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成才当代“五位一体”成才目标研究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38 浏览:18934
论文导读:
摘 要:我党历届领导人对大学生成才目标不断进行新的诠释和构建,而大学生自身在成才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的倾向,表现为自我独立意识较差、实践能力较弱、创新精神缺乏。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发展,应加大国家扶持力度,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成才目标;五位一体;国家扶持;内涵式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002-2589(2013)24-0366-02

一、我党历届领导人对大学生成才目标的诠释和构建

我们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十分关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都多次对大学生的成才目标进行明确诠释和构建,并且一脉相承地指引着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知识分子问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进行处理,并给所有的政府、学校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指出青年学生的成才目标,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指引着我国青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继承教育思想的前提下,对从新的战略角度对大学生成才目标进行创造性发展,要求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完整提出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四有”的成才目标。
在新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发展新时期,同志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契机,给全国的大学生提出了“五点希望”,尤其是提出要勇于创新,知行统一。在成才目标上,结合时代要求的新变化,将创新、实践思想纳入成才目标。
新世纪新阶段,结合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先后向广大青年提出了“四个新一代”具体的目标、“五个以”时代的使命和具体操作点以及“三热爱”的具体要求,不断对大学生成才目标具体化,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要求。
在全民族都在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下,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要求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将成才目标融入到中国梦之中,并且勇于担当。

二、当代大学生出现偏离成才目标倾向

现在90后一代在高校中占有绝对地位,虽然思想观念受到全球化、网络化等冲击,但是,作为当代青年主流意识是好的,同时,90后一代受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自身又具有与时代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吻合的一面。

(一)自我独立意识有待增强

90后一代多为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感和父母长期的溺爱导致他们从小就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且这种思想一致持续到高校。在新的环境下,很难一时适应、应对新的生活,导致缺少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陪读现象在我国各个高校普遍存在。

(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还没有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怪圈,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很多高校依然存在。由于不同层次院校受自身办学实力限制和办学思想的错误引导,大学生进行实践的平台被限制,专业实习、假期实践等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自主实习、实践等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脱节,制约着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向实践进行有效吸收和转化的能力。

(三)创新精神缺乏

当代大学生虽然思想比较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但适应力较差,行为执行力较差,创新不够,集摘自: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中体现在缺少主动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在知识的接受上往往集中在消化这一大众化阶段,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挖掘吸收并点燃创新思维火花的并不多,这种为了考试和奖学金较为功利化的意识导致他们画地为牢,不愿在创新的领域有所施展,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更无从谈起。

三、当代大学生成才目标的新演绎

2010年5月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将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明确为“德智体美”四方面,其中具体描述为“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随着时代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应该而且必须扩大化,仅仅靠德智体美四方面还不够,将当代大学生成才目标进行扩大化,是党的一贯要求,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论文导读:创新舆论新氛围、创新的有效新平台和政策性的新依据十八大报告在58处提到“创新”,为整个社会再次造成了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再次掀起创新的新热潮。近年来,、国务院不仅出台相关系列宏观指导性文件,为在全社会推动创新造成氛围,而且这些政策扶持的出台,为有效创新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建立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并
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在德智体美基础上,明确增加“劳”的一面,即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均衡发展,其中“劳”是人才素质的基本条件,自始至终贯穿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针对大学生成才目标中的“劳”不是狭义的,是升华的,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基本生存面的劳动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实践能力、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基本生存面的能力是最低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含义,具体包括日常生活、学习方面自己动手而形成的自理、自立能力,主要是指体力劳动,是一个社会人的最基本的标志,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在校系统专业的学习,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所学理论知识向社会现实转化,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在理论的实践化过程中,增强自己的社会践行能力。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并付诸实践的能力。它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飞跃,是对当代大学生的较高要求。

四、支撑大学生“五位一体”成才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在国家支持下形成活跃的创新舆论新氛围、创新的有效新平台和政策性的新依据
十八大报告在58处提到“创新”,为整个社会再次造成了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再次掀起创新的新热潮。近年来,、国务院不仅出台相关系列宏观指导性文件,为在全社会推动创新造成氛围,而且这些政策扶持的出台,为有效创新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建立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并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和引进、教育和科普宣传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实际行动,在全社会推动创新形成了一套推行体系。 (二)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使高校成为科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处,输出人才的中转站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处,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灵魂。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在高校掀起创新的文化氛围,推动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上给予政策性倾斜和资金支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高校真正成为“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3]。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共同思想基础、成才的根本指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努力方向。品德、智慧、身体、美育、劳动五方面都不偏颇,全面发展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的实现又依赖于每个人,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关系上来看,要求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来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要求必须有一个既具体又具有前瞻性的向导力来凝聚各个群体的力量,要求一种精神来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必须具有一个正确价值判断标准和最基本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整个社会成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解答,为我国各阶层群体尤其是学生成长成才指出了努力方向,理应成为我国最积极、最活跃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指南和行为准则。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发展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青年学生科学发展、和谐成长的推动力量。从整个学生成长自身角度来看,必须有自身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的助推器,在两种作用力下,学生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为学生指导思想的确立提供了首选方向,在此基础上,推动着学生树立未来发展的理想,并确立实现目标的精神劲头,最后论文导读: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基本途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源于:论文例文www.7ctime.com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得到全面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推动着学生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基本途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源于:论文例文www.7ctime.com
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得到全面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具体表现为用正确的灵魂作为指导思想以避免思想空虚;将个人成长道路和成才目标与整个国家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国家大局意识;让学生以实现自己发展目标所确立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以更好的饱满的风貌和状态去实现自己的事业。同时,通过践行正确的行为规范,让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以及精神状态和风貌有章遵循。
参考文献:
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5.
[2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3]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EB/OL].(2012-05-04)[2013-06-02]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67/201205/xxgk_13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