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尊重学生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297 浏览:72641
论文导读:疗伤”这句话的意思不言自明。四、走出课堂,升华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薄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2下一页
摘 要: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找到现实生活和语文阅读教学的契合点,既要找到作者与文本的契合点,又要找到生活与文本的契合点,学生才能走近体验,才能将语文阅读教学和生活有机结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走近体验;感受体验;促进体验;升华体验
1002-7661(2013)27-068-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学生的体验,也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应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运用生活的体验,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学生体验的独特性,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想法与文本内容不谋而合,形成心灵上的默契以及情感上的共鸣,让书本知识与生活阅历完美融合;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的体验,这实际上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前提。如果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三者,学生定会在愉悦中与作者、文本、生活交流,就会叩开阅读理解的大门,触摸到文学作品的灵魂。
那么,我们怎样用生活的体验叩开阅读理解的大门呢?

一、找契合点,走近体验

生活是一面镜子,照尽世间百态,离开了生活这面镜子,文学创作就无法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生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文本是作者对生活观察、思考后的一种感悟、一种再现。这些体悟可能会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造成学生对文本领悟上的障碍。
作者写今古之人、事、物,或触景生情,或体物言志,或抒离情别绪,或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一般是古迹、典故、人物、一段尘封的往事抑或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作者往往选用与自己相似的经历、遭遇来写自己的经历和遭遇,也就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比如《咏怀古迹》(其三),杜甫与王昭君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一是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二是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杜甫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本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这是具有相似性的契合点。
但也有以他人的业绩来反衬自己现状的契合点。比如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身为都督,年轻有为,立下令“强橹灰飞烟灭”之大功,况有相伴,可谓意气风发,志得意满。而苏轼呢?任团练副使这一虚职,年华老去,功业未成,况宦海沉浮,可谓命途坎坷,饱受痛苦。于两种不同的人生、一种极大的反差之中找到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可谓出奇制胜。

二、转换角色,感受体验

演员要演好一个角色,需要深入三教九流之中体验生活,方能真正走进剧本,把握人物性格,演绎出精彩的故事情节。同样,阅读教学中,也应让学生暂时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乐,同忧同悲,感受情感的激荡,心灵的洗涤,精神的升华。如,我在教著名作家余秋雨的《道士塔》时,问学生全文感情最为浓烈的句子是哪一句?学生回答是“我好恨!”这一句。于是,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此时此刻就是余秋雨,反复诵读“我好恨”,要求读出心里面隐隐作痛的感觉。然后让学生朗诵课文中的诗句,这样,师生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认知的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三、因势利导,促进体验

怎么写论文www.7ctime.com
体验感悟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文本的参悟有效益不高之虞,很多触及文本灵魂的东西在不经意间擦肩而过,所以,教师的点拨就尤为重要了。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常常会让学生顿悟,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
正是因为教师的因势利导,才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提升到了单凭自悟所难以企及的高度。让受伤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还有呢?学生不明白,我又引导道: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也就是说人具有社会性,离群索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消极的。”学生异口同声道。这样,“积极入世让中国许多文人受伤,而消极出世能让他们疗伤”这句话的意思不言自明。

四、走出课堂,升华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薄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论文导读: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四十万大军全部覆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马谡重蹈前人覆辙,纸上空谈,结果咽喉重地街亭失守,让自己付出了血的代价。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中学生应走出课堂,把书本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用生活体验去印证书本知识,正如游泳,看再多的书,记再多的理论,都无济于事,必须亲自去游,在游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不断总结,最终才会游泳。
走出课堂,实际上给了学生一个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实践的机会,他们可以利用节假日或深入大街小巷,体会人情冷暖;或瞻仰革命圣地,体验爱国情愫;或访求名山大川,感受人文气息;或追寻寺庙古迹,领悟悲悯情怀。学生在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社会阅历的同时,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使生活体验得到充实,得到升华。
总之,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师要用智慧的眼光观察生活,用睿智的头脑体验生活,用博大的胸怀积累生活,教会学生感悟生活并用生活去阅读,我想,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思想才会厚重起来;语文课堂才会真正丰富多彩起来。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仍然唱独角戏于课堂,不能让学生把阅读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就很难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很难走进文本的灵魂,领悟作者的情怀;心灵就不会受到震撼,那么课堂上的教与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和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