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管理系统变电运转管理体系设计与运用分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856 浏览:60680
论文导读:模式作者简介:钟良友(1979-),男,广东韶关人,广东电网公司韶关供电局,工程师。(广东韶关512026)1007-0079(2013)26-0206-02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用电量不断增加,随之变电站不断规模扩大,数量增加,输电网络相当复杂,出现设备故障就多,使得变电运行管理人员维修这些设备的工作量加大,难度也比较高,他们的时间和
摘要:目前,我国变电运行管理难度非常大,包括人工管理和计算机管理。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人工管理已经不符合现代电力发展的需要,即使计算机管理也不尽人如意。所以,应该首先应用分布式数据库,其次以基于WEB平台为基础,然后B/S模式与部分C/S模式相结合的变电运行管理系统是未来主要的应用软件。它有很多优点,如一致性、灵活性等,提高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整摘自:论文查重站www.7ctime.com
体水平,从而满足系统日益复杂化的需求。
关键词:变电运行管理系统;WEB;B/S模式;C/S模式
作者简介:钟良友(1979-),男,广东韶关人,广东电网公司韶关供电局,工程师。(广东 韶关 512026)
1007-0079(2013)26-0206-02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用电量不断增加,随之变电站不断规模扩大,数量增加,输电网络相当复杂,出现设备故障就多,使得变电运行管理人员维修这些设备的工作量加大,难度也比较高,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维护设备上,效率也十分低。所以,经常会出现疏漏和错写等失误,直接导致电网安全运行、出现事故等情况。那么怎么样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失误,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使得变电设备安全运行。所以,变电管理部门就应该采用变电运行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把管理人员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到电网的稳定、安全上来,首先使变电管理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其次具有可操作性,然后也方便维护。变电管理自动化将成为电力企业的变电运行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发达国家实现了自动化的变电运行管理,而我国由于经济和地域的差距,从而分三种情况:部分发达地区实现自动化的变电运行管理;发展中城市是人工管理与自动化的结合;落后地方就是人工管理。变电运行软件系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C/S模式客户端有应用程序来进行系统维护;二是B/S模式就是浏览器模式,处理业务流程。以前大部分采用C/S模式,随着浏览器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了B/S模式,但是最好的方法还是B/S模式结合部分C/S模式。而以前的数据库系统为Sybase、Oracle等。随着数据库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WEB平台数据库理论,目前国内变电运行管理的数据库系统主要是Sybase、Oracle等,应用C/S模式。这种管理软件有很大的缺点:首先,系统投资过高;其次,系统更新和维护困难;再次,系统各单位数据一致性无法保证,最后也不能满足变电运行管理的要求。[3]所以,我国大电网的快速发展,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该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二、系统软件结构

主要讨论B/S模式结构,有四层:首先是客户端(Client),其次是表现层(Presentation),再次是应用服务层(Application)、数据服务层(Database)。这些分别由Browser—Web Server—Application Server—Database Server构成。在客户端,使用了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它有很多优点:不需特殊的应用程序安装,维护的难度降低,升级也比较方便;使用了Http协议,系统实现移动工作及分布式管理;保证了所有数据的安全性。

三、系统功能和设计

1.系统涵盖了变电工区日常工作的各项业务

包涵了变电场各项业务。一是运行记录,有变电操作队、监控记录和报表整理;二是班组建设,有班组管理中的培训计划、班会、政治教育等;三是行政管理,有工作人员绩效评估、职工档案、物业管理、考勤制度等;四是场区动态,有场区新闻、场区工作、活动、制度的改正、场区计划通知等;五是安全规章,如场区安全制度、案例学习等;六是工作票管理,如智能化开票、统计、网络化管理等。模块首先设设置了查询设计,为了查询方便;系统还设置及权限保护及指纹识别系统。这样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2.系统集成了公司原有的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系统、电量系统、操作票系统等

(1)变电设备检修管理系统:系统运用原来检修管理设备,为了统一维护,接上接口,应用某种方式可以使数据同步。
(2)电量系统:系统运用原电量系统的当月电量,很方便打出月度报表。
(3)操作票系统:系统安全和绩效统计要用到相应的数据,应用以前的操作票系统,然后按时论文导读:层模块。保障进一步后期维护及再一次设计开发。(3)系统要求。对各个环节都有系统要求:录入资料要方便并共享,查询快捷,符合各种统计资料、报表格式;各个模块要有权限设置;按照权限标准,变电站和场区的维护,认可记录资料,只能由最高权限更改资料;窗体定置和严格、合理设置系统权限,工作人员需要维护时要严格遵照进行;严格
间、部门、人员报出操作次数。

3.系统特色

(1)系统可以无缝连接,运用原有的信息资源。
(2)系统自动统计员工的绩效评估。首先这个系统功能强大,从工作票系统到管理记录,再到巡视,然后到技术培训等数据;其次运用自动化的绩效评估系统计算每个人的工作量,最后自动来奖金分配。这样才能增加效率和能者多劳。

4.系统设计

(1)系统开发工具,如表1所示。
(2)系统基本设计概念。这个项目应用WEB技术、Sybase技术和编程技术(面向对象)连线到互联网络,以前用笔办公,现在可以放到网络来。首先实现场区及各变电站、监控管理工作可以联网控制;网上作业改变以前笔化作业,也可以提高效率;方便系统升级和可移植性,这是为了方便以后系统功能的扩展。应用了最新的工具VS.Net结合到工作票管理系统中,紧跟信息发展,首先本系统运用面向对象的编程,其次存储数据,再次业务利用,最后划分多层模块。保障进一步后期维护及再一次设计开发。
(3)系统要求。对各个环节都有系统要求:录入资料要方便并共享,查询快捷,符合各种统计资料、报表格式;各个模块要有权限设置;按照权限标准,变电站和场区的维护,认可记录资料,只能由最高权限更改资料;窗体定置和严格、合理设置系统权限,工作人员需要维护时要严格遵照进行;严格控制数据流程。
(4)系统外部接口设计。外部数据接口设计的原因:因为系统集成了企业原来的设备检修管理系统,集成了进线力率系统,然后集成操作票系统等程序,这样使公司的数据得到统一维护,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快捷方式作为接口,使数据有唯一性。使用数据接口有两种方式:一是公司系统应用过多频率低的数据在自己的系统中读取,做不定数据同步;二是公司系统应用频率低而更新过多的数据到对方数据库中读取。 (5)系统的安全性。在网络数据中,电力部门中不同身份的用户在系统登录时有不同的权限组合(用户名和),只要输入正确才能顺利进入数据服务系统。这样信息和代码才能安全,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四、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应用

这种变电运行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管理系统已经在我国发达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运行非常理想。本系统有很多优点:首先,围绕各种信息资源建立数据库,运用现代化技术整合零散的模块,设计网络化的系统,使数据具有独一性,共享大部分资料资源;其次,运用数据资源达到共享,使变电站各个部门的职工在输入资料和记录时会自动形成报表等表格形式。这样运行方便,极大地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人为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变电设备安全运行下去,便于变电站管理安全、可靠、集中、统一的高效化和科学化管理;变电站的管理人员可以运用系统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利用自己的权限登录系统顺利进入数据服务器,查询运行资料和信息。这种信息交互平台具有资源和信息共享,并且内容多及程度高,比较实用,功能构造先进、完善,有很方便的性能、扩展潜能很大等特点。另外,还具有后期维护能力强,可以远程控制,将成为工作人员的好工具,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五、结束语
通过应用分布式数据库,以基于WEB平台为基础,B/S模式与部分C/S模式相结合的变电运行管理系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使变电运行的管理人员实时观察设备运行状况,保证整个系统和设备安全运行。具体来说有三大优点:提高管理效益,利用这个系统可以处理以前复杂的报表信息,通过浏览器清晰地呈现管理者的面前,减少管理者的工作量,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效率;此系统的前期经济投资跟以前模式差不多,但是它对后期维护升级的资金投资很少,节约公司的资金和资源,提高公司经济效益;运用本系统的安全性能评级能发现问题,为变电系统提供安全保障。这样进一步增强变电运行管理的自动化,保证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提供管理者需要作出抉择时的依据,提高我国电力工业整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张威,解成俊.论文导读:,7(4):382-384.武新华,孙健,肖庆和.ASP.NET2.0网络数据库开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赵燕飞,朱飞,孙玉星.一种基于WEB的分布式应用程序框架的构建技术.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36):168-170.(责任编辑:王祝萍)上一页123
电力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4):382-384.
武新华,孙健,肖庆和.ASP.NET

2.0 网络数据库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赵燕飞,朱飞,孙玉星.一种基于WEB的分布式应用程序框架的构建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36):168-170.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