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研究生教育生物医学工程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27 浏览:23285
论文导读:
摘要: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结合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对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为高校专业学位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静(1980-),女,山东济南人,山东中医药大学理工学院,讲师;仇大伟(1975-),男,山东济南人,山东中医药大学理工学院,讲师。(山东 济南 2503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DYC11097)的研究成果。
1007-0079(2013)26-0034-03

一、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些年国民经济的持续飞速发展,我国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逐步成为大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由于起步较晚,经验积累不足,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2]
第一,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学术化。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硕士教育中学术型学位占据着主导地位,且由于专业学位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很多培养单位对专业型研究生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导致实践中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没有实质性差别,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术化倾向比较严重,培养高层次实践型人才的目标体现得尚不具体。
第二,课程设置实践性特色不强。专业学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理应与学术型研究生有着明显区别,但实际上很多培养单位在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趋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仍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缺乏实践方面的教育培养和锻炼。
第三,“双导师制”落实困难。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我国各院校普遍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学生均由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共同指导。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校企之间沟通不畅、企业导师监督管理机制缺失、资源得不到充分整合、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企业导师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双导师制”很难真正落实。
第四,培养管理工作薄弱化。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管理方面,大多数学校都不注重发挥合作企业在研究生培养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依然是套用现有的学术型研究生管理模式。高校普遍采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校主要负责招生的录取及学位授予,院系负责具体培养过程的管理,但纵观整个培养管理过程,很少有合作企业的参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也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

二、山东中医药大学理工学院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方案和措施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在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以山东中医药大学理工学院为例,总结多年来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适应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需求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1.明确定位,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标准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注重专业基础教学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和谐统一;注重专业基础教学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培养的相互促进。因此,首先建立了符合学科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该标准由三个方面组成。
(1)知识体系标准。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应具有科学、技术、职业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丰富知识,尤其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能力体系标准。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应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具体表现在: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
(3)人格体系标准。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与工程综合素质。

2.构建校企结合的协作培养模式

结合论文导读:最后一年半为工程实践培养阶段。在该阶段中,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三方共同讨论确定具有领域前瞻性的工程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并将学位论文成果
专业学位的实践要求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平台、三个阶段”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搭建理论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学科知识和研究素养培养、工程素养培养、工程实践培养”的三阶段递进式培养方式,体现了“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特色。[3,4]
(1)加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彰显专业学位教育特色。增设“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学科知识和研究素养培养、工程素养培养、工程实践培养”的三阶段递进式培养方式,以工程研究课题为培养载体和组织形式,变一贯的传统封闭培养为开放的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三年的培养周期中,工程实践训练始终贯穿其中,具体实施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年为学科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素养培养阶段。在该阶段中,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研读工程领域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基本的工程实践训练,“多学多练、在练中学”,培养研究素养。
随后的半年时间通过集中实践的方式完成“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工程素养的培养。在该阶段中,研究生要一方面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实质性地了解和熟悉工程需求,并选择合适的工程领域进行深入学习,跟踪并研究相应领域内最新专业知识,为随后的工程研究培养阶段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接受企业的技术培训,同时参加工程项目实训,由校外导师负责为其选定一个既具有一定工作量又具备一定研究难点的工程项目作为实训项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结合实训项目协商制定实训计划,让学生在有步骤地完成实训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形成良好的工程素养。 最后一年半为工程实践培养阶段。在该阶段中,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三方共同讨论确定具有领域前瞻性的工程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并将学位论文成果有效转化为工程实践,成为直接的科技成果,实现“教育—科研—产业”一体化进程。
(2)改进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山东中医药大学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按照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的有关要求,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设计完善了课程体系,更新了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了考核方式,有效地避免了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套路”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问题。
1)合理设计课程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上,依据专业意识形成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设置与专业有关的课程,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和选择性。课程设置划分为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四个部分。在具体实施中,本着紧密结合生产、讲求实效的原则,重点强化如下几类特色课程:一是学科前沿课程和讲座,此类课程要反映本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科技动态,目的是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二是学科交叉类型的课程,根据学科发展和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适当地设置一些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三是应用实践型的课程,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医疗企事业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依托实习基地的丰富资源,大力开展实践型课程的学习,加强对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同时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教师,邀请他们结合企业技改和攻关项目举办各类讲座,切实实现校企紧密合作。
2)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积极提倡和推广讨论式、讲座式、现场研究式以及案例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之适合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提高学习效果。
3)考核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考核上,将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科研报告及课程设计成果相结合,充分满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3.切实加强校企合作,保障培养质量

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条件各不相同,只有两者有效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论文导读: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实践中,逐步完善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由四大控制节点构成,即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控制节点、教学过程管理控制节点、教学资源管理控制节点和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控制节点,每个控制节点下均包含若干执行项目和监督项目,如图1所示。三、结论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院以培自考论文www.7ctime.com
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纽带,与数家医疗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密切交流与合作,尤其是2012年新增济南军区总医院为我校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工程实践训练提供了有力保障。
强调校企配合应始终贯穿于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在生源的选择、双导师的选定与职责划分、培养计划的制定、计划的执行、论文的完成与评价等各个培养环节中,都要保证校企两方的有效参与和通力合作。而要实现校企间有效深入的配合,就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支持、激励与约束的政策制度,来保障校企通过合作达到互利共赢。
为此,我院与合作单位共同制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课程学习与考核的管理规定》、《专业实践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强调企业导师在招生、实践环节、论文答辩等各环节的实际参与。在共同管理过程中,校企双方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双向协调,统筹兼顾,将质量意识贯穿到各个管理环节中,使“双导师制”和联合培养落到实处。
另外,结合学校教师评聘和考核制度,在教师聘任、考核、评价制度方面向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倾斜,并建立专职教师到企业工作或轮训制度、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制度等,促进教师不断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

4.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我院以多年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为基础,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实践中,逐步完善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5]该体系由四大控制节点构成,即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控制节点、教学过程管理控制节点、教学资源管理控制节点和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控制节点,每个控制节点下均包含若干执行项目和监督项目,如图1所示。
三、结论
专业学位教育是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加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在现行专业学位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完善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应不断提高对专业学位内涵的认识水平,探索其教育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培养单位的先进做法,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推动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晶.打造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0,(13):242-242.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3]叶东毅,余春艳.计算机学科工程研究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6):73-75.
[4]叶东毅,余春艳.学术型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4):4-8.
[5]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4-8.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