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学好让学生在愉悦活动中学好数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919 浏览:82891
论文导读:画一棵枝叶茂密的“桃子树”。让学生把“桃子树”上的题目做出来,把“桃子”摘下,放在用彩色纸做成的漂亮的花篮里。在同一时间内,谁摘得“桃子”多,谁就是“数学大王”。通过这个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触景生情,开拓了思维,巩固了2~6的乘法口诀。多种形式的游戏,能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既消除了学生的疲劳,
【关键词】情境活动 操作活动 游戏活动 实践活动
0450-9889(2013)07A-0028-02
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把数学学习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动一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愉悦的活动,使他们对数学感到新鲜,让他们在轻松的心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在良好的情境活动中学好数学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小学生充满好奇心,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7ctime.com
境中学习数学。为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他们全身心投入知识的探求中来。
“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是比较枯燥、单调,然而一位教师却将“8的认识”教学得别开生面。课前教师让学生带来8粒黄豆,上课时他和学生做了一个猜数的活动:学生把8粒黄豆任意分放在两只手里,然后一只手紧握拳头,另一只手伸开,教师就能猜出学生的拳头里紧握有几粒黄豆。“老师是怎样知道的?”同学们感到好奇、有趣。这时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今天学习‘8的认识’以后你们就知道答案了。”猜数游戏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富有悬念和诱导力的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新颖、有趣,诱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二、在学具的操作活动中学好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活动开始。”俗话说:“手巧才能心灵。”可见动手操作与思维的敏捷有密切关系。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现代数学论也强调:“要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通过动手操作。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往往要借助于操作产生的具象作为认识的基础,所以,利用学具的操作来学数学,有助于学生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使其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准确。教学时,应根据儿童的这一认知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在动作中思考,在动作中探索,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如果单凭教师讲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二年级学生必然会感到抽象,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学具操作来加深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让每个学生动手摆小棒,第一行摆2根,第二行摆8根,摆第二行时要求学生2根2根地摆,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第一行有2根小棒,第二行有4个2根小棒,第二行小棒的数量是第一行的4倍。通过学生亲自摆一摆、动一动来体验和理解“倍”的意义,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轻松高效。

三、在游戏活动中学好数学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持久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洛克在《教育漫画》中说:“教育学生的主要技巧是把学生应该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游戏是小学生喜乐见闻的活动形式。游戏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因此,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动口说说,动手做做,体会、感受、探索学习的全过程,逐渐把学习活动引向。如在2~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中,教师可以设计“摘桃子”活动,把数学题写在红色的吹塑纸做成的“大桃子”上,然后在黑板上用绿色粉笔画一棵枝叶茂密的“桃子树”。让学生把“桃子树”上的题目做出来,把“桃子”摘下,放在用彩色纸做成的漂亮的花篮里。在同一时间内,谁摘得“桃子”多,谁就是“数学大王”。通过这个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触景生情,开拓了思维,巩固了2~6的乘法口诀。多种形式的游戏,能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既消除了学生的疲劳,又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愿望,让他们在欢快的气氛中论文导读:
应用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促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四、在社会活动中学好数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类学习过程归根结底是自己的内部活动,学生更是这样,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实践才能出真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之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元、角、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跟家长到商店、超市看一看商品的,有目的地让他们对货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学时创设一个在“文具商店”买卖文具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模拟现实生活中买卖商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买卖文具中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小学生每做一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会忘情地投入,特别专注。这种实践活动找准现实生活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地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总之,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学好数学。
(责编 韦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