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文学世界文学进展及其走向对辽宁民族文学建构影响工作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679 浏览:100652
论文导读:
摘 要:辽宁民族文学建构,在世界文学视域下,富有弹性内涵。意识共识为辽宁民族文学的建构提供了思想保障,其一,正确认识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关系是民族文学建构的前提;其二,民族自我认同是民族文学建构的核心。辽宁民族文学,在不断创新中,借鉴世界文学的多重属性,进行“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策略建构,确立辽宁民族文学获得世界文学的存在属性,从而实现辽宁民族文学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接受。
关键词:世界文学;辽宁民族文学;意识共识;“全球本土化”策略;“本土全球化”策略
1002-2589(2013)24-0165-02
引言
世界文学作为全球化产物,正得到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在世界文学视域下提出,民族文学建构是当今学术界必须要面临和拿出方案加以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但是知识分子依然渴望文化变革。他们尝试译介西方文学,面向世界。陈季同、闻一多、老舍等人相继提出了世界文学的观点,具有超前性。20世纪十年代,在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学及其理论批评如潮水般涌进国内。国内学者逐渐重视了世界文学的研究。1986年曾逸主编《走向世界文学》开始对其有了很好的分析,对后来的研究起到了一定指导和推动作用。近10年来,从发表的文章看,国内学者对世界文学以及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关系的研究更加关注,不仅论文数量有所增加、文章论述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观点。2001年《中国文化研究》中《聚谈》一文中,一些学者讨论了世界文学的可能性,而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同期的《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命运》也持有世界文学不可能性观点。2003年,钱中文在《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一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全球化、一体化具有现实性与不可能性。民族的不是世界的,世界的不是民族的。这些争论活跃了学术界对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关系。2006年邓楠撰写的《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比较研究》以寻根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为范例给予民族文学建构科学系统的分析。这几年,像邓楠、王宁、江宁康等国内学者不断为世界文学研究以及民族文学建构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启示着民族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此文中,作者尝试阐释,文学同质越来越少,文学新质越来越多。世界文学视域下,辽宁民族文学建构要在变化中寻求生存和发展,在意识共识的前提下,提出以民族文化为根基的“全球本土化”策略和去根基化的“本土全球化”策略共存。

一、辽宁民族文学建构的意识共识

当下的文学理论界,世界文学作为全球化产物,正得到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那么,在世界文学视域下,辽宁民族文学该何去何从?民族文学建构的必备条件是意识共识。意识共识为民族文学建构提供了思想保障,促使民族文学策略有效实施。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关系,二是民族自我认同的问题。
首先,正确认识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关系是民族文学建构的前提。原始文学到民族文学再到世界文学,是文学发展从低到高的一种趋势。民族文学是否被世界文学取代,要看全球化在各个领域延伸的程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世界文学必然取代民族文学,但不是现代,而且非常遥远。毫无疑问,世界文学具有世界性,而民族文学具有民族性。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但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性是构成世界文学丰富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民族性在世界文学的整体框架中可以得到更好的识别,在世界文学的交流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世界性的推进有赖于民族文学的不断深入。两种属性在抗争和融合的张力中,文学创新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学同质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越来越少,文学新质越来越多。钱中文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而不是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也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既是开放的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开放的。龙云在《爱默生和世界文学》一文中指出,爱默生在歌德思想的启发下,主张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互动的动态联系,明确了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是一种并存而非替代关系[3]。当今是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共存的时代。世界文学与辽宁民族文学的关系实际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在多重交流论文导读:文学“全球本土化”策略和“本土全球化”策略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共同存在的。两种民族文学策略建构都是世界文学视域下必然存在的结果。在策略建构中,辽宁民族文学要如何借助世界文学的超民族性、经典性、流通性、普世性和相对性等属性来完善其内涵?第

一、超民族性方面,辽宁民族文学要超越本民族内文化的局限,与汉族文化

中,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寻求自我丰富、扬弃和发展。
其次,民族自我认同是民族文学建构的核心。民族认同表示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即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意识。认同问题关系到一个个体或族群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确定自身身份的尺度,民族文化身份关涉到“我是谁”、“我走向何方”、“我有什么认同”等重要问题。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四海一家、包容天下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坚忍、自强、变通和包容的民族特性在不断更新和转化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我认同为民族文学建构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民族文学一旦具有了自我身份的认同,就能保证在与世界相处时的明确的方向定位,否则,就会产生不知所措和无法应对的感觉[4]。民族认同解体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危机,这种危机的必然趋势是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自我身份的丧失,并进一步形成对全球性帝国霸权的文化特征的认同和依赖[5]。毫无疑问,辽宁民族文学建构需要民族自我认同作为思想核心,寻求自我,肯定自我。

二、辽宁民族文学建构的策略共存

除了意识共识之外,辽宁民族文学建构需要“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策略共存。“全球本土化”策略是指以民族文化为根基,而“本土全球化”策略是指去民族文化根基化。两者都强调,借鉴世界文学的多重属性,保持民族文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形成形式上的新、思想上的深和新,获得民族文学民族性、现代性、文学性的有机融合。两种策略中,民族文学独特性依然存在,一直贯穿于文学创作之中,不会消失,但不是一成不变、固定僵化的,而是创新的、有生命力的。尽管,一定程度上,民族文学特征模糊性不可避免,但是,过分担忧民族文学特征消失的顾虑是没有必要的。这两种策略,本质上,在变化中寻求发展,不断创新,促使文学新质产生。 那么,为什么“全球本土化”策略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呢?因为强调民族文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化的发扬和传承是一个思想意识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把民族文学思想意识观念内化为人们固有的、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尽管这种策略具有一定的僵硬性,但是确实对促进民族文学的成长意义重大,是文学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国的寻根文学是“全球本土化”策略创作上最好的表现。寻根文学超越传统政治形态的束缚,立足母体文化本位,强调外来技巧的借鉴和文学表现本土内容的有机融合[4]。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以高密东北乡的民族文化为根基,运用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荒诞怪异的叙事手法,囊括了地域风情、诡异的人性、精神的奥秘等多层意蕴,展示出他卓尔不群的独家风范,其小说对本土文化的融合令人敬重。那么对于“本土全球化”策略的问题呢?因为,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个体主体地位的凸现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全球本土化”策略的抗拒和排斥心理加大。这样的背景下,去根基化,呼吁多元、平等和尊重,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本土全球化”策略同样蕴含着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不论是“全球本土化”还是“本土全球化”策略都是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型的动态过程。他们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现阶段,“全球本土化”策略是必不可少的,遥远的未来,可能它将被“本土全球化”策略取代。辽宁民族文学“全球本土化”策略和“本土全球化”策略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共同存在的。两种民族文学策略建构都是世界文学视域下必然存在的结果。
在策略建构中,辽宁民族文学要如何借助世界文学的超民族性、经典性、流通性、普世性和相对性等属性来完善其内涵?第一,超民族性方面,辽宁民族文学要超越本民族内文化的局限,与汉族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多向互动,进行积极对话和交流。第二,经典性方面,辽宁民族文学走向经典化,成为作家创作自觉的目标。民族文学要改变作家和非主流作论文导读:退出历史的影子经典、处于经典次要地位的次经典。第三,流通性方面,辽宁民族文学要加强传播疆域的拓展,走出本民族、走出国门。第四,翻译性方面,翻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新生的必要渠道。辽宁民族文学要加强翻译的工作,否则,其始终处于死亡或“边缘化”的境地。第

五、普世性方面,辽宁民族文学要彰显普世理想,呼喊真善美的人

家的传统经典模式,尝试具有现代性的多重模式,即主流作家的超经典、非主流作家的反经典、退出历史的影子经典、处于经典次要地位的次经典。第三,流通性方面,辽宁民族文学要加强传播疆域的拓展,走出本民族、走出国门。第四,翻译性方面,翻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新生的必要渠道。辽宁民族文学要加强翻译的工作,否则,其始终处于死亡或“边缘化”的境地。第五,普世性方面,辽宁民族文学要彰显普世理想,呼喊真善美的人类普世价值,考察人类普遍关注的人性、道德和宗教精神问题,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发展、人类道德的回归做出贡献。第六,在相对性方面,辽宁民族文学要考虑民族差异性,保持和尊重各民族基本文化特征。可见,这样的建构可以使辽宁民族文学具有现代性、文学性和民族性,很好地把它们融合,相信辽宁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指日可待。
三、结论
全球化以来,世界文学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界定的过程中,其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和完善。然而,随着世界文学意识的提升,民族文学随之有了警惕和反思。面对当下的时代背景,担忧民族文学消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不要过度忧虑。可以说,世界文学的发展对民族文学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辽宁民族文学被世界瞩目更需要大众凝聚意识共识。辽宁民族文学策略建构的完善,要与世界文学内涵相统一,吸收内外文化,进行创新,进而获得丰富和新生。只有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正是这种变化,才能够让辽宁民族文学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变,从而取得世界性的地位。期望本课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为辽宁民族文学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更好地推动辽宁民族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参考文献:
钱中文.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J].中国文化研究,2003,(1).
关纪新.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01-303.
[3]龙云.爱默生与世界文学[C]//王宁.文学理论前沿:第九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0.
[4]邓楠.本土化的凸显与独创性的追求——论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的文学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
[5]江宁康.天下与帝国:中美民族主体性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