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山东山东民歌艺术风格与演唱技艺探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877 浏览:96116
论文导读:
摘 要:山东民歌是山东人民在劳动中集体创作、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它以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山东的人文地理、民风民情,歌颂了山东人民的勤劳朴实、聪明智慧,表达了山东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是山东人民劳动和智慧的产物。本文从山东民歌的艺术特点、演唱技巧以及山东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对山东民歌进行了阐述,旨在通过小区域音乐形式的研究,推进此领域音乐研究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山东民歌 艺术特点 演唱技巧 传承 发展
山东隶属中原,春秋时齐鲁国地,简称鲁,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源地。古老的黄河文化孕育了齐鲁文明,儒家文化在这里繁衍生长,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音乐家孔子诞生于此。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的地缘文化十分深厚,又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河南、江苏、安徽三省接壤),使得它自古以来就是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因此可以说,守成与开放是山东文化的两个显著特点。民间歌曲作为地缘文化中极富生命力的、十分活跃的“脉点”,常常起到直接反映区域文化总体风貌的作用,山东民歌亦不例外,它与山东文化的总体特征具有一致性,同样具有守成性与融汇性的特点。

一、山东民歌的艺术特点

山东有着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丰富的戏曲、曲艺艺术为山东民歌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厚的齐鲁文化,使得山东民歌呈现出别样的风格特点。按当今学者对民歌色彩区的划分方法,山东民歌应属中原色彩区,与安徽、河南、江苏、广东属同一调式排列组合区。山东民歌的体裁有:号子、小调、套曲、风俗歌、秧歌、花鼓、儿歌及生活音调等。

(一)语言特点

1. 山东方言特点。山东方言与普通话差别很大,且山东省内各地方言也存在很大差异,表现在语音、语汇、语法各方面。有学者将山东话分成两个大区:东区、西区;四个小区:西齐区、西鲁区、东潍区、东莱区。其中西齐区属冀鲁官话,西鲁区属中原官话,东莱区和东潍区同属胶辽官话。各区方言各有特色,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论述,只讲几点普遍规律,那就是在山东方言中上声往往被读成平调或升调,普通话中好多平声字在山东话成了去声调。东区大多仅有三个声调,缺少阳平,西区基本有四个声调。在声母与韵母方面,山东话与普通话也存在不少差异。
2. “儿化音”的运用。在山东民歌中,“儿化音”的运用较广泛。在表示小的事物时往往用“儿化音”,如:小妮儿、小羊儿;表示赞美、兴奋等也用儿化音,如:得劲儿、高鼻梁儿;一些绕口令和排比句惯用儿化,如《巧女绣花》中“伸着个腿儿的,咧着个嘴儿的,瞪着个眼儿的”;《小五更》中,“五更里的更鸡(是)‘根儿根儿’(呀么)‘根儿根儿’‘扔儿扔儿’么‘扔儿扔儿’”;形容某种形象或声音,如:老头子累得“愤儿愤儿的”、老婆子喜得“根儿根儿的”、小伙气得“闷儿闷儿的”等。儿化字的运用,使得歌曲显得亲切、活泼、质朴,正像山东人的性格一样,但在山东民歌中很多谱例并没有具体标出儿化字,这就需要演唱者自己进行理解创作,以使歌曲的行腔韵味符合当地人民的审美标准和语言习惯。
3. 衬字衬词的使用。衬字衬词在民歌的使用当中特别频繁,很多地方的民歌实词部分很少,而中间加入很多的虚词,有单字的,有双字的,还有单双字重叠的。山东民歌中衬字衬词的使用也很多,如:哟、咿、啊、呀、噢、哎、那、的、耶、哎嗨、那就、的那个等等。在民歌《包楞调》中, “白楞楞楞、包楞楞楞、楞楞楞楞”等衬词很多,衬字衬词的使用使得民歌的韵味更加浓郁,演唱起来也显得委婉、细腻。

(二)音乐特点

1. 音阶。山东民歌所采用的音阶形式很多,但基本形态主要有四种:五声音阶1 2 3 5 6;加变宫的六声音阶1 2 3 5 6 7;加清角的六声音阶1 2 3 4 5 6 ;七声音阶1 2 3 4 5 6 7。其中又以六声音阶居多,五声和七声次之,加变宫的六声音阶最多。在山东民歌中,“清角”与“变宫”音之间有一种“排他性”,二者不同时出现,是长期歌唱实践一种自觉选择的结果。
2. 调式。山东民歌中,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据苗晶、金西著《山东民间歌曲论述》一书中统计,徵调式最多,约占已记录曲目的50%;宫调式次之,约占30%。而周青青教授在《我国民歌调式分布的统论文导读:法:是靠突发性的气息顶出来的短促而有力量的音,顿感强、力量足,如聊城民歌《卖饺子》中就使用了这种唱法:“初一儿来十一儿么咿呀嗨呀,二呀二十一儿了号”,每句的开头音及拖腔都使用了顿音唱法,短促有力,富有节奏感。3.哈拉音:是在气息松弛、喉头放松状态下发出的一种柔和轻巧的音,聊城民歌《蜜蜂采花》中就使用了这种唱
计与阐释》一文中更精确地得出:山东民歌中,徵调式的比例为48.3%,宫调式的比例为38.7%,羽调式的比例为8%,商调式的比例为

3.2%,角调式的比例为1.6%。

3. 曲式结构。山东民歌曲式结构比较丰富,有的为主属关系的上下两句体,如《沂蒙山小调》《爬山虎》,有的为三句的单段体,如惠民县《参军五更》、威海市《昆俞山小调》;有的为方整的四句起、承、转、合结构;有的是五句、六句、七句的非方整单段体结构;山东民歌中,单段体结构较多,也有一些为复乐段,如临清市《小五更》;个别为A-B-A三段体,如菏泽市《小五更》,乐陵市《渔鼓一打响连天》等。
4. 旋律旋法。山东民歌中,大二、小三等级进音程是其旋律进行的基础音程,另外,使用较普遍的还有几种跳进音程:一种是大、小六度,即3-1-3,5-7,6-1;另一种是小七度,即6-5-6,2-3-2和2-1-2等。旋律进行中,它们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有一定规律:凡向上跳进后再转为级进下行,如3-1-7-6-5;凡向下跳进后再转为向上级进,如6-1-2-3-5,5-6-1-2-3,也有连续下行的1-3-2-1-5。
5. 节奏节拍。山东民歌的节拍以2/4拍最多,其次为4/4拍,有少数民歌是3/4拍,极个别号子类用1/4拍。

二、山东民歌的演唱技巧

(一)用嗓
有学者将民歌分为原始民歌、老民歌、新民歌。原始民歌,如各地的某些劳动号子、吆山歌、田歌、场歌、吆牛号、儿歌等,由于产生年代较早,都可以划入此列;传统民歌中的曲牌民歌,大部分可以归为老民歌。这类民歌的音阶、调式都已完整,句式、曲式比较规范、严谨,已出现一字多音的托腔,装饰性较强。这些汉族民歌曲牌的历史大都可追溯到明、清时代,流传面相当广泛;新民歌大多是从老风格的传统民歌发展变化而来,大多反映现实生活,有的仍保留了原曲调的某些特点,但仅仅是传统曲牌填词的新民歌不能归入此类。这些新民歌在格调、气质、情感方面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形态上也较老风格简练,较少拖腔。衬词、衬句也相对减少。 在山东民歌中,黄河、运河号子等为原始风格的代表,明末清初出现的以曲牌为主的《蒲松龄俚曲》是典型的老风格,以《沂蒙山小调》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民歌都属于新风格范畴。如果按此脉络来探讨山东民歌的演唱用嗓,可大致这样归:号子等原始民歌由于其协调劳动的功用,曲调跌宕起伏,往往表现为似唱似喊,喊唱结合,因此常采用高亢嘹亮的假声;蒲松龄俚曲等属老民歌,是一种说唱且戏剧的综合艺术形式,它运用白话口语和方言土语,采用唱、白交替的形式,采用以真声为主的混合声,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而在传统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民歌,则主要采用真假混合声进行演唱。

(二)特色唱法

1. 花舌音:即“打嘟噜”,用气息冲击舌尖发“得儿”音,要求气息匀称松弛,演唱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在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蜜蜂采花》中就有这样的特色唱法,以《蜜蜂采花》为例:“小蜜蜂儿呀,采得儿花得儿心儿啊,花心儿得儿乱得儿动得儿伤得儿情得儿,哎嗨哎嗨嗨哟。”
2. 顿音唱法:是靠突发性的气息顶出来的短促而有力量的音,顿感强、力量足,如聊城民歌《卖饺子》中就使用了这种唱法:“初一儿来十一儿么咿呀嗨呀,二呀二十一儿了号”,每句的开头音及拖腔都使用了顿音唱法,短促有力,富有节奏感。
3. 哈拉音:是在气息松弛、喉头放松状态下发出的一种柔和轻巧的音,聊城民歌《蜜蜂采花》中就使用了这种唱法:“三月儿里是清明■”,其中“■”用哈拉音唱法演唱,无实际意义,表示一种情绪和感叹。
4. 啧舌音:啧,指用舌顶住牙齿再发音,啧舌音唱法是山东民摘自:学术论文网www.7ctime.com
歌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演唱方法,用来表现欢快喜悦、悠然自得的情绪。山东民歌中这种唱法并不多,如淄博民歌《老汉唱个四季歌》《刮地风》、济宁的《绣花针》中频繁使用了这种论文导读:
演唱方法:“今天(哎)老汉(哎)高了兴(呀哎),上场来唱上个四季歌(连结结巴哼哎,啧,哎,啧哎啧)。”类似于说话的口吻和语气。
山东民歌以它独特的视角成为反映山东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描述山东人文地理、歌颂山东人民勤劳智慧的良好载体。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堪称山东人文地理、民风民情的“活化石”。山东民歌在时代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曲目,《包楞调》被称为“中国民间花腔女高音独唱曲”,并被改编为合唱曲、古筝曲、大型交响乐等,山东民歌以新的形式得到呈示和传播,但仅此远远不够。关于传统音乐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目前学术发展的前沿课题,从这一角度来讲,山东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需要政府、文艺部门、音乐工作者、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来完成。唯此,山东民歌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传承,并在传承中得以延续和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编纂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1989.
周青青. 我国民歌调式分布的统计与阐释[J].音乐研究,2009(3).
[3] 苗晶·民歌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地属、族属与风格差异[J]. 中国音乐学,1995(4).

作 者:张雁,硕士研究生,菏泽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工作。
编 辑: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