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内部控制浅议公司内部制约自我评价国内外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472 浏览:86958
论文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是在当前的政策下,充分地对国内外关于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并在阐述大家观点时,从财务经营目标的视角提出了精华也指出了局限。以此在借鉴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希望能在结合国内大小公司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能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面起到一些作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 自我评价 理论 上市公司

一、理论背景及实际意义

2002年,连续发生的“安然”、“世通”等一系列财务欺诈案件,对国际资本市场造成了重磅冲击,美国国会遂于当年7月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又称《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国际上许多证券市场也纷纷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做出承诺,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开展全面调查,全球掀起一股强制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浪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这一课题受到各国监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步伐也紧紧跟上了美国的节奏。上海证券交易所2006年6月5日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于2006年7月1日实施,要求上交所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披露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由上可知,在我国,内部控制的自我评判逐渐发展成上市企业的一项必要的职责,是在法律保护范围内的。就算是我们忽略掉法律对于上市企业在审计工作开展中的监督管理规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判体系的建立也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它能够极大地避免企业发展中遇到了风险,帮助企业获得更长久稳定的发展,以及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因此对于这一问题,就一定要站在企业发展策略的立场上去正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于企业的关键性作用。尽管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日益受到重视,内部控制规范也在不断地被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和报告的披露日益得以强调,但无论是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还是评价的实践应用均存在很多的不足。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动态

从国外在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这一领域的研究来说,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末美国就颁布了关于审计工作的文件,里面提到了关于内部控制审查评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过,当时认知程度的限制使得刚开始内部控制评价这一问题是属于审计程序范畴的。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专门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具体问题,诸如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成本效益、报告的责任主体、自愿提供还是强制披露、是否必须独立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等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作内容涉及到财务报表的人员全部都赞成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负责内部审计的人员相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更加认同内部控制报告的重要性,认为从内部控制报告中能够获取大量有价值的讯息,能够作为企业未来发展道路的有力依据,在他们看来内部控制报告对于企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银行家以及个体投资商都持有强迫性质的报告文件能够推动审计委员提升自身监督管理能力的态度。

三、国外研究相应的局限性

偏向单一利益群体综上所述,国外各界己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范围上包括了提供内部控制报告的投入资金及成本控制、自主性和强迫性质的信息披露比较、内部控制评价领域范畴、控制评价体系的主体内容、评价体系的架构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等问题。但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及组织的研究报告带有一定程度的利益倾向,并且国外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评价报告及其披露问题上,更多地关注了监管机构及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并没有将内部控制评价视作提高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一种有效工具。

四、国内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研究不多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动态国内早期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都集中在内部控制鉴证领域, 或者对国外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介绍,且大部分是对国外最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CSA)的介绍和分析,并在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借鉴意义,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研究并不多。随着内部控制评价理论的发展及我内部控制规范和指引等文件的出台, 对于内部控制评价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汤云为(2009)提到了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实论文导读:评价,毕竟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在于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而不仅仅是外界的监督。参考文献: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审计研究,2008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会计研究,2011童张川,沈红波,高新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评价与企业绩效.审计研究,2009吴秋生,杨
施过程中,产生的举出难题为:缺乏开展评价工作的动力;没有真正适用于我国企业的评价准则;评价形式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无法满足降低成本投入,创造更多经济利益的发展理念;对于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不能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选择风险基础的措施。并从近几年来美国实施内控评价的工作中总结了不少经验或是分析出了一些关键的成功因素,做一一介绍。
王惠芳(2009)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为切入点,认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标准的缺失以及市场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反应冷淡造成了目前的一种困境,提出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强制披露要求至少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评价的对象是什么;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控制缺陷如何识别和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是单独披露还是包含在年度报告中披露。

五、国内研究不足之处:缺乏相应地、统一标准

从国内学者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探讨结果来说,依然有两个问题不够完善:首先探讨工作只是局限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因素;再来企业在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建立及指标的设置上没有充足的科学依据,整个评价体系可操控性能较弱。
六、结束语
总结及个人展望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实际的运用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就我国当前的状况来看,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依然是处于基本理论的简述、数学方法的应用等表面阶段,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问题上依然有明显的欠缺,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相关的诸多问题仍有争议,未有定论。未来的关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应试图突破以往的从外部审计和外部监管的角度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并应回归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从企业自身经营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内部控制评价,毕竟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在于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而不仅仅是外界的监督。
参考文献:
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
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11
[3]童张川,沈红波,高新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评价与企业绩效[J].审计研究,2009
[4]吴秋生,杨瑞平.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研究[J].会计研究,2011
[5]苏回水,曾韶华,邓帆帆.企业内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2
[6]汤云为.内部控制评价刍议[J].新会计,2009
[7]李连华,唐国平.内部控制效率:理论框架与测度评价[J].会计研究,2012(5)
[8]王惠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强制披露[N].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
[9]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1992
[10]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Enterprise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draft).2003
[11]PCAOB. Audit Standard No 2:An Audit of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Performed in Conjunction with An Audit of源于:论文怎么写www.7ctime.com
Financial Statement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