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阑尾类癌误诊5例临床分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125 浏览:155552
论文导读:
【摘要】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诊断和手术经验,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对2008-2011年我们收治的5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中无1例术前诊断,均为术后病理确诊二次手术行右半结肠切除。获随访的4例患者中,均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阑尾类癌少见,多表现为阑尾炎症状,难以做出术前诊断。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浸润深度决定术式及切除范围。
【关键词】阑尾类癌;诊断;手术
类癌是起源于阑尾的最常见原发恶性肿瘤之一,约占阑尾肿瘤的80%~90%,其特点与胃肠道其他肿瘤不同,术前较难确诊。为探讨阑尾类癌的误诊原因及手术适应证,现收集5 例阑尾类癌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治疗方法和预后。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例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29(21—38)岁。本组以急性阑尾炎就诊3例,慢性阑尾炎2例。
1.2 病理资料标本均经病理证实为阑尾类癌。肿块发生在阑尾体部3例,阑尾根部2例。肿瘤直径1~2 cm。类癌浸润深度限于黏膜下或肌层3例,侵及浆膜2例,病理组织学分型:腺样型3例,混合型2例。
1.3手术方法及随访本组行单纯性阑尾切除术5例,组织学检查提示所有标本切除完整。均是在行阑尾切除术经病理诊断为类癌后追加的右半结肠切除根治性手术。4例获随访,未发现类癌复发及转移。
2讨论
2.1发病情况类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肠腺上皮内的肠嗜银细胞,通常来源于黏膜下层,因在病上类似癌的形态,故称为类癌。多发生在青壮年患者,最高发病年龄为40~50岁。阑尾类癌的发病率Collin[2]报道50000例阑尾标本中,发现276例,占0.552%;Moertel[3]报告为0.06~0.09%,国内报道为0.002%[4]。70%的阑尾类癌摘自:7彩论文网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
(carcinoid of the appendix)位于阑尾尖端,10%位于阑尾基底部,另有22%发生于体部。常于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发现,也偶然在结肠切除、胆囊切除、妇科切除术中发现,肝转移少见(<2%)。提示阑尾类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绝大多数表现为良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转移率很低,预后较好。
2.2诊断阑尾类癌缺乏特异症状及体征,术前确诊困难,出现阵发性皮肤潮红、腹泻、哮喘样发作等类癌综合征者较少。阑尾类癌常以急、慢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或在腹腔其他手术时附带阑尾切除,术后经病理确诊。本组中5例均表现为阑尾炎,说明阑尾类癌在缓慢生长过程中,可能阻塞阑尾腔,继发阑尾感染或者引起其慢性炎症,表现为急慢性阑尾炎或阑尾脓肿的症状和体征。X线钡剂灌肠、超声、CT等对阑尾类癌早期诊断意义较小。实验室检查有一定的价值,如尿5羟吲哚乙酸、尿组胺及血清5羟色胺的测定等。术中诊断阑尾炎实施阑尾切除时除观察其炎症之外,还要探查阑尾有无肿块及其系膜淋巴结肿大。若发现阑尾病灶部位呈球形膨大或增厚,呈非化脓性实体样改变,质硬,切面呈、灰或深棕色,系膜有肿大质硬的淋巴结者应高度怀疑本病,需行术中冷冻切片检查。其次,需常规作阑尾标本的病理检查。
2.3治疗阑尾类癌对放疗不敏感,化疗仅有暂时疗效,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治疗的关键是术式选择。阑尾类癌的恶性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生物学行为,而非病理检查,且多数典型的管状型类癌转移扩散少,病情及预后均比胃肠道其他部位类癌好。研究资料显示,阑尾类癌预后与肿瘤大小、部位及其浸润深度有关。肿瘤越大,病程越晚。肿瘤的大小与有无转移直接相关。类癌的直径<1 cm 时很少转移,当肿瘤直径在1~2 cm 时50%可发生转移,>2 cm时80%可发生转移。>2 cm 的肿瘤远处转移的风险明显增高。当瘤体位于黏膜下层时不转移,随着浸润深度的增加,其转移率也明显增高,且基底部的肿瘤较头体部的易转移。故关于阑尾类癌的手术切除范围取决于肿块的大小、部位、浸润深度和患者年龄等因素已成共识。目前一致的观点是癌灶直径<1 cm 的阑尾类癌行单纯阑尾切除即可,但对于<1 cm、位于阑尾根部的肿瘤,尤其是年轻患者,还是选择作盲肠切除术为妥,以保证切缘无癌细胞浸润。癌灶直径>2 cm,或者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类癌综合征,多发的阑尾类癌,应行规范性右半结肠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对于癌灶直径在1~2 cm 之间的类癌,术式尚存在争议。一种认为若无阑尾体部浸润,单纯阑尾切除即可,当术后有肿瘤残留则需行再次手术。另一种认为,阑尾类癌有较高的合并结直肠癌可能,且有一定的远处转移率,若病变位于阑尾根部、有阑尾体部浸润、已侵及系膜、盲肠或病理显示血管、淋巴管浸润或淋巴结转移,均应行右半结肠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1]。此外对于年轻患者,直径>1.5 cm,或者类癌已浸润至浆膜下或阑尾系膜,也应积极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根据本组病例,笔者认为年轻患者的阑尾类癌应实施较为彻底的手术,对儿童患者手术则应相对保守,有时可行回盲部切除术。如术中未能确诊、术后病理明确为类癌,则应根据上述手术原则决定是否再次手术和具体术式。对不能行根治性手术的宜行姑息性切除,尽可能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有利于减轻类癌综合征,提高生存率。阑尾类癌恶性程度低,病程长,预后良好,转移少,及时治疗,可提高生存率。术后随访不容忽视,可以防止术后的复发、转移和胃肠类癌的再发。
参考文献
[1]Moertel CG. Carcinoid tumors of the vermiform appendix. Cancer,1968,21:270.
[2]王耒根,王元和. 阑尾恶性肿瘤的诊治.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0,10(6):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