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浅谈浅谈新课程下中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971 浏览:71685
论文导读:
启发式教学思想由来已久。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两字由此而来。孟子也主张启发式教学,《学记》上说:“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以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知识的获得在于求知者的志愿,这是不能强迫的”。启发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分为质疑启发、情绪启发、直观启发、类比启发、变换启发、板书启发等多种基本方式。“启”是“发”的条件,“发”是“启”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和主动性是确保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数学教学应是教师启发诱导和学生积极参与并重。只有师生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的默契配合,才能达到教与学共鸣,才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也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启发式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从数学学习材料、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学习规律等方面总结。

一、由学习材料决定的要求

简言之,学习材料即是教材,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对象。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的特点,而抽象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数学的对象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数学教科书所表达的是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是一些经过加工整理的数学抽象(思维)结果。而数学的抽象思维的活动过程大都被抽象的理论结果掩盖起来了,这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重视数学结果而忽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倾向。教学中,教师三言两语地向学生介绍概念,然后举几个关于概念应用的例子,接着就要求学生应用概念解答问题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事实上这是在学生没有真正获得概念时就要求学生应用概念。显然,这种认识是没有基础的,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而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克服教材对教学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教材提供的线索,安排适当的数学情境,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经历适当的情境,明了相应的数学思维过程,从而经历数学的各个抽象阶段,真正掌握所学。

二、由教学目的决定的要求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既要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又要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
数学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是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在教学中的不断发展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建构的过程;是知识由浅入深,知识面由窄到宽,知识系统不断充实、丰富,数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启发式教学对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确定方向和目标。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学者构建学科理论、原理、法则时所用的思维模式和策略的模仿,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的知识,了解科学现实。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现有数学认知结构的特点和水平,把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法则,以及它们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的最主要目标。
第二,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现有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数学的逻辑体系来精选数学内容,编排出一种概括性强、操作性好的数学教材结构,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现有数学认知结构,以此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基础,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在学习概念、原理时,教师给学生提供典型有效、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达到对概念的理性认识,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将获得的概念进行归类、组合,构成一个便于操作的概念体系。在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线索,在思维方法、认知策略上给以指导,以便学生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深化知识结构,获得数学能力,使智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获得良好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发展区”,它是评定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程度,这是教学的出发点;第二种“最近发展区”,它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发展水平,是经过教师的启发指导和学生自己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是教学要努力追求的目标。只有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启发式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积极作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去帮助学生解决认知矛盾,促进学论文导读:
生“最近发展区”的转化,使学生经常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状态。既使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又使学生觉得压力不太大,问题可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经过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地探索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三、由学习规律决定的要求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能动的反应过程。只有当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自我活动来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启发式教学必须符合学习规律的要求。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有如下特点:
第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不可能独立地完成“再发现”过程,而必须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再发现”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大致经历数学家获得发现时的思维过程,在一种自然、主动的状态下完成“再发现”过程。
第二,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从理论或间接经验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把理论或间接经验与自己已有的经验(包括过去学过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同化,经过一定的实践(模型操作、观察、试验、做数学习题、参加社会实践等),使之内化,从而上升为理论知识。
数学学习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使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建立内部联系的实践机会。具体地说,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基础不够,数学将无法进行。所以,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相应的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让学生在数学理论知识的导引下,对这些材料进行充分地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抽象概括,使新知识与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建立起内在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知识整体,达到对数学理论的理性认识。 摘自:毕业论文任务书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