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翻译以深度翻译论述方式看热词新语翻译原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11 浏览:22958
论文导读: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地与世界融合,对外介绍翻译的方方面面,乃翻译的大任。热词新语,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要想传神地翻译出热词新语,就要准确把握热词新语的特定意义和超越语义之外的文化内涵。“深度描写”是文化人类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注重细节,强调阐释的研究方法,美国的翻译理论家阿皮亚深受其启发,进而提出了“深度翻译”这一概念。本文在深度翻译的理论模式的观照下探讨了热词新语的翻译原则,并举例说明作为文化翻译方法的深度翻译。
关键词:深度翻译; 热词新语; 文化内涵
引言
众所周知, 语言的变化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中出现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语言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之相对应,新制度,新思潮,新物质,新概念,新工具,新动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无论我们身处何方,书刊,报纸,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网络中呈现的热词新语随处可见,自然就把其翻译提到了议事日程。本文从深度翻译的视角来探讨热词新语的翻译原则。

1、阿皮亚的深度翻译观

参照文化人类学的“深度描写”一说,美国翻译理论家奎姆·阿皮亚首先提出了“深度翻译”的概念。“深度描写”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在其《文化的概念》一书中所提出的。他关于文化作为一个符号的观点,以及关于文化人类学是“对阐释之阐释”的观点,对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翻译具有共通之处。阿皮亚通过分析非洲加纳的口传文学在被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如何为英语读者所接受,指出由于语言结构不同所引起的语义差异以及意识形态因素,使得翻译中的意义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他指出那种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的相同意义表现出来的说法是错误的。

2、深度翻译理论模式与热词新语的翻译原则相结合

2.1 强调意图的重要性与意识形态考量原则的提出

在很多情况下,了解语义并不等于理解意义。话语是行为的产物,因此和所有行为一样,都具有某种产生的理由,或者说是意图。在通常情况下,话语具有常规意义,也就是说,说话者的意图遵守某种常规,以确保他们对某一话语的理解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某一话语除了字面意图外还有别的意图时,情况就会复杂得多。阿皮亚以非洲加纳谚语的英译为例,指出这些谚语都有字面意义,但这种字面意义只是这些文字组合在一起后得到的常规意义,而真正的意义应该是理解说话者为什么这样说,即了解说话者的意图。
基于意图的重要性,在热词新语的翻译过程中,笔者提出了意识形态的考量原则。翻译实践是与一定的历史现实相联系的实践,它本质上是文化政治的实践。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翻译出字面上的意思,而且还要翻译它背后隐藏的真正意图。他们对译与不译的选择更多的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比如,在报纸杂志上我们经常看到“台湾问题”这个热词,在我们看来,台湾问题是属于内政问题,是可以调和的矛盾。所以我们把它翻译成“Taiwan problem”。可是在外媒看来,台湾问题似乎是属于外交问题,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西方媒体把它翻译成“Taiwan Issue”。表面上,两个单词都是问题的意思,但是当翻译的时候,这背后隐藏的政治意图,我们一定不能小视。
再比如,“改革开放”这个热词我们都耳熟能详,经常见诸报端。最初,很多媒体把它译成“the open door policy” ,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美国在我国实行的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门户开放政策”。这样译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译者应该有政治觉悟意识,并将其贯穿到翻译行为之始终。中国这项举世瞩目的政策应该译作“reform and opening-up”.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其字面意思,其暗含的意思是在向读者传达中国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鉴于这种政治性的热词作为对外宣传中国的一部分,笔者建议,为了维护中国更好地国际形象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应该不断规范这种翻译。

2.2 强调语境的重要性与语境考量原则的提出

阿皮亚认为,要了解说话者的意图,就要把握语境,需要深度语境化,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以促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一方面是由于语言结构的不同而导致的语义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语言情境方面的原因。事实上,语言的情境可以分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交际语境。[3]在热词新语的翻译中,我们可以考虑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在热词新语的理解和构建过程中的作用。
比如,现在全社会都在倡导和谐社会,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精神文明”这个热词如何翻译?有人将它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尽管“精神”的对等词是“spiritual”, 由于它们所处的系统不同,文化内涵不同,“spiritual”一词在英语中的宗教色彩太浓厚。因此,此译文在英语读者世界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各种译法层出不穷:“ethic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cultual undertakings”, “a civillization with a high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level”,等等。笔者认为,正如每一朵花都有其绽放的理由,它们适用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语境下。因为一个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是有明显差别的。
再比如,在翻译“计划生育政策” 这个词语的时候,如果将其翻译成“family planning policy”, 显然没有考虑到西方国家的国情,只是字对字的翻译,没有把握语言和文化这个大环境。我们知道,由于西方人口稀少,步入老龄化社会,再加上晚婚和较高的离婚率,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实行“family planning policy”,意思是鼓励夫妻多生育,更有甚者还给与奖励。这样的翻译显然与我们要表达的意思背道而驰。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翻译的时候意义一定要明确。只有译为“(China’s)one-child policy, 才能真正传达出该词语的真正内涵。由此可见,当我们在翻译词语的时候,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译者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外国的读者,看到这个词是什么反应,从各个方面都思考一下,这样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及时的纠正。

2.3 充分关注文化的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原则的提出

作为文化翻译的一种,阿皮亚提出了“深度翻译”的方法。他所说的“深度翻译”指的是一种“学术”翻译,即通过上下文的解释说明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使源语文化的特征得以保留。因此,翻译必须在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应该帮助人们树立文化差异论文导读:whichisquitestableandlife-longjobregardlessofone’sperformance.“goldbowl”(金饭碗)referstotheoccupationpaidhighsalaryandadecentandadmiringjob.“woodbowl”(木饭碗)isanewsortofsaying,whichreferstoaneithergoodnorbadposition.Tosomedegree,youcanenjoythe
意识。只有直面差异,我们才会对他者文化产生真正的敬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翻译自然离不开对文化因素的考量。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原则。比如,近年来,“留守儿童”这个新词语如狂轰滥炸般出现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上,那么在对外传播上它是如何翻译的呢?有人将它译成“leftover children”或“left behind children. ”, 结果让外国读者看得云里雾里。没有一些背景的介绍和对这个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解释说明,外国读者会茫然不知所措的。为了更好地跨文化交流,深度翻译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笔者认为,可以先译出它的字面意思“stay-at-home children”, 然后紧接着深度阐释,“With the re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more and more young and stronger peasants moved to the big cities to work and left their children stay in the rural areas taken care of by their grandparents. As time goes by, among the protential problems stay-at –home children face are the absence of any sort of family education,degraded school records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problems.Since they are lack of concern and guidance by their parents,some of them even commit the crime.” 这样一来,外国读者把这个中国特色的词语搞清楚了,读者读起来就会十分的顺畅。
在上文,我们介绍了深度翻译的翻译方法,其核心的概念就是解释说明,把文化内涵完完全全地传播出去。其实,深度翻译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前言,按语,文内注释,脚注,后记。前面,我们已经举了文内注释的例子。下面笔者将举一个脚注的例子。这短话选自一篇英语译文叫做“The Trap of ‘Showing Off’”, “… In the past many people with jobs coveted better jobs, literally “ keeping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pan”. The situation now can be described as “ many people are grabbing for one bowl” . … Many people are holding fast their bowls——even though they are wood ones which can not compare with unbreakable iron bowls or luxurious gold bowls——lest other people should grab them away. ”[4]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bowl”这个词前后出现了六次,中国人都知道“饭碗”比喻职业,最初常转译成bread.可是外国读者由于年龄,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受教育背景,风俗习惯等等的不同,这一中国文化特色的词不一定都被讲英语国家的人所理解。所以标出脚注来解释说明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iron bowl”(铁饭碗) refers to people who work in the government office or state-owned enterprise, which is quite stable and life-long job regardless of one’s performance. “gold bowl”(金饭碗) refers to the occupation paid high salary and a decent and admiring job. “ wood bowl”(木饭碗) is a new sort of saying, which refers to a neither good nor bad position. To some degree, you can enjoy the social welfare and insurance benefit. 这样一来,这种文化的空白就很好地传达给了读者。这种“增量翻译”或“增补翻译”在热词新语英译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补偿方法,它可借助脚注,评注,创造性改写等手段补偿热词新语在汉语文化语境下能够传达,但在英语文化语境下无法直接传达的信息,使英语国家人士真正了解热词新语的文化内涵。在阅读中一时造成理解的“停顿和障碍”正是为了将来逐渐消除文化交流和障碍。对新词的阐释只有通过“深度翻译”这一对策,才能不断地接近事物的本质。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度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
3、结语
刘宓庆先生说:“按照通常的划分,语言分为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语音对文化的反映最薄弱,其次是语法,反映文化最直接,最丰富的是词汇。”[5]热词新语是一面镜子,能快捷直观地反映人们的语言生活乃至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自身主体性作用。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语境的差异,热词新语的英译就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一些补偿手段来实现两种语言的有效转换。阿皮亚提出的深度翻译的概念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基础,即通过对译文加注解或对原语进行创造性改写来传达原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英语文化语境下的读者理解和认识汉语语言和文化,同时也是对汉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尊重。“深度翻译”是对“深度描写”的借鉴,继承了后者对“语境”和“意图”的重视,并在当代文化相对主义的大背景下充分关注文化差异, 对热词新语的翻译原则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Appiah, K. A. 2000. Thick Translation[A]. In Lawrence Venuti(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London: Routledge。
克利福德·格尔茨 著. 韩莉 译. 文化的解释[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林克难.从语境宏观把握于词义微观入手[J].中国翻译, 2003。
[4]陈德彰.新词新语译谭[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5]刘宓庆. 摘自:论文查重站www.7ctime.com
文化翻译论纲[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 )论文导读: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