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浅谈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设计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190 浏览:157513
论文导读:激发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三、问题要有探究性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就是说,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只有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去获得教学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彻底改变学生完全被动的学习
【摘 要】正"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佳方式,"提问"也是学生反馈信息的最佳途径。教师恰当的提问与学生积极的提问,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教师提问 课堂提问 探究知识 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一堂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很有讲究,它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的对话或讨论,使学生理解所有学内容,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提问设计得巧妙,则有利源于:论文范文网www.7ctime.com
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从而产生知识迁移,形成能力;相反,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设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需要作过多的思考,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那么,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

一、问题要难易适度

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因此老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从发展学生思维出发,从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调动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健康情感的培养。

二、问题要有趣味性

教育家乌申斯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是兴趣的先导。课堂是否生动活泼,很多时候是由提问的问题来决定的。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曾满怀地提出问题:“我们一提到春啊, 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描写春天的? ”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发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思维。

三、问题要有探究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就是说,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只有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去获得教学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彻底改变学生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在设计问题时,问题情境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太远,问题要和学生学过的知识有某方面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端午节》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湘西的端午习俗有哪一种在我们家乡不曾有过?(2)我们这一带的端午日有一些什么习俗?又如在教学《本革命的回想》时,也同样设置这样的问题:(1)第一个本命是几岁?(2)班上同学有十二岁的吗?谁能告诉我,本命有什么讲究?(3)同学们过年都是在城里过,还是到老家过年的?在老家过年,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由此学生结合生活的习俗,很快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去进行探究。
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思考,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答案与教师传授答案其效果是不同的,前者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而后者产生一种坐享其成的懒惰心理。

四、问题要具有创新性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肩负培养青少年一代重大使命的学校教育,毫无疑问地应该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新精神焕发出来,而“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和汉字的象征性、表意性、灵活性给了语文以想象的空间,以创新的魅力。”语文学科的这些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任,这已成为语文教育界同仁的共识。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一些课文的艺术“空白点”,即作者略写或没有写到的内容,如果利用论文导读:繁琐,因此,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就要恰当把握问题空间,提出的问题宜在学生的基础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之间,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1)在《皇帝的新装》中,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2)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小公务员的二姐夫是如何继续着他的发财美梦?父亲又是如何向不
这些“空白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创新,对作者没有写到的外貌、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充实,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的潜台词,言外之意进行补充,就能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以想象的激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1)《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土有隔膜?(2)《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长衫哪儿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3)《范进中举》中,范进赶考那几天家里的生活情况如何?答案不尽相同却又丰富多彩,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五、问题要有挑战性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而挑战性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要想提问有深度,就要避免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难或过于繁琐,因此,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就要恰当把握问题空间,提出的问题宜在学生的基础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之间,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1)在《皇帝的新装》中,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2)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小公务员的二姐夫是如何继续着他的发财美梦?父亲又是如何向不知情的家人解释叔叔的长久之归?
因此,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手脚架,成为能给师生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善结合。

六、问题具有拓展性

在语文教学上,除了课本的基础知识题外,老师设置的问题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再学习、再讨论、再扩展,再深化,再探究,不断完善,由此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使学生逐渐养成勤学多思、善问、多练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地学会学习,健康地成长。
例如:(1)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与“先生”相比,你更喜欢自己身边的哪一位老师?(2)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事物的正确为什么不止一个?请联系实质举几个例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精神的人?在创造力方面,你对自己如何评价?今后有什么打算?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知识之上的,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都大有好处。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要通过提问学生,产生“一石”(问题)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