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619 浏览:72997
论文导读:
【摘要】城市是人类走出穴居的最伟大的文化创造,是由人类聚居和生产力发展而产生,是人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类财富和文化的集聚地。它反映了时代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城市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城市的文化价值是它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纵观中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能成为世人关注和向往的圣地,其内在原因就是这些城市始终保持了民族性的传统特色,把最具价值的文化遗存完整保留下来,并留传给后代。本文将围绕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情况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各级城市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设发展,城市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中,青岛也像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旧城改造”。在建设开发的热潮中,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一些地方的领导出于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只重开发,忽视保护,以致人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和拆毁历史建筑的事件屡屡发生,不少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1、 旧城中心区的一般特点及做法

(1)特色。作为城市发源地,旧城中心区内集中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特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环境以及古树名木,也集中了城市最古老的居民、商店、街区之间所建立的稳固的社会关系,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鲜明的传统特色是复兴中心区功能的重要资源。
(2)优势。旧城中心区一般位于城市区位核心,是传统商业高度集中区域,无论从土地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是从居民心理认同程度来讲,都远比其他地区重要。
(3)问题。旧城中心区土地利用强度降低,地区发展缺乏活力。低劣的生活环境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住房拥挤简陋、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匮乏、交通拥堵、配套设施不足、防灾抗灾能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历史文化特色缺乏系统保护,传统环境逐渐丧失;商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和商品档次偏低等问题使中心区功能面临衰退。
(4)做法。针对旧城中心区特点,采用“全面保护”与“重来、大拆大建”的规划思路都难以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发挥旧城中心区的优势与特色。为此,我们提出“尊重民意、有机更新、新旧融合”的规划思路,理智对待现代城市发展需求与历史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通过尊重居民意愿、保护历史建筑、提高建设强度等方式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通过梳理道路交通、更新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等措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通过留存城市记忆、协调新旧关系等手法延续传统风貌,以此创造既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城市中心区。

2、 实例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行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更新改造也不断推进,青岛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市中心拥挤破旧的老城区必须进行全面的更新改造。青岛某区旧城更新改造重点项目,借鉴对以往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许多教训的反思,特别是要避免商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而损害当地居民的利益和破坏老城的文脉与肌理, 青岛市政府决定在此工程中采取新的操作方式:(1)由政府主导、投资,没有开发商的介入;(2)由居民自愿决定回迁、外迁还是领取经济补偿,不搞强制拆迁;(3)建筑量在满足回迁住宅及配套需要的基础上,仅适量增加商业、住宅面积用于补偿政府投资,此外不考虑盈利;(4)改造后的空间和形态将延续老城的文脉和肌理,对基地中有价值的建筑予以保留。政府的开明态度与政策给了设计师鲜
有的机遇,同时也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挑战。

3、旧城改造思路与规划设计原则

借用美国城市规划师哈米德雪瓦尼所说,“旧城改造应侧重于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延续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内容”,才能带来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协调、长远、可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1)贯彻阳光规划原则,实现全过程公众参与,改善基本生活环境。旧城改造的首要目标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充分考虑居民的改造意愿,从住房、交通、安全、卫生、环境、生态等方面入手,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要求,是穏定社会结构和延续场所感的前提。①通过民意调查,了解拆迁意愿。在旧城改造中,通过发放居民意愿调查表、进行社区居民座谈和住户走访等方式,了解居民对回迁、拆迁补偿方式及论文导读:
城市环境改善重点等方面的意愿,并将统计结果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采取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同时应在规划公示过程中,及时吸纳居民反馈建议,将公众参与扩展到规划全过程。②根据现状条件逐步改造,避免大拆大建。面对旧城区拆迁日益困难的形势,规划应针对地段的现状特点,运用保留、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避免大规模拆建对旧城区的破坏。
(2)调整用地布局,更新基础设施,复兴城市中心功能。城市功能定位是旧城中心区的发展核心,规划应通过对传统地位、未来规划、交通区位等条件的研究,确定合理的功能定位,用以指导用地布局的调整;同时赋予其现代化城市功能,恢复城市的多样性,避免由于功能单一而使城市丧失应有活力。根据条件分析,规划确定永康旧城功能定位为:集特色商业、文化娱乐、商务办公、休闲居住、医疗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复合型中心区,体现历史风貌特色的城市核心区块。
(3)延续城市肌理,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并存、互相促进的规划结构。空间结构是旧城区的发展骨架,其构筑应在满足城市整体功能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延续城市空间肌理,体现旧城区文脉精华,形成新旧融和的城市新格局。面对拆除与新建的矛盾和碰撞,规划通过对城市空间的重新诠释,寻找新旧和谐的机遇,在调整用地结构的同时,构筑相应的空间格局,既满足了现代交通、土地使用、开敞空间等要求,又尊重了中心区的传统空间肌理,从而适应中心区现代多元功能要求,达到有效复兴中心区的目标。

4、设计目标

我们根据现场特点,通过多次讨论,逐步确定了项目的设计目标:三个价值体系兼顾并重。首先是社会价值。这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试点项目,我们应该顺应本项目创新性的开发模式的要求,探索传统城区复兴的新模式。其次是经济价值。通过设计的高附加值,实现低造价、高品质的住宅建筑。此外,非常重要的还有文化价值。由于项目基地所处的特殊区位,其城市文脉肌理、历史文化因素应该得到重视,设计应在地各区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层面上作出积极的思考和反应。

二、名城保护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巨大且具有民族多样性等特点,使保留至今的文化古城类型多样,出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各种类型文化古城,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的特色。这些古城均集中反映了以地方文化为内涵的历史脉络,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属于中华民族,而且是属于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
我国已知的地上地下文物有40余万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万余处,1982年、1986年、1994年国务院分三批公布了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当前全省乃至全国名城保护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古城风貌和历史遗迹乃至文物保护点都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力度加大而造成的威胁,在片面突出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以旧城改造工作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开发和以适应现代化交通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局部改造,对历史古城的旧有格局、环境风貌、历史性街区和各类文物保护点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有些历史遗存永远消失,仅仅留在了人们的回忆之中。文物古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民族文化沉淀积累的承载体,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保护正在面临生存环境恶化的文物古迹,打造名城特色,这就是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性。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及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点,第一,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这里,对古城格局和传统风貌提了保护和延续两层意思,对现状完好的应予保护。新的建设则要求延续,延续格局和风貌特色应成为古城地区的建筑创作设计的一项原则,新建筑的形象要考虑与传统建筑的对话与联系,作到既有时代感,又与历史相呼应。历史文化名城中格局的构成是综论文导读:,确保城市空间规划和历史文化的有效统一。例如,在旧城的改造规划中,一定要遵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为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留有余地,因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也很难一蹴而就,所以在城市规划时要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留足空间。

2、确保城市设计的合理性无论是城市新城的

合的,就其字面的意义讲是平面的布局、道路的走向等,但格局和风貌是不可分的,现在一些古城拓宽了历史上的道路,两边盖起了高楼。格局似乎还存在,风貌却全然失去了,这种作法是不合适的;第二。保护文物占迹和历史地段;第

三、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

2、保护原则

首先要落实名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如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文化景观敏感区等都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实际保护措施。对于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提出全面系统的整修控制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古城天际线与新区的风貌相协调,强调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第二,要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要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明确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范围、城市总体布局、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整治。第三,协调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让它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肌理构成。其重点就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与名城文脉复兴的关系。

四、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效保护策略

1、重视科学规划

在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中,由于旧城改造会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内容和对象,对旧城改造的目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做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的总体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在城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善于从历史文化的保护中需求发展,做到从全局出发,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进行整体的安排和部署,确保城市空间规划和历史文化的有效统一。例如,在旧城的改造规划中,一定要遵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为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留有余地,因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也很难一蹴而就,所以在城市规划时要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留足空间。

2、确保城市设计的合理性

无论是城市新城的规划,还是旧城的改造,为了使城市的各项功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并使现有的历史文化能够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美观、安全而又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环境,城市功能设计的合理性至关重要。对此,在城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的保护,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上要实现历史传统文化和城市现代文化的有效统一,不能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冲突问题,那样会导致城市出现分裂感。例如,在城市的古建筑周围进行城市建设与规划时,在城市设计上需要与古建筑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得城市显得更有整体感和文化底蕴,避免新建建筑对城市源于: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传统标志性建设物的埋没,使得城市丧失原有底蕴和历史特色。

3、做好历史文化名城新区与旧城的协调开发

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因此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人口密度都比较大,紧凑性比较强,中心城区、老城区基本都是多功能过度重叠的区域,而随着城市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这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相对不利的,为了使老城区的功能更加完备,服务压力有所降低,很多城市都是通过城市新区的开辟来实现对旧城的疏导和保护。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新城的开辟与旧城的改造必须保持协调和统一,引导城市创造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在实现对历史文化名城有效保护的同时,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构建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首先,城市的相关部门要持续增加投入,扩大对名城的保护范围,不仅要做到对城市建筑、街道等有形文化进行有效保护,还要重视对民间工艺、民俗精华、传统戏剧等无形文化的保护;其次,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更多的法律依据和政策参考;再次,要充分发挥城市各个阶层和组织的保护职能与作用,如地方政府、城市街道、志愿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等。

5、提高市民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建立奖励机制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人人有责,城市的相关部门只有重视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和指导,才能提高全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意识,敢于同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做斗争。同时,相关部门要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奖惩机制,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及其人员的权责和义务,加大考核与奖惩的力度和范围,这样才能将各项保护措施进行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参考文献】
论文导读: 金娟.鲍宏伟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4)谢雪明论城市化进程下的古建筑保护-华章2010(18)宋立新.张珂浅论城市规划中的文化研究方法-四川建筑2001,21(4)洪静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的现状及保护初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4)上一页1234
 金娟.鲍宏伟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期刊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 2011(14)
谢雪明论城市化进程下的古建筑保护[期刊论文]-华章 2010(18)
[3]宋立新.张珂浅论城市规划中的文化研究方法[期刊论文]-四川建筑2001,21(4)
[4]洪静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的现状及保护初探[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