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共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分析框架研究封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80 浏览:148451
论文导读:
[摘 要] 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行动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实践热点。文章提出共享需满足跨平台、跨终端、跨区域的要求,并基于对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要素(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主体、技术环境、动力机制)的分析,提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分析框架。从可用性(能用层次)、适用性、重用性、生成性(好用层次)分析优质教育资源特征,论述应共建共享怎样的数字教育资源;同时提出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环境(技术维度)和动力机制(非技术维度),叙述应如何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展。最后基于分析框架,从保障教育资源优质化的评估机制、创设良好技术环境的支撑技术、资源共建共享持续的动力来源等三方面思考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 数字教育资源; 共建共享; 系统要素; 分析框架
[] A
[作者简介] 钱冬明(1967—),男,浙江绍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新兴技术教育应用研究。E-mail:dmqian@dec.ecnu.edu.cn。
一、引 言
当前国家对数字教育资源(若无特别说明,本文中资源、教育资源都特指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关注度及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度日益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一章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今年3月份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列为“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之一。同时,教育公平、均衡问题以及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亦对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出更高的现实需求。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行动作为新一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实践热点。
伴随着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孤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等问题,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但这些成果多在现状调研、问题阐述、机制探讨、对策分析、标准研究等方面,也有少部分学者从技术平台角度进行了探讨,但很少有对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的分析。因此,深入研究并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分析框架,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分析共建共享过程中的多方面问题,从而以整体观的视角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共建共享的质量,提升共享教育资源应用效益,最终形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生态系统。

二、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内涵

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基于支撑平台以免费或适当收费的方式提供给大家共同使用,是实现教育资源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将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看作一个系统,从共建共享系统的内部看,它是一个系统动力机制问题,即系统中各要素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从共建共享系统的外部看,它是一个市场经济机制的问题,即把数字教学资源共享过程看作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运作,在共享程度上可以分为跨平台、跨终端、跨区域等三个方面的共享(如图1所示)。

(一)跨平台共享:技术多样性的现实需求

系统平台的多样性是现今数字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操作系统方面,信息化所依赖的平台已经不再局限于Wintel系统,移动平台的崛起,IOS、Android和Win8系统三足鼎立。同样,在数据库系统、资源平台、资源制作技术等方面,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数字教育资源的跨平台共享已成为应对技术多样性的现实需要。新型的资源共享要求不依赖于操作系统,也不依赖于硬件环境;要克服以往教育资源建设实践中,因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开发平台的多样性和紧耦合性而造成教育资源使用的受限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二)跨终端共享:多终端学习的发展趋势

透过2004—2012年新媒体联盟(NMC)发布的《地平线(Horizon)报告技术总览》可以发现,学习终端技术是近几年高速发展的技术之一。随着iPad、Tablets、e-Book阅读器及其他数字化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日益智能化和平民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承载主体——学习终端俨然成为数字化教育的一个热门应用研究领域,其应用潜力已被教育体系中诸多案例所证明。当学习终端应用于教学时,适切的内容资源是重论文导读:,教育资源在内容组织、存储、运行等特性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教育资源内容离散片段式,存储运行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的操作系统、硬件环境、网络环境等)。从应用角度来看,资源内容因针对性不强而致使大多数资源难以很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对教育资源本身而言,如何保障共建资源内容的质量以满足教育应用需求(优质
要保障。而各类学习终端具有不同的系统软件技术(操作系统、屏幕大小以及分辨率、人机交互技术、应用开发技术等),在资源媒体支持格式、资源内容适配显示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势必将影响学习者对资源的使用,减少资源的共享范围。在多终端学习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跨终端共享,使得教学资源能够自适应不同的终端,成为资源共建共享的新要求。

(三)跨区域共享:区域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

现阶段,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位置限制等原因,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和资源建设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3]有些区域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数字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仅在区域内(如校际)使用,有些甚至局限在校内使用,使得资源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都无法发挥。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和公平,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区域共建共享将是宏观政策主导下解决区域性失衡问题的有效方法。欧洲及一些亚洲国家,已认识到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存在的差异,开始注重区域优质资源共享以填补“数字鸿沟”。[4][5]我国长三角两省一市从2008年起开始探讨数字资源合作共享机制,成立长三角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泛珠三角区域也开展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旨在推进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协同共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应用。跨区域的共享,除了政策性问题外,还存在文化、语言、用户使用习惯等问题;在技术上也面临国内多个电信网络宽带供应商不同平台之间的耦合,以及异地传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输的效率和稳定性、可靠性等问题。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将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

三、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要素

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要素,胡小勇立足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其归纳为规划、制度、机制、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技术、标准/规范、资金、用户、开发者以及管理者等12项;[6]张世明则从网络生态系统的视角提出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由主体、环境及关系组成。[7]我们认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应包含如下要素(如图2所示):共建共享主体(包括资源的供方和需方),影响共建共享的外部技术环境支撑因素和内部的动力机制因素。其中数字教育资源是共建共享的行为对象,主体是共建共享的实践者即供需双方,技术环境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支撑条件,共建共享的动因则是主体行为的“催化剂”。
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所依据的政策法规、经济水平、社会文化等外部系统环境要素,是作为主体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动力来源,将内化为动力机制作用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内部。在整个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中,只有系统外部环境良好,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积极作用才能促成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良性运转。

(一)数字教育资源

数字教育资源是指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者能服务于教育的各种以数字形态存在和被使用的资源,[8]如媒体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等。当前教育资源种类繁多,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资源的匮乏直接影响了资源共建共享的价值。从技术角度来看,教育资源在内容组织、存储、运行等特性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教育资源内容离散片段式,存储运行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的操作系统、硬件环境、网络环境等)。从应用角度来看,资源内容因针对性不强而致使大多数资源难以很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对教育资源本身而言,如何保障共建资源内容的质量以满足教育应用需求(优质化),如何化解教育资源的异构、异种问题,以实现更好地共享(可共享性),将是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的两个重要问题。

(二)共建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7ctime.com

共享主体
资源供方、需方是构成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核心主体的两个群体,他们是内容的直接作用者。资源供方可以是拥有资源并愿意共享的个体、营利/非营利机构(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论文导读:
科研机构、企业等)。资源需方可以包括教师、学生、科研工作者等个体以及学校、区域教育管理部门等。
资源供方、需方身份同时具有多重性。资源供方可能是资源生产者,也可能是资源再生者或资源商;资源需方在使用资源成为受益者时,也可能参与资源再生,成为资源再生者。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行为和行为目的,资源的共建共享一定需要周全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

(三)共建共享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作用于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主体的硬件环境及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构成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必须有的计算机、存储、网络等;软件技术主要指支持异构、异种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及相关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技术等。本文重点考察两方面的技术支撑环境,一方面是保障教育资源可共享性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是支撑主体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工具技术。

(四)共建共享动力机制

动力是指推动工作、事业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机制是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协调方式及调节原理。动力机制是对系统协调运转的构件及构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隐喻,是系统赖以运转的最基础的机制之一。一个良性的动力机制将有助于系统的可持续运行,根据不同的利益主体(资源的供需双方),本文关注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动力机制及资源应用动力机制。

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系统分析框架

框架是一个基本概念上的结构,用于解决或者处理复杂的问题。[9]基于以上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要素分析,纵向上以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主体为对象,横向上从技术维度、非技术维度两方面构建了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该分析框架包含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特征、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环境、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动力机制等三大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向共建共享主体回答了如何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展,如何保障共建共享数字教育资源的质量两大问题。

(一)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特征

作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要素,建设丰富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是共建共享系统的重点。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发展的关键词总体可概括为:有无、能用、好用。当前教育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为避免出现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资源需求困境,[10]资源建设关注度应从有无转变为是否能用、是否好用。前者是资源建设的数量问题,后者是资源建设的质量问题。那教育资源的质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精美的、技术水平高的、名师的资源就是优质化的吗?教育资源不是一般的文化媒介,其本质反应的是教育性而非完全纯技术特性。因此,优质化的教育资源应该能够有效地作用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能让师生在使用过程中获取归属感,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作为考察“资源、工具及支持服务对教师设计和传输数字化学习活动有效性研究”的一部分,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组织的一项有效学习资源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提出了有效学习资源的五大因素、12个关键特征。[11]参照该项研究,基于Beethan(2002)提出描述资源使用的六个阶段的环形模型,[12]通过对每个阶段资源使用要求的分析,提炼出优质化教育资源应表现出的九项特征,分别对应到可用性(能用层次),适用性、重用性、生成性(好用层次)等四个维度(见表1)。

1. 可用性

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于教与学时,首先应该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具体要求:(1)教育资源应易于被不同的用户检索到,所以资源应采用更开放和更统一的描述规范,如基于统一元数据标准来描述;(2)教育资源来源可靠,来源可靠意味着质量的相对可靠性和资源显示的安全和稳定性,如来源于权威组织机构,资源持续更新且有质量保障;(3)由于教育资源可能由特定教育机构建设使用,用户使用时要求没有版权限制或者赋以方便获取使用权;(4)资源使用费用能够负担,指的是面向教育应用免费,或是资源对用户而言极具吸引力,且有合理售价。论文导读: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三)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动力机制

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良性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系统运转机制,而动力机制将为系统运转提供持续能量。根据动力主体不同,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动力机制包括面向资源供方的资源建设动力机制及面向资源需方的资源应用动力机制。
共建共享主体对推动系统运转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动力,如问题解决、专业发展、价值实现等;另一类是外在动力,包括政策驱动、经济利益、社会评价、竞争压力等。资源供方作为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和提供者,其参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在动力主要有经济回报、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价值实现及自身的价值体现等;外在动力有政策驱动、资源需方或专业评审机构对教育资源的评价等。资源供方不同利益主体,因参与资源共建共享的初衷不同,其内外动力来源不尽相同。
资源需方作为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者,促进其应用共享资源的内在动力为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及问题解决、专业发展等现实需求;外在动力为使用教育资源的各类激励措施。同样地,资源需方不同受益者,因使用资源的目的不同,其内外动力来源亦有所差异。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只有激发和整合尽可能多的动力来源,才能促进共建共享效益的最大化。
根据不同利益主体和内外动力来源,祝智庭等已提出五种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实现机制,分别为:国家项目引动、产业发展驱动、公众媒体推动、多方合作联动及网众互动生成。[18]
本文根据资源需方使用教育资源的内外动力,尝试提出促进资源应用的实现机制。(1)诱导需求驱动。指资源使用主体为实现问题解决、专业发展等现实需求而使用教育资源。主体摘自:论文查重站www.7ctime.com
需求是促进应用的最大动力来源。(2)增进认同带动。指增加资源使用主体对教育资源的认同感,从而带动对教育资源的积极使用。要求保障教育资源质量,让主体体会到使用资源带来的切实利益,力求对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达成共识。(3)多方激励推动。指资源使用主体在多种激励措施的激发下,参与教育资源的使用。这些激励措施包括精神、物质层面的奖励等。需要说明的是,促进资源应用的实现机制并非独立存在,三者往往共同作用于共建共享系统。

五、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开展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分析框架的研究,能深入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持续良性发展。在以上分析框架指导下,对如何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如下思考。
(1) 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评估机制,保障教育资源优质化。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保证资源质量是开展共建共享工作的首要问题。通过质量评估为后续建设提供干预性建议是提高资源共享效益的重要策略。具体可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特征的分析,从应用视角提出系统化的资源评价标准,并形成完善的评估机制,实现对共建共享资源的质量监控,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2)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资源共建共享创设良好技术环境。当前信息技术发展为共建共享主体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服务,如云计算技术,关注数据而非操作系统,有效解决资源格式、操作系统兼容性等问题;Web开发技术,标准相对统一、应用门槛低,被业界看作是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19]人工智能、语义等可理解信息语义的赋能新技术可弥补以往技术对智能支持的不足,[20]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技术支撑。
(3)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动力来源。系统发展需要动力推动,如何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持续的动力来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对资源供方而言,应协调动力主体利益,维持各方的参与热情;对资源需方而言,应注重外在激励措施对内在使用需求的驱动作用。
[参考文献]
苏小兵,祝智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模式研究——公共产品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 2012,(8):78~82.
张诗潮,冉花,吴丽君,陈振.2004年—2012年地平线报告技术分析及教育潜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7):13~18.
[论文导读:,孔凡士.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MinistryofEducationandHumanResourceDepartment.AdaptingEducationtotheInformationAge:AWhitePaper.KoreaEducationandResearchInformationService,2002.郑朴芳,胡小勇.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
3] 梁林梅,桑新民.基础教育区域信息化现状及问题调查、分析和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8):21~24.
[4] 陈俊珂,孔凡士.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 Adapting Education to the Information Age: A White Paper[R].Kore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formation Service,2002.
[6] 郑朴芳,胡小勇.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71~75.
[7] [8] 张世明.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生态系统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9] 百度百科——框架[DB/OL].(2012-09-01)[2012-09-25].http://baike.baidu.com/view/6697

1.htm.

[10] 胡小勇.边际效用: 教育资源怎么整?[N].中国电脑教育报/中国教育信息化版,2006,Z6~Z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