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感悟让小学生在回归生活中感悟数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499 浏览:85075
论文导读: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涉及数学的问题,到处蕴含着数学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为生活服务,要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文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生活化,回归生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生活;贴近;数学
1002-7661(2013)25-291-02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蕴含着数学问题。我们目前正积极推行的新《课程标准》中鲜明的提出:“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教学中我认识到:数学教学应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结合点,并架设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学生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会算,会写,会推导公式,而是要学以致用,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事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授学生以“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现实中去,充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实际测量》这一课教学中,在目标定位上,我除了"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实际测量的三种工具标杆、测绳、卷尺的作用”、“使学生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等常规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结合大量生活素材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众多的测量现象,“步测”和“目测”只是两种常用方法;于是我在教学中渗透“移多补少求步数”、“估算”等数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教师现场收集小组每人的步长,让学生步测跑道的长、教室到图书馆的距离,引导学生辨析步长、步数、所测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目标定位,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许多促使人发展的因素,如数据感、直觉、估算等。改变以往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观念,进而注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体现了教学多元目标的整合性。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有答案的比例是法国四年级学生62%,浙江奉化四年级学生92.5%,山东济宁初中生92%,上海某重点高中高三学生12%。出现这么高的答案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表明我们的学生离社会生活太远,学习生活太封闭了。同时也证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确实存在脱节现象。
因此,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成“社会人”,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为学生的生活化数学奠基。

1、观察生活事物

细心一想,我们周围到处是数学,如买菜付款,测量树的高度,知道房屋的面积等,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我们总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大增加,由不想学到愿意学,从愿意学到喜欢学。因此,在生活中,我注重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教育与生活合二为一。平时和学生一起认真观察生活事物,发现数学问题。例如,在上学途中,我引导学生感受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商店买文具可以了解小数的实际运用;在商场、超市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分类;在教室和学生一起讨论怎样装修我们的教室……。让学生自主观察、体会生活中的数,还可以把活动延伸到校园外:和学生一起数一数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搞一次数学统计;和学生一起逛街了解一下市场行情,不知不觉间“统计、打折、百分数”等数学知识深深地留在学生脑海之中而不留痕迹。

2、再现生活情景

数学教学与语文教学不太一样,较枯燥无味,所以教学中,就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给学生呈现感兴趣的事物,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如在教学认识钟表的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自己拨时钟,认时钟,表学术论文下载www.7ctime.com
演论文导读:都知道了利息与本金、利率和存款时间有关。整堂数学课,我和学生都在生活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尝到了助人的乐趣,我也感到很快乐。

3、创造生活情境

学生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通过这样一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形式,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也是充分的,本来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了,学生对待数学课的态度也由“怕上”转为“爱上”。
又如,我在教学“利息”这一部分内容时,感觉教材中概念比较多而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相对较少,于是和学生一起到就近的银行参观了一下并和银行的职员作了一些交流。回来后我利用4个问题,和学生一起再现生活情景:①老师辛苦一年,赚了1万元。这笔钱短时间内不会动用,怎样保管比较好?②一年后我从银行取回了钱,发现多了180元,这是为什么?③我想用这笔钱装修一下书房,可又不知工匠何时开工。我该怎样存这笔钱呢?④工商银行的小王和我是老朋友,我的钱存入工商银行能否会多给我利息?如果不能,利息的多少究竟与什么有关?因为在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生活经验,而且看老师比较着急,纷纷为我出谋划策,站在助人为乐的立场上解决了我的困难。在问题①中,学生告诉了我“存钱到银行,生活奔小康”的道理。(从银行职员口中现买现卖)问题②中,学生掌握了本金和利息、利率的概念。问题⑧中,学生纷纷举例让我明白了存款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在问题④中,我被学生取笑了一番,在笑声中我们都知道了利息与本金、利率和存款时间有关。
整堂数学课,我和学生都在生活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尝到了助人的乐趣,我也感到很快乐。
3、创造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在教学中一旦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数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7ctime.com
得到数学知识,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的存在,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如《百分数应用题》一课,教材内容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又空洞乏味,因此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根据生活实际,选择有关银行利息、股市、购物、学生春游等有时代气息的题材。如龙头渚公园规定,门票20元/人,50人开始享受团体八折优惠,48人去参观,至少需门票费多少?学生讨论得出的方案有(1)20×48=960元,(2)20×50×80%=800元,(3)如按方案②多买2张,则可享受团体八折。另外还可将多余的两张票转手卖掉,只需800—20×2=760元。(4)我不同意方案⑧,因为按原价每张20元卖不掉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应减价出售等。创造一个生活情境,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的舞台,让他们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再如学习什么是“命中率”,我在班里放置了一个飞镖靶和十支玩具飞镖,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一个“比一比谁是飞镖王”的活动。从而让学生理解了“命中率”的概念,再由此迁移至“出勤率”、“成活率”的理解,便事半功倍了。
创造情境,可以使学生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在学习中,他们不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且会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这就是数学生活化所带来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的人性化

新《课程标准》关注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提倡“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好数学”,“不同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等,针对这一教学理念,我的理解是:教学过程必须人性化。
因此,我在选择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时,注意在方式、方法的呈现上,具有新型性、灵活性、开放性,不把教师思路和教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也不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思考、统一的方法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表达时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多种论文导读:
思维途径,教育学生能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多为学生创设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机会。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数学教学。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而这两者始于发现。“发现”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瓦特发现水开时壶盖掀动而启发他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受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这些例子虽和科学家的其他素质有关,但也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发现分不开。所以,教师应当通过适当地引导,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使他感受到数学的美。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概念时,我和学生便体验到了数学的美。正值冬锻期间,清晨我和学生一起跑步。一边跑一边叫口令:“一二一、一二一……”、“左右左、左右左……”慢慢的,学生零乱的脚步变得整齐而有节奏感。回到教室,我和学生进行了一次谈话。
师:同学们,早晨我们刚开始跑步时的脚步声怎么样?
生1:乱糟糟的。
生2:七上八下的。
师:那后来为什么又整齐了呢?
生:老师叫了口令后,我们的脚步就跟口令合拍了。
师:老师叫的口令有什么特点?
生1:老师叫口令时,老是“一二

一、一二一……”、“左右左……”,不断重复。

生2:老师叫口令时,我听出了“轻重轻、轻重轻……”的节奏。
因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合而为一,所以我在数学课上教学“循环小数”内容时就很明显的感觉到非常流畅,教师的教不再是单纯的为教而教、学生也不再是为了单纯的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达到了“无痕”的境界。在这个小课例中,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从而发现了数学中节奏的美、反复的美。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轴对称图形”时,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些图形的特点,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数学中的对称美。从而使我更深刻的感受到:在数学中,一个对称的式子,一个优美的图形,都能激起学生的美感。当学生从多角度审视、用多种方法解决一道数学题时,这种“殊途同归”会使他们为数学内部知识结构的和谐而赞叹,当学生用一种简捷的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时,他们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和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开朗。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体验出发去研究教师的“教”,只要学生通过“想一想”、“看一看”能够学会的,教师就不要剥夺孩子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愿望,而应当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思考、讨论、争辩”的情境。在教学中要尊重孩子的发现,哪怕它是一种美丽的错误。
总之,服务生活,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手段,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才能让学生接“地气”,让学生学到手中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学有所用,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推动数学教学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柳 芳.让数学学习回归于生活[N].大连日报.2010.
王 慧.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散发数学魅力[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