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修辞学隐性文化与汉语修辞学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049 浏览:157482
论文导读:
【摘 要】文化潜显理论为修辞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探讨了如何使隐性文化与汉语修辞学教学相结合的问题,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进行论述。在语音方面的教学,着重以方言、音节特点为切入点,分析如何传授语音中的隐性文化;在词汇方面的教学,主要以不同民族文化、具体文学作品、具体的词语为切入点,探讨词汇中隐性文化与汉语修辞学教学的结合;在语法方面的教学,以构词方式、语法变异为切入点,分析了语法中的隐性文化如何在汉语修辞学教学中传授,以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汉语修辞学教学 隐性文化
1006-9682(2012)12-0018-02
一、引 言
关于“文化”迄今仍无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文化应包含三个层面:①文化是人类创造物,和纯自然界相区别;②人类的思想观念体系,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制度以及思想信仰、价值等;③人类不同的心理类型。美国人类学家克鲁柯亨把文化归纳为两种形态,即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指的是显现在表层的、现实的状态;“潜”指的是潜藏在深层的、可能出现的状态。
文化潜显理论是一个新的理论,它有助于认识文化的本质, 建立新的文化观,扩大文化研究的视野。文化特征包括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两个层面,显性文化特征往往是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而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包括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伦观念等等,尤其是指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和价值取向等作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特征。它不是词语直接承载的意义,而是凝聚在词语的命名理据、结构方式以及存在形态中的文化意蕴;它不是孤立的、个别的词语现象,而是其总体类别分布及其总的体系关联。
修辞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语言运用技巧及规律,具有丰富、广博的内涵。在汉语修辞教学中,一方面应给予充分重视,另一方面应向学科的广度与深度进军。如何在时间短、课时少的情况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教学与科研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化潜显理论为修辞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扩大修辞学教学的视野,提高修辞学教学的效率。

二、隐性文化与汉语修辞学教学的结合

汉语修辞学教学应是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如何在讲授显性文化的同时仍能使隐性文化得到渗透和挖掘,这是一种高效全面的语言教学,值得探索。以下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对如何让隐性文化与汉语修辞学教学有效地结合,促使隐性文化在汉语修辞学教学中得到挖掘和发展。

1.在语音方面的教学

(1)以方言作为切入点。语音修辞艺术,从古到今都受到高度重视。语音修辞艺术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条件或重要因素,所以语言艺术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音响效果。语音修辞的功用在于能使语言流畅顺口,节奏分明,声律和谐,富有音乐美。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音有所不同,古代汉语的一些语音发展到现代汉语已有所变化,例如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不存在,这就使教师在讲解平仄格律时感到有难度,如何让学生感知平仄格律呢?现代汉语普通话里不存在入声,但在很多汉语方言里仍然存在入声,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不妨让学生听听来自方言区的同学用方言来念有平仄格律的诗句,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家体会到汉语平仄发音的特色。如:杜甫诗句“桂花着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中的“着”和“湿”这两字在古代汉语中是入声字,归入“仄”声,但现代汉语都读成平声,这就使得很多学生体会不到其中的韵律,但让来自方言区的同学尤其是粤方言的同学用自己的方言来念诗句不仅使大家体会到“着”和“湿”的发音特色,也能使大家感知到诗句的韵律美。
(2)以音节特点作为切入点。在汉语词汇中有单音节词,也有双音节词。就古代汉语而言,是单音节词占优势,而于现代汉语来说,则是双音节词占了绝对优势。这种语言发展的趋势,除了汉语发展自身特别是语音发展的内部规律在起作用外,从修辞的角度看,也是有其必然性的。在语感上,我们都不难体会到双音节词有一种整齐、匀称、谐和的效果,加之汉民族人凡事喜爱偶双的传统心理的作用,人们在说写实践中自然地表现为对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双音节词的偏好倾向。例如汉语词汇中有“整顿作风”,没有“整作风”;有“拼搏精神”,没有“拼精神”。正因为上述论文导读:化等因素,使得很多词汇的意义有所不同。如汉语里“下楼梯”的意义是“延着楼梯而下”,但在壮语里却是“女子出嫁”,这里隐藏了壮族的建筑文化,为什么壮族女子出嫁叫“下楼梯”呢?这是因壮族居民为楼式干栏建筑,上层为人居,称为“栏”,下层为牲畜圈,故把女子出嫁喻为“走下梯子离家而去”。又如汉语里的“婚宴”,在壮语里却用
原因,在现代汉语修辞中,修辞者常常倾向于选用双音节词,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炼字”规律之一。语音修辞能使语言流畅顺口,节奏分明,声律和谐,富有音乐美。正是这样的隐性文化知识,需要老师启发和延伸,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2.在词汇方面的教学

(1)以不同民族文化作为切入点。词语修辞在汉语修辞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民族由于相同的认知规律,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有一部分词汇意义是相同或相似的,如感叹词“啊”、“吧”、“呀”等。但由于各民族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使得很多词汇的意义有所不同。如汉语里“下楼梯”的意义是“延着楼梯而下”,但在壮语里却是“女子出嫁”,这里隐藏了壮族的建筑文化,为什么壮族女子出嫁叫“下楼梯”呢?这是因壮族居民为楼式干栏建筑,上层为人居,称为“栏”,下层为牲畜圈,故把女子出嫁喻为“走下梯子离家而去”。又如汉语里的“婚宴”,在壮语里却用“喝酒”来表示,这是因为壮族人举行婚礼必酿酒作仪礼馈赠亲家和宴请宾客。又如汉语里的“结婚”,壮族有的地方却用“要男人”来表示,这里隐藏了壮族曾经历的婚姻制度,过去壮族的婚姻主要是“女娶男”,现在有的地方仍遗留有这种现象。词汇在汉语修辞学教学中是比较枯燥庞杂的,但如果把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等隐性文化融入汉语到修辞学教学中,就可以使教学趣味横生,引人入胜。
(2)以具体文学作品为切入点。在文学作品中,如能深入挖掘平常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那么,各种词语都可以由于运用的精妙而成为传神之笔,从而显示出异乎寻常的修辞效果。如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中的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