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养蚕探究性学习为养蚕活动添情加趣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21 浏览:10406
论文导读:不相同:有的查阅图书资料、有的上网浏览、有的请教家长或老人等,这样孩子们研究蚕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二、品养蚕之味,促创新思维,渗科学精神探究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乐趣。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此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
摘 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本文通过“借养蚕之风,引探究之趣,开探究之门”;“品养蚕之味,促创新思维,渗科学精神”;“享养蚕之乐,学团结合作,求共同进步”;“悟养蚕之道,历成败得失,学为人处事”四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在养蚕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养蚕; 探究; 合作; 体验
1006-3315(2013)07-089-002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老师不断给学生创造机会,尽量让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不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科学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科学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老师需要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的目的。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科学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呢?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养蚕这个单元以蚕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为主线,重点是要让学生亲历饲养的全过程,了解怎样照顾蚕的一生的饮食起居并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总结归纳昆虫的特征。下面本人就结合这一单元的教学来谈谈如何在养蚕活动中运用探究性学习。

一、借养蚕之风,引探究之趣,开探究之门

新课标强调:“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而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规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任务就是教学的失败。这样因时间和空间的狭隘将答案迅速抛给学生,使学生不能充分体验到自己研究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获得知识的快乐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而探究性学习能打破教学任务的旧框,以学生的充分活动为中心。
在教学《养蚕》这一单元时,我把蚕卵拿到学生面前时,几乎每个人都睁大眼睛发出了阵阵惊呼。蚕对于现在的农村孩子而言,是一种陌生的小动物。可能其中一些人对蚕有所了解,但大多停留在书本知识或浅显的印象。这样新奇有趣的小动物,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纷纷发问:这是什么蚕的卵?世界上有几种蚕?它真是从这么小的卵中孵出的吗?面对孩子们的疑问,我采用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解决方式,即推说不太清楚,让我们一起去查找答案吧。经过我的鼓励,孩子们都满怀信心地自己去找答案了,当然也少不了我给他们的恰当的提示。没过几天他们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调查结果,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信息来源却各不相同:有的查阅图书资料、有的上网浏览、有的请教家长或老人等,这样孩子们研究蚕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二、品养蚕之味,促创新思维,渗科学精神

探究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乐趣。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此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养蚕》这一教学活动,我们让学生亲自喂养,亲身经历蚕一生的变化,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在喂养观察的过程中,学生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与过去他们头脑里的关于蚕的一些表相相印证,在脑子里形成概念的同时,又不断引起他们的思考。在养蚕活动中学生提出了大量富有想象力的论文导读:
问题,这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表现。例如:蚕尾部的小刺儿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蚕身体里一条黑色的管子是血管还是食管?蚕的花纹有什么用?蚕的花纹有什么规律吗?特别是像括号一样的花纹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还有在蚕吐丝结茧这个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蚕蛾是怎样从蚕茧里出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针对此问题,孩子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有的认为是蚕蛾用嘴咬开了蚕茧,有的认为是时间到了蚕茧自然裂开……经过十几天耐心而细致的观察,孩子们发现蚕蛾在快出茧时,茧的一端会变得湿湿的。原来蚕蛾会吐出一种液体,溶解粘着蚕丝的丝胶,使丝分离,然后用头和足把这部分丝拨开,形成一个小孔。蛾就是从这个孔里钻出来的,出来后再进行交尾和产卵,目睹了这一切,孩子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但这时又有学生提出了一些奇怪的问题:“如果我们帮蚕蛾将蚕茧剖开,不就节省些时间吗?”“人工剖开蚕茧后出来的蚕蛾与自己钻出来的蚕蛾有什么不一样吗?”大家探究的热情再次被点燃,于是我们又进行了多次试验。试验结果告诉学生们,自己从蚕茧里钻出的蚕蛾比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身体健康,交尾产卵有力,而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瘦小无力,极易死亡。有疑问,才有假设,有了假设,再通过实践来证明,这样既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了明确的科学概念,又将对任何问题都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探究精神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学生的意识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享养蚕之乐,学团结合作,求共同进步

探究性学习,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强调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信任和理解。经常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和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对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形成也具有奠基作用。 中专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仍以《养蚕》这一活动为例,每个孩子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小组,并承担了其中的一项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这尤其给那些平时因为机会少而只能旁观的学生一个充分发挥的平台,建立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现代教育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思想的价值,把它转变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开放的交流、交互式的沟通,所以教学过程中不光要注重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同样也不能忽视与学生间的沟通。教师要从“教育者”尽快转变为“促进者”的角色,才能在探究活动中分享学生的智慧。在养蚕活动中,学生涌现了许多奇思妙想。例如:他们打算用不同的叶子喂蚕,以此观察对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帮学生选择叶子、制定计划,亲自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去,直到获得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以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7ctime.com
“研究者”身份介入,关注他们的得失成败,喜怒哀乐,多参与,少干预,给他们思考、摸索的空间,同时也希望可以转变学生的固有观念——教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通过长期这样的坚持,孩子们才能平等地对待教师,逐渐树立学习者的角色意识,与我们分享学习、研究的快乐。

四、悟养蚕之道,历成败得失,学为人处事

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有人提出“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就等于限制他们的自由选择的意愿。”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论文导读:不更应该如此吗?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用行动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活动是一种媒介、一种载体,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介入,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养蚕的教学实践,使我感慨万千。看来把探究性学习融入科学课堂是完全可能的。教师只要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个平台,为他们的探究活动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同时把自己融入到学
过程中锤炼个性,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养蚕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更能让他们从失败中汲取成功的力量。例如:在给蚕喂桑叶时,由于孩子们一时的疏忽,忘记将桑叶洗净、擦干,导致蚕中毒(树叶上喷上了农药)进入拉稀、死亡阶段,他们懊悔、伤心。吃一堑,长一智,经过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后,注意到桑叶的干净与否、水分的多少对蚕的健康有直接的影响,相信这种体验他们会终身不忘。又如:蚕在结茧前会在盒子的角落拉几根丝,有的同学无意中弄断了,结果蚕再次吐丝固定自己,最后导致有的蚕就未能破茧而出。当学生知道是自己的“误操作”,导致蚕的夭折,他们痛心疾首。我对他们进行劝慰,告诉他们“失败乃成功之母”,并鼓励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失败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成功,在失败的灰烬中,往往会迸发出成功的火花。当孩子们失误时、遭受挫折时,教师应该多些宽容与体谅,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成功的硕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只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在这次养蚕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众多的发现、新颖别致的观察报告,而是他们在活动中展示出的对做人道理的感悟。在活动中为了要仔细观察蚕蛹,有人提出要剪开茧观察,很多人反对,理由是蚕会感到冷、蚕可能生气、可能再也不能变成蚕蛾了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他们不仅仅把蚕作为观察对象,而是当作一个朋友来关心。由此我想到了几句话:冷漠只能培养冷漠!智慧需要用智慧来培养!!只有爱才能培养爱!!!他们对待蚕的态度,给予我很大的震撼。孩子们对蚕是这样,那么教师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不更应该如此吗?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用行动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活动是一种媒介、一种载体,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介入,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养蚕的教学实践,使我感慨万千。看来把探究性学习融入科学课堂是完全可能的。教师只要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个平台,为他们的探究活动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同时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使学生自主地通过各种探究活动,从而学会学习,同时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