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句式谈特殊句式“是”字句教学学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452 浏览:109299
论文导读:分化研究、全面研究和深度研究。由字词不严格区分到词意识的增强,越来越重视区分不同性质的“是”:词“是”和字“是”,词和非词(语素)“是”,动词“是”和非动词“是”;由研究典型的“是”到研究包括文言和方言中的各文体或语体中的“是”;研究取向也由粗疏转向细密。由附表2可见,学术界对“是”的句能已经有了基本
摘 要:本文先对“是”和“是”字句的研究做了简要回顾和偏误预测,接着对语料库中“是”字句的偏误进行详细归类和统计分析,反观其本体和应用研究的不足;最后提出若干关于对外汉语“是”字句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是”字句的研究 “是”字句的偏误 “是”字句教学
句式研究可从本体研究预测二语习得者的偏误,也可从偏误来反观本体研究的不足。①
特殊句式也叫特殊句型,是与外族语、外国语相比较后得出的句式。《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中提出了4种特殊句式:“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宋玉柱(1991)又增加了3种:存现句、主谓谓语句和可逆句。邵敬敏(2001)提出特殊句式有7种:“把”字句、“被”字句、“对”字句、“连”字句、“比”字句、“是”字句、“有”字句。魏新红(2012)归纳的特殊句式有10类:“是”字句、“有”字句、“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是……的”句、比较句、“比”字句等。目前划分特殊句式的小类难以取得一致看法,我们姑且把以上说法整合起来,共得到14种特殊句式,“是”“的”“有”“把”“被”“比”“对”“连”等为相关句式的标志词。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有9种特殊句式,其中“是……的”句和“是”字句偏误率排前两位。②可见,“是”的偏误在特殊句式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使用频率排前7位的词语“的、了、是、一(数)、不、在(介)、有”,按语料库的标注统计的出错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了、在、的、有、是、不、一”,可见“是”的使用率和偏误率都比较高。③我们从偏误中可以探寻到“是”的本质,也就是“是”在类型语言学和普遍语法上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依据语理论对“是”的偏误进行系统全面地描写与分析,提出若干关于对外汉语“是”和“是”字句教学的建议,为对外汉语特殊句式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从“是”和“是”字句的性质和功能研究来预测其偏误

对“是”的研究由来已久。“是”的逻辑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他的古典标准逻辑正是建立在对自然语言的分析,特别是对“是(be)”词分析的基础上的。比如判断命题的基本形源于:论文资料网www.7ctime.com
式“S是P”的联接词就是“是”。对“是”的性质和功能的研究最早从马建忠(1898)开始。以语法学家或代表性强的论著为线索,我们列表总结分析了自马建忠以来关于“是”和“是”字句性质和功能的界定情况,见文末附表

1、附表2和附表3。

如果不考虑联系动词、判断动词、特殊动词等各动词小类的差异,把这些小类看作一种,那么《马氏文通》以来,有11种不同性质的“是”。除了词内成分(语素)“是”,独立成词的“是”分属10类,即系词(包括决辞、同动词)④、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连词、代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
从附表1可以看出,虽然“是”性质复杂,研究存在分歧,但关于“是”字性质的研究却有三个明显的趋势,即加强了对“是”的分化研究、全面研究和深度研究。由字词不严格区分到词意识的增强,越来越重视区分不同性质的“是”:词“是”和字“是”,词和非词(语素)“是”,动词“是”和非动词“是”;由研究典型的“是”到研究包括文言和方言中的各文体或语体中的“是”;研究取向也由粗疏转向细密。
由附表2可见,学术界对“是”的句能已经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即述(动)宾结构的核心成分。此外,除了姚亚平(1981),研究者都回避了句首“是”(代词“是”除外)的句能。关于“是”的语义功能,学者们大都倾向于“判断”和“肯定”。“是”可作焦点标记。
从附表3可以看出,“是”字句的性质一般倾向于界定为动宾或动词谓语句,也有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来界定的,如“判断句”“诠释句”或“断定解释句”。
事实上,对外汉语教材对“是”字句的论述,大都会受到“是”字句基础研究的影响。下面以14种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材为例考察这一影响。
表1:14种对外汉语教材中“是”的性质和“是”字句的归属
教材是是字句归属
系词动词关系动词副词体词谓语句A是B句动词谓语句

1.《汉语教科书》(1958)+ +

2.《基础汉语》(1971~1972) + +

3.《汉语课本》 (19论文导读:

77) + +

4.《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 + + +

5.《基础汉语课本》(1980) + +

6.《实用汉语课本》(1981) + +

7.《实用现代汉语语法》(1983/2001) ++ +

8.《初级汉语课本》(1986) + +
9.《现代汉语教程》(1988) + +
10.《简明实用汉语语法》(1988) + ?
1

1.《实用汉语语法》 (1992/2001/2008) + ?

1

2.《汉语语法教程》(2002) + +

1

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2005) +(静态动词) +

1

4.《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2006) + +

由上表(表1)可见,对外汉语教材对“是”和“是”字句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日益全面的过程,即由“系词”(1958)/体词谓语句→“动词”(1971~2006)、“动词”和“语气副词”(2001)/动词谓语句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此表中面向外国(外族)学生编写的教材[1、2、3、5、6、8、9、10、12]中没有把“是”处理为两类,而是一律看作系词或(关系)动词。这种一元化的处理势必影响“是”和“是”字句的习得。长期以来的汉语教学和研究中动词为核心的思想是普遍存在的,由此我们推测,在汉语语中,“是”的多余偏误会特别多。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7ctime.com
源于:论文集www.7ctime.com
源于:本科www.7ctime.com
[4]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范晓.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1948/1986.
[7]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1995.
[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7ctime.com
9/2007.
[9]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22/1955.
[10]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
[12]林杏光等.汉语句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13]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14]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J].世界汉语教学,1998,(4).
[15]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吕冀平.复杂谓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17]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8]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8/2007.
[19]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0]齐沪扬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2]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23]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4]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5]魏新红.汉语句子·特殊句式[M].北京:编译出版社,2012.
[26]吴启主.现代汉语“构件”语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27]姚亚平.“是”字词性辨[J].南昌大学学报,1981,(4).
[28]张斌主编.现代汉语描写语论文导读:页123
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9]张静.“是”字综合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60.
[30]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M].北京:新知识出版社,1953/1958.
[31]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汉语教学,2001,(3).
[32]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4]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曾常红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81)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