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赛、沙《水浒传》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语翻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485 浏览:48782
论文导读:
[摘要]:《水浒传》中的一些词语具有浓重的文化和地域色彩,它们大都在英文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基于对源语文化的不同理解及对目的语文化的不同感知,不同译者会有不同的译法。这一点在赛珍珠和沙博理两人的译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然,也有一些民族色彩强烈的词语在英文中可以找到内涵相近的替代词,因此,读二者的译作,有时会感受到不谋而合的乐趣。
[关键词]:水浒传;文化;翻译
1002-6908(2008)1020127-02
1 多义词语
“江湖”作为一个词,在先秦就出现了。在中国众多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有着较高的出现频率,特别是经常出现于新派武侠小说中,但其中的“江湖”被浪漫化、文人士大夫化了,给读者展现的是不同于江湖本貌的另一种社会生活。其实,“江湖”最初的本义是江河湖海,后来泛指五湖四海,许多非的场合都被称作江湖。而《水浒传》中的“江湖”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特指一群人,即“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格式排版www.7ctime.com
有武有勇的,一个流动的群体”。这群人“与正统的政治观念背道而驰。远寓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教养”,他们的世界中没有宗法网络的羁绊,充满了刀光剑影,与主流社会迴然不同,也不同于厌倦了鸡争鹅斗的文人士大夫用来隐居的“江湖”。因此,要把“江湖”这个“文化词”译成对等的英语并非易事。
赛珍珠将“江湖好汉”译作 “good fellow of the rivers andlakes”,其采用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好的是这样译很形象,突出了小说故事主要的发生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是没有揭示出“江湖”最本质的文化內涵,而且是片面地反映了江湖人四海为家的游荡生活,因为“江湖”是因江湖人而存在的,江湖在城镇,在乡村,在繁华的市井,也在荒僻的山野湖海。另外,赛珍珠对“好汉”的翻译也不准确,因为她忽略了一点,即小说中把无正业为生、流浪四方,甚至落草为盗的“江湖人物”以及给予他们同情或资助的人统称为“好汉”,但这并不表明小说作者对“好汉们”的态度是相同的,是一味加以肯定的。简言之。小说作者对“好汉”还是有褒有贬的,故赛氏的译法并不全面。
沙博理把“江湖好汉”译为“good fellow jn thegalhnt frater-nity”,即“英勇(侠义)兄弟会”,结合相应的背景知识。沙氏除了如赛珍珠一样,对“好汉”的翻译尚待商榷外,基本上还是比较贴切的。较之赛的译法,相信沙博理的处理也更易被英语读者理解,但似乎又略显平淡,少了一丝形象色彩。因此,不能不说翻译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很多时候译者难以兼顾文化内涵和民族色彩的双重传达,但无论如何,实现形式与内蕴的完美结合是值得译者为之奋斗的。
这个例子也再一次印证了无论是异化法还是归化法,都有不足之处。异化策略对保留源语形象有积极的作用,但如果译者只是应对源语的概念意义,即表层含义,译语中则很难保留源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的深层含义,而且富有新意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让目的语读者觉得古怪,难以接受。归化策略存在的问题则正好与之相反。既然“江湖好汉”具有深层含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应尽量做到既传达其表层含义,又保留其深层含义。可以采用加注的方法,但应根据不同含义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哪层含义用注释传达,进而确定主体含义的具体译法。
2 宗教术语
任何国家的古典文学作品都与宗教或多或少有些联系,《水浒传》也不例外。它将宗教观念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在写实的同时,小说中多处闪现着神秘的宗教色彩。这就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译者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对于自己来说完全陌生的宗教文化,力争准确地传达其内涵。
《水浒传》宗教色彩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量宗教词语的运用,恰当地将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词的真正含义移植到译人语中去是译者最基本的工作,对于还原小说最初的宗教色彩,传递异域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仅以小说第四回出现的“人定”的翻译为例,这是一个佛教术语,即人于禅定,此时僧人敛心,不思杂念,定心于空。佛教宣扬在此状态下,可以鬼神相通,能知道过去、现在及未来世间的一切。赛珍珠用“inhis meditation his soul went out of his body”来形容“人定”一词所要表达的状态,而沙博理翻译时用了英语中已有的一个短语“gointo a trance”,其英文的释义为fall into a sleep-like state,即“陷入睡眠状态”。可见,两人都竭力想要表达出“人定”的含义,奈何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巨大,使得二者无法真正理解这个佛教术语或难以用英语恰当地将其意思表达出来。因此,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是客观存在的,但可译性限度又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与融合,相信越来越多本来难以准确译述的宗教语汇,仅是通过音译就能被更多的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
3 民间语汇
《水浒传》这部小说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我国南北说书人间流传,因而融入了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很多的民间语汇。其中,对流行于人民口头语中的喻意状物的成语和谚语的纯熟运用,是《水浒传》使用民间语言的一大特色。如“道头知尾”,“言清行浊”,“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等等。而这些语汇带有的强烈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内涵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要求译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还要搞清楚它们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巧妙转化,减少甚至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可能造成的读者理解上的差异,最终达到再现源语风格和韵味的目的。
由于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因而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相近的习语,“隔墙有耳”和“Wallshe ears”便属此类。赛珍珠和沙博理对文中此习语的翻译,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借译法,既传递出源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又保留了其风格,也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然而。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系统里,将一个民族的习语译成另一个民族的语言,简单地借用并不总是行得通。更多情况下,译者论文导读:
最需解决的问题还是忠实地传递其意义。再现其风格,保留其民族特色,妥当地处理不同文化背景可能造成的受众理解上的偏差等等。如小说第四十一回中出现的成语“说黄道黑”,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爱搬弄口舌,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从而引起纷争。这个成语无法在英文中找到现成的替代语,翻译起来有一定难度。赛珍珠和沙博理采取的都是意译,尤其后者更是几组动词连用以示强调,但他们都将李逵口中黄文炳的恶劣行径描述出来了,分别为:“told lies about this and about that”“lied and slandered,invented stories out of whole cloth,deceived”。可见,对于某些民族色彩浓重的成语,译者只能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译出其含义,以保持原成语思想内涵的完整性,并尽可能做到缩小译语和源语成语对各自读者所产生的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