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我见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之我见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08 浏览:21747
论文导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数学乐学、善学、会学,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思维训练和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将兴趣变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数学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7ctime.com
习兴趣,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笔者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把握良机,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情境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要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课伊始,先出示“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终剩张皮”。这则谜语,同学们听到这个谜语,都瞪大眼睛,认真思考,很快猜出是日历本。然后教师拿日历本讲一面是一日,一年是多少日呢,而今天我们就学习《年月日》。这种生动形象的故事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便集中到学习上来。
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轻松、和谐、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以趣味活动为主线,以学生心智发展为重点,让学生经常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研读教材,认真备课,激发学习的趣味性

研读教材、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预设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上会怎样想,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真正做到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的练习和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的潜意识充分暴露并在交流中得以解决。对教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魅力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创设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并让学生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三、以人为本,创新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赏识学生,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尤其重要,热爱学生,具备良好的“学生观”是赏识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对学生应该倾注爱心,因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而且教师更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用心施教,使每一位学生在愉悦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中建立自信,萌生兴趣。
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与学习的效果有直接关系。学生感兴趣的,就容易接受,不感兴趣的,接受就困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把“讲堂”变成“学堂”,自己由“讲师”变为“教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师的诱导下“运其才智”,多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眼,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师要把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师人格,提高师德水平。

四、根据实际,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力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是处在一个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论文导读:利于学生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参观、游览,搞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总之,数学学习以兴趣为先。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最基础的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
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时期。由于编题是一种抽象思维的创造性作业,是学生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采取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作好思维过渡,为编题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知识环境。比如讲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后,要求学生利用新知识编题,难度比较大,课堂上如果教师有意识地用8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然后再将这个大正方体变形摆成一个长方体,这时再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演示编成题目。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就会发现:原来的大正方体变成长方体,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而体积没有变化。因此,他们就能编出“已知小正方体的棱长求长方体的面积”或“已知小正方体的棱长求长方体的面积”或“已知小正方体的棱长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等形式多样的题目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编题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编题能力,对于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结构,探索知识规律,增强知识应用,发展逻辑思维,提高表达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五、组建小组,主动探究,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实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实践告诉我们:在活动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例如:“绘制校园平面图”,要求学生按照确定的比例和方位,绘制校园的平面图,包括围墙、主要建筑、主要活动场所、道路等。通过采用小组活动形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置、方向和比例等基础知识,掌握测量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统筹规划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参观、游览,搞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总之,数学学习以兴趣为先。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最基础的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数学学习兴趣的程度。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学生的兴趣真正被激发,小学生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最终实现“快乐学习”这一根本宗旨。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