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中国文化文化自觉与中国文化外译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704 浏览:71444
论文导读: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提高中国文化外译的接受度,不仅关系到我国的文化地位,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中,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提高中国文化外译质量的基础,满足异域文化的接受模式是开启中国文化外译的桥梁,突出中国文化的特质是提升中国文化外译接受的关键。
关键词:文化自觉 文化翻译 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7ctime.com
归化 异化
:A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璀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值得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资源。历史上,作为综合实力强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对周边各国产生过深远影响,日本、韩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影响深远;宋元时期的“四大发明”西传促进了西方文明发展的脚步;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的再一次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神秘而古老的中国产生兴趣,同时也催生了中国文化外译向纵深发展,我们又一次迎来了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良机。因此,研究中国文化外译的质量及方式,提高中国文化外译的接受是我国译者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一、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中国文化外译的启示

翻开翻译历史我们看到,传统的翻译理论侧重于语言文字,翻译研究中因素、词素和词先后被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随后又发展到为句子、语篇,认为翻译就是正确地使用字典与语法,把一种语言的意思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以求从内容和形式上达到语言之间的等值。然而,这种理论在解决文学翻译时却遇到不能准确传递作者真实思想的麻烦。
到了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的兴起,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占据了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地位,以苏珊·巴斯奈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她主张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认为翻译是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的,其研究方法应该把翻译单位从人们所接受的语篇转移到文化上,提出了文化翻译观。主要思想包括: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提高中国文化外译的准确性开拓了新思路,要提高中国文化外译的水准,应首先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深刻的领悟,因为其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应充分反映我国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外译中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应用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以满足文化的需要,实现文化移植和交融,重现我国的特色文化。

二、培养文化自觉是提高中国文化外译质量的基础

“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诠释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要向世界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绝非易事,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对外翻译的策略与技巧,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外译的接受度。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更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转换。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深刻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准确翻译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外译质量的基础。作为译者,若不能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怎能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若未能清楚了解历史事实、风俗习惯、成语典故的起源,不能领会诗词歌赋字里行间的意思,又怎能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动人之处?例如,中文的“鸳鸯”,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或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英文翻译为“mandarin duck(中国鸭子)”,听起来与爱情就扯不上什么关系了。若是在单纯翻译这种鸟的名字,不考虑文化内涵,这种译法尚可接受。但在有些情况下就要考虑它背后隐含的意思,如“鸳鸯椅”,如果不了解鸳鸯椅为何物,不知道它在传统婚礼上用来寓意新人白头到老,而简单从字面直译为“mandar论文导读:
in duck chair”就会贻笑大方。为了体现爱情的美好,不如把它翻译成“love seat”更贴近我国传统文化的寓意。可见一名优秀的外译人员,精通我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至关重要。
提高中国文化外译的质量有赖于强化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换言之,文化自觉实际上是对自身承载的文化的一种觉悟、一种科学认识。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是我们精准外译中国文化的先决条件。例如,中国的“鸳鸯火锅”,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代表食物之一,虽然也用到了“鸳鸯”这个词,但实际上跟爱情没多大关系,可也不能直译成“mandarin duck hot pot”,因为它并不是用鸭子做的火锅。这里就要突出“鸳鸯”所代表的“一对儿”含义,指的是两种口味的火锅,可以译成“two tastes hot pot”,更能体现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转换。因此,要提高中国文化外译的质量,必须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提高中国文化外译的接受度。

三、满足异域文化接受模式是开启中国文化外译的桥梁

中西两种文化是在不同的历史中孕育出来的,有着显著的差别。这是最能影响中国文化外译接受度的因素之一。很多外国人觉得中国文化很难接受,甚至会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中国文化的外译,首先是从满足异域文化的接受模式开始,即采用翻译理论上的归化。归化翻译是以目的语的文化为归宿,采取“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把原作带入译入语文化”。虽然归化翻译会使原文中的文化色彩、历史感和民族特色被弱化甚至丢失,但她能满足异域文化的接受模式,符合目标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能赢得更多的受众,尽可能多地传播中国文化,实现翻译的目的。 从人类接受新知识的模式来看,人们总是先把新知识同已知的知识体系相联系,再加以学习。所以我们在对外翻译中国文化时,可以先从中西文化的统一性入手,采用归化的手段,把翻译的内容带入译语文化,以满足异域文化的接受模式。尤其对初次接触中国文化的人,要先介绍中国文化与接受者本身文化的共同点,多采取类比的方式。尽管中西文化存在显著差别,但人类发展也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历,因而中西方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文化的共性决定了人们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接纳意识,这种情况下采用归化翻译更能引起受众者的共鸣。例如,在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春节时,可以与他们所熟知的圣诞节相联系、相类比。因为这两个传统节日在中西双方的重要性、呈现形式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满足异域文化的接受模式翻译能让更多的受众接受。
归化是翻译中最常用的手段,讲究从受众角度出发,让源语文化向译语文化靠近。在中国文化外译的过程中,就是指把中国文化西化的现象。例如,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会上,引用一句中国古话“行百里者半九十”来回答记者提问。当时的翻译官张璐将其译为“Half of the people who h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把这句外国人难以理解的中国古语,按照英语中的行文习惯进行了归化,又用英文中表示半途而废的成语“fall by the way side”来解释原文的含义,让外国人能够很快理解这句古话。可见,满足异域文化的接受模式,是开启中国文化外译的桥梁。

四、突出文化特质是提升中国文化外译接受的关键

文化因为有着差异才需要沟通。中国文化也是因为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才显得神秘而有吸引力,这就要求在我国文化的外论文导读:FullDomain},工作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上一页123
译中要突出中国文化的特质,弘扬中国文化精髓,即侧重应用翻译理论上的异化。异化翻译在引进外域文化和丰富译入语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她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译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异化翻译有利于保留中国文化的特征,体现中国文化特有价值观。尤其是在表达特具中国特色的词汇时,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有时很难找到字面含义和隐含含义都对等的词,使得中国文化特有内涵在翻译中被流失甚至被曲解。比如中国文化中的“龙”的翻译,在英文中找到的与之对应的单词是“dragon”,其本意为凶残的有翼的巨兽、恶魔、悍妇等。这与中国文化中“龙”的形象大相径庭,更是曲解了中国“龙”吉祥的文化内涵。这样的翻译未免有些自我妖魔化的意味。因此,对于“龙”这样承载了中国文化内涵、富有中国特色、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词汇,我们提倡翻译时更多采用异化的方法,以重塑中国的民族文化意识,在英文中将“龙”直接用“loong”来表达,从而突出中国“龙”的特殊性。
作为中国文化的翻译者,应该首先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在外译中国文化时,采用异化翻译更能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内涵。例如以前在很多翻译作品中把“饺子”一词译作“dumplings”,我们知道英文中“dumplings”只是这一类食物的总称。实际上,我国的饺子在制作方法、形态、味道、吃法上与国外这一类食物有很大差别。中国饺子从其名称的发音上暗含了新旧交替的寓意,其酷似元宝的外型上又象征着财源广进,这些别具中国特色的美好寓意在上述翻译中都很可惜地流失了。因此重塑我国习俗文化意识是能突出中国文化的特质,如果把“饺子”就译作“Jiaozi”,把这种中国特色食品与其他地方的同类食物区别开来,这样的异化不仅能更深层地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也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表现。
随着翻译原则和规范的不断进化,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最终实现文化转换目的。因此,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对外介绍中国文化时,我们可以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强调它的特殊性,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尤其在翻译中国特有的人名、地名、专用名词、传统节日时,能异化的尽量异化,不能割离中国文化的特质而孤立地用对应的英文单词去翻译。只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和规范,才能真正实现中外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能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外译的接受度。
综上所述,提高中国文化的外译质量,重在文化交流,文化是第一位的。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采用灵活的翻译手段,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以满足异域文化的接受模式为外译的桥梁,以突出中国文化的特质为外译的重点,才能提升中国文化外译的接受,更好地用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
参考文献:
Lawe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New York;Routledge,1995,20.
Bassnett,Susan & Lefevere,Andre.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1990.
[3]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4] 彭仁忠:《论异化翻译策略与跨文化传播》,《外语学刊》,2008年第4期。
[5]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
[6] 吴夏娜:《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国文化意识的重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作者简介:何苗,女,1982—,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201在读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口译原创论文www.7ctime.com
,工作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