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撑起为孩子心灵撑起一片蓝天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99 浏览:21043
论文导读:到学校普遍比较看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例如英语、美术、音乐,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对孩子的情绪、情感、态度等不太在乎,对学生的喜悦、愉快、厌恶、惧怕、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不在意。3.重视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和全面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教师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已非常迫切,不容忽视。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个人的先天禀赋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才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摆在首位。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重视处境好的学生,忽视了处境相对差的学生。小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好或差往往早在低年级阶段就已形成,而且一旦形成便相当稳定。某些学生虽然也有交往的需要,有一定的交往标准,但在同学和老师的心目中形象不佳。因此,在工作中,一些教师对本班处境好的学生常常在各种活动中都给予更多的机会,而对班级中处境相对差的这部分学生关注却不多。
2. 偏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忽略了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从家长到学校普遍比较看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例如英语、美术、音乐,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对孩子的情绪、情感、态度等不太在乎,对学生的喜悦、愉快、厌恶、惧怕、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不在意。
3. 重视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家庭、社会教育功能不可轻视和无可代替。如何将教育延伸至家庭、社区的问题还未得到广泛的重视。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1. 教师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容易暴躁、焦急、易怒、缺乏爱心和责任感,造成紧张压抑的气氛,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学习缺乏自信心,不利于教学。学生健康心理,为师者必先心理健康,教师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尊重学生,营造、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气氛,做到“课堂上是老师、课外活动是朋友”,加强引导,启迪,避免使学生产生生疏、畏缩甚至逆反心理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2. 了解学生需要,才能认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特别是关心性格内向、情绪失调的学生,及时同他们谈心,分析引起他们情绪波动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教育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勇于认识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敢于进行自我批评,并不断发现,发展自己的长处。
3. 创设轻松环境,才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像松软的土壤有利于种子发芽一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显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想方设法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核心。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教师在教育中必须做到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尽量让学生自主活动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尽量引导学生标新立异,让他们做学习、生活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此外,教师应努力创造和谐友爱的环境,为学生互信、互帮、互学、互助,创设多种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展示才华,体验成功,增长自信,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4. 教会学生健心,才能塑造学生良好性格。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教师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实际,在健康教育课上传授常论文导读:
见心理疾病的自我调适和矫治方法;二是建立心理档案,平时注意观察分析学生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目的。同时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矫正不良行为。教师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原则,体现目标层次性,又“不舍细流”,从细微处入手,使学生“可塑”,经过一番努力后又“可及”,从而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学生面对一次次的成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欢乐,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摒弃了自卑心理,充满自信地面对现实。从而端正了学习、待人、处事的态度,自觉矫正不良行为。
5. 发挥榜样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时刻都在用自己敏感的眼睛注视着老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言谈举止、思想品格、思想观点,都在自觉不自觉中直接影响着他们,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这种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也替代不了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就是无声的命令,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召、受到教育。教师必须始终明确自己的模范地位,强化自己的榜样意识,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言行和精神风貌去感染教育学生。具体应做到:用自己过硬的基本功影响学生;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教育学生;用美好的仪表感染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去感化学生。从教师的自身模范榜样做起,重视德育健心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6. 注重多方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引路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要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责任编辑 魏文琦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