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古典文学浅论古典文学教学在对外汉语中高级教学中重要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522 浏览:25732
论文导读:
摘 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是第一性的,然而在中高级阶段教学中,文化教学具有独特的地位。古典文学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宋词为例,就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的古典文学教学的教学意义进行探究。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古典文学;宋词
1005-5312(2013)17-0233-01

一、增强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单独存在,不能脱离社会传承下来的各种做法以及信念。”由此可见,语言的学习也不能脱离文化学习单独进行。语言的美感,是激发人们学习语言的动力之一。而宋词作为中国宋代文学璀璨的标志,以其独特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文化内涵,赢得了无数的汉语学习者的青睐。
有的人担心宋词的美太抽象了,无法被留学生所体会和认知。留学生大多是成年人,已具有相对成熟的审美能力,他们的阅历与人生感悟,使他们完全可以领会宋词重的的美感。有的外国留学生,在本国就曾接触过一些中国的名人名言,如能在中国继续习得一些名言警句、古典诗词,可以充分满足其成就感,坚定其继续求学的信心。

二、帮助解决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在任何一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相对固定的语言符号,拥有特殊的意义和内涵,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一般称之为“意象”。而这种语言符号在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相对应的映射,这便使得留学生在阅读或者学习过程中产生障碍,无法从文本中获取意象的全部含义。学习宋词可以让留学生了解、掌握意象的内涵,以及意象背后的传统文化。以宋代著名词人范仲淹的《渔家傲》为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文本中,“落日”一词,字面意义为“夕阳西下”,但当我们在文本中阅读到这一意象,甚至将这一意象脱离文本,只要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观照,都可以直接和“萧条、离索、愁绪”产生联系。因此,通过教师讲解让留学生理解宋词中各个意象的来源以及内涵,可以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

(二)缓解抽象性与具象性的文化差异

含蓄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一方面缘于汉语的灵活性、简约性、意合性等特点,另一方面缘于中国文化含蓄的表达方式。而这一特点延续至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着含蓄抽象的特点,这是中国语言美的来源之所在,然而却会使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不适,这种不适的根源便是汉语本身的存在形态,“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作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作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这说明在汉语的表达过程中,抽象性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很难被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所理解。对于留学生来说,尤其是西方留学生,在他们的语言习惯中,具想象的描写更多。因此,学习宋词有利于留学生理解汉语语言表达的抽象性特点,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汉语中很多抽象性词汇,例如“小桥流水”“望其项背”等等。

三、增强留学生的汉语知识

(一)帮助留学生进行汉语语音的学习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四声”较难掌握。归其原因很简单,留学生大多对汉语的韵律缺乏系统的理性认知。而古典文学文本尤其是宋词部分大多以韵语为主,十分重视行文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语音具有积极意义。比如,在宋词学习过程中 “平仄”规律的学习,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四声并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律。

(二)帮助留学生进行汉语成语及俗语的学习

源于:论文 范文www.7ctime.com
成语和俗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也正是由于没有对成语的历史由来进行了解,留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成语的字面意思和深刻含义,造成了很多的误用。而在众多的成语俗语中,有很多是来源于宋词中的。因此,宋词的教学有利于留学生掌握部分成语的出处以及使用方法。
综上所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进行以宋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学教学,具有独特的意义和重要论文导读: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

3.上一页12

作用。古汉语尤其是宋词的学习可以加深留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认知和掌握,使他们充分体会汉语的美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们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对于留学生的古典文学教学,从而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尽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