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代偿替比夫定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临床观察学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898 浏览:129106
论文导读:5);对照组与治疗前无显著转变(P0.05),无显著统计学作用。(5)治疗前后对照组及治疗组安全性指标无显著差别(P0.05),无显著统计学作用。结论:(1)替比夫定联合活血通络方可从抑制HBV-DNA复制,改进肝功能;(2)替比夫定联合活血通络方可降低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能有效阻止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进一步进展。(3)替
摘要: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并与单独利用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疗效作对比,评价替比夫定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疗效。办法:将60例来自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住院部及门诊部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30例,两组患者均服用替比夫定600mg,口服,每日1次,疗程48周,治疗组加服活血通络方(此方由赤芍15g、白芍15g、鸡血藤20g、水蛭9g、地龙9g、丹参20g、半枝莲15g、叶下珠15g等中草药物组成),煎服,每日1服,由600m1水煎至200m1,分两次服,12周为一个疗程,总疗程为4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肝功能、HBV-DNA定量、HBV-M、肝纤维化血清指标、肝胆脾彩超、血液分析、尿常规、肾功能、CK,心电图、生命体征,记录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HBV-DNA转阴率、HBeAg/HBeAb转换率、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肝纤维化血清指标,肝胆脾彩超等疗效指标,从及血液分析、尿常规、肾功能、CK,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胁痛、腹胀、乏力、食欲减退、口干、口苦等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中医症候积分值较治疗前下降。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对比有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对比(P0.05),无显著统计学作用。(2)治疗后两组患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别(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HBV-DNA转阴率、HBeAg/HBeAb转换率、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无差别(P0.05),无显著统计学作用。(4)治疗后治疗组脾脏厚度及门静脉内径较治疗前有显著转变(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无显著转变(P0.05),无显著统计学作用。(5)治疗前后对照组及治疗组安全性指标无显著差别(P0.05),无显著统计学作用。结论:(1)替比夫定联合活血通络方可从抑制HBV-DNA复制,改进肝功能;(2)替比夫定联合活血通络方可降低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能有效阻止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进一步进展。(3)替比夫定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可改进脾脏厚度及门静脉内径。(4)替比夫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肝硬化代偿期有较高的安全性。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论文肝硬化代偿期论文中西医结合疗法论文活血通络方论文替比夫定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中文摘要5-7
ABSTRACT7-10
英语缩略词表10-11
前言11-12
1 探讨目的12
2 临床资料12-16

2.1 一般资料12

2.2 诊断标准12-14

2.3 病例选择14-15

2.4 治疗办法15

2.5 观察指标15-16

3 统计学办法16
4 结果16-18

4.1 治疗48周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16

4.2 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HBV-DNA转阴率,HBeAg/HBeAb转换率、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对比16-17

4.3 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状况对比17

4.4 治疗48周后两组患脏厚度,门静脉内径变化状况对比17

4.5 安全疗效评价17-18

讨论18-33
1 中国传统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18-22

1.1 肝脏的生理特性18

1.2 中国传统医学对肝硬化病名的认识18-19

1.3 中国传统医学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19-20

1.4 中国传统医学关于肝硬化的治疗20-22

2 西医对肝硬化的认识22-27

2.

1. 肝硬化的病因22

肝硬化病理机制22-23

2.3 肝硬化西医的治疗与发展23-24

2.4. 肝硬化并发症24-26

2.5 肝纤维指标对肝硬化诊断的作用26-27

3 替比夫定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机理分析27-29

4. 活血通络方的方义29-33

4.1 活血通络方的组方原则29

4.2 现代药理探讨29-33

结论33-34
参考文献34-36
综述文献36-44
参考文献42-44
附表44-45
致谢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