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静力立式玻璃磨边机关键部件有限元及优化设计题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367 浏览:26322
论文导读:关键词:玻璃磨边机论文有限元静力分析论文传动体系论文优化设计论文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摘要3-4ABSTRACT4-6目录6-81引言8-12

1.1课题探讨的背景及作用8-92国内外探讨近况9-103本课题探讨内容10

摘要:中空玻璃因其具有良好的隔音、隔热、防霜、防结露等优良性能而被广泛运用在建筑、汽车、装饰装修、家具、信息产业技术等行业。中空玻璃的广泛运用促使国内中空玻璃的生产线设备迅速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对中空玻璃加工设备的探讨起步较晚,所从目前国内有些中空玻璃加工设备技术还不成熟,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本论文主要对立式玻璃磨边机的关键部件进行探讨,对加速中空玻璃加工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机架、支撑架和夹送辊是立式玻璃磨边机的关键结构件,他们的变形能直接影响玻璃磨边机的磨边精度和利用寿命。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使用有限元法进行静力分析的探讨近况的基础上,首先使用ANSYS11.0软件分别对机架、支撑架和夹送辊进行了有限元静力分析,分析得出机架、支撑架和夹送辊的应力值远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满足设计的要求。然后根据有限元静力分析结果,从降低立式玻璃磨边机的制造成本为目的,提出了对机架、支撑架和夹送辊的结构改善案例,并且对改善后的结构再次进行有限元静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善后的机架、支撑架和夹送辊的结构不仅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而且达到了节约材料,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下磨头传动体系和玻璃传送体系是立式玻璃磨边机的关键传动体系,两个传动体系的起动响应特性对玻璃磨边效率有重要影响。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使用机械优化设计办法对传动体系进行优化设计的探讨近况的基础上,使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分别对下磨头传动体系和玻璃传送体系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优化两个传动体系的转动惯量来改进体系的起动响应特性。两个传动体系的优化设计结果均表明,优化后的体系转动惯量大幅减小,达到了改进立式玻璃磨边机起动响应特性的目的。关键词:玻璃磨边机论文有限元静力分析论文传动体系论文优化设计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摘要3-4
ABSTRACT4-6
目录6-8
1 引言8-12

1.1 课题探讨的背景及作用8-9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9-10

1.3 本课题探讨内容10

1.4 全文组织结构10-12

2 有限元分析与机械优化设计基本论述12-18

2.1 有限元分析论述12-14

2.

1.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12

2.

1.2 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12-13

2.

1.3 ANSYS软件在有限元分析中的运用13-14

2.2 机械优化设计论述14-17

2.1 机械优化设计的特征14-15

2.2 机械优化设计步骤15-16

2.3 MATLAB在优化设计中的运用16-17

2.3 本章小结17-18

3 立式玻璃磨边机机架的有限元静力分析与结构改善18-27

3.1 立式玻璃磨边机介绍18-19

3.2 机架的结构特征19

3.3 机架的静力分析19-24

3.1 建立有限元模型19-21

3.2 加载和求解21-22

3.3 结果后处理22-24

3.4 机架的结构改善设计24-26

3.5 本章小结26-27

4 立式玻璃磨边机支撑架的有限元静力分析与结构改善27-36

4.1 支撑架的结构特征27

4.2 支撑架的静力分析27-33

4.

2.1 建立有限元模型27-29

4.

2.2 加载和求解29-30

4.

2.3 结果后处理30-33

4.3 支撑架的结构改善设计33-35

4.4 本章小结35-36

5 立式玻璃磨边机夹送辊的有限元静力分析与结构改善36-45

5.1 夹送辊的结构特征36-37

5.2 夹送辊的静力分析37-42

5.

2.1 建立有限元模型37-38

5.

2.2 加载和求解38-39

5.

2.3 结果后处理39-42

5.3 夹送辊的改善设计42-44

5.4 本章小结44-45

6 立式玻璃磨边机传动体系的优化设计45-55

6.1 下磨头传动体系的优化设计45-49

6.

1.1 传动体系简介45

6.

1.2 建立数学模型45-48

6.

1.3 基于MATLAB进行优化设计48-49

6.2 玻璃传送体系的优化设计49-54
6.

2.1 传动体系简介49-51

6.

2.2 建立数学模型51-53

6.

2.3 基于MATLAB进行优化设计53-54

6.3 本章小结54-55
结论55-57
参考文献57-59
申请学位期间的探讨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9-60
致谢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