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浅谈新闻现场主持浅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122 浏览:32540
论文导读:
随着新闻报道“三贴近”的提出,新闻记者“走转改”的推进,新闻报道中,会议新闻的比重越来越少,民生新闻的比重日益增多。随着现场报道这种形式在我国电视界日益盛行,观众对新闻节目现场报道中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现场怎样主持,主持人应注意哪些问题?要起到怎样的作用,达到什么效果?
电视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是以画面和声音符号为主的信息,作为新闻现场的主持人是与信息一起共同出现在受众感知里的。面对镜头,主持人是带领(或代替)受众在新闻现场感知信息的人,有责任交代镜头捕捉不到的信息。观众通过主持人的口述,并跟随着主持人对现场的当事人、目击者和有关人员的采访,在屏幕上直观地感受到现场的真实情景;另外,主持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出现在画面中,不自觉地会对接触到的事件或场景做出反应,如:惊讶、恐惧、赞叹等,从而有效缩短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既然新闻现场的主持人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更好地发挥主持人的作用,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更加鲜活?

一、主持人的自我定位

作为一名播音员,经常会肩负起新闻现场出镜的工作,尤其是在县市级电视台,这更是播音员不可回避的的任务。然而,由于新闻现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如果只是单纯地以为自己是去现场背稿子,而不主动参与到新闻事件的策划、采编中,游离于新闻现场之外,缺乏对现场的感知,那么,主持人的现场出镜一定是麻木的,没有说服力的。因此,主持人首先要有一个自我的定位。在新闻现场的主持,首先是一个参与者、记录者、体验者,也就是说首先是一个记者,然后才是主持人。主持人一定要思考我是进入到一个什么事件中?去干什么?报道的目的是什么?要告诉受众的是什么?只有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才知道在报道中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拿出什么样的状态,说些什么话。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救灾现场的张泉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施脂粉,略显憔悴,但她却在现场将我们感受不到的气氛、看不到的画面,通过精准的现场播报,真实地反映给电视机前的受众。作为新闻现场的主持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声音。

二、主持人的现场出镜

把握新闻事件中的点,让新闻现场“动”起来。
一个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的报道,它是活的,是动态的。如何把握住这一动态,通过自己在现场的播报,使受众的感受更为强烈,更为鲜活?央视在这几年的报道中这一变化是明显的。2008年的抗震救灾,大量的优秀主持人被派往地震灾区。张泉灵在救援现场的深情播报、白岩松在“北川欢迎你”标牌前的总结展望,都让人留下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7ctime.com
了深刻的印象。2009年上海世,李梓萌一个边进场馆边讲解的长镜头的运用,让她对中国馆的介绍更加深入人心。因为他们的出镜,新闻报道更加具有可看性,是他们精彩的主持,使新闻报道由静态(一个个画面的连接)变成了动态,新闻瞬间鲜活。在我们的实际采访中,怎样灵活运用我们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让现场动起来呢?
首先说语言的运用。语言从来都被所有的主持人所重视。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主持人出镜一般分为重大事件出镜和突发事件出镜。重大新闻出镜,说的时候要强调事件本身的重要意义,这种出镜要选择好出镜的背景。如1997年香港回归,白岩松在末任港都彭定康府邸前的出镜就非常经典大气,解说的内容和背景浑然一体,是整篇报道的点睛之笔。而突发事件出镜则更强调体验感,作为主持人要代替受众进入现场,去感觉、去发现。这时候要说的最好是画面的补充,使受众在镜头中看不到的画面可以通过主持人的现场播报得以完善。
再说说肢体语言的运用。我们最常用的就是手势,这也是所有主持人都非常娴熟的肢体语言。这里我要补充的是另外几种肢体语言的运用方式。
1.以自身为工具做说明。在我们的报道中,经常会有一些大小、长度、宽度、深度等数据,比如说,在面对一个因地震位移造成的裂缝时,我们可以只是在旁边简单地说,这个裂缝有多宽多长,但是我们也可以以自身为比例尺,向受众作说明。如玉树地震视记者的报道,“这个地表的裂缝并不是简单的撕裂开来,还发生了一个向前错位的位移。这个位移有多长呢?从尺子量下来的实际长度是1.75米,也就是说比我的身高矮一点点。”这样,受众在看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对比了。

2.触摸体验。在很多突发事件的现场或者是陌生领域的采访论文导读:

中,我们都会有一些全新的发现,这个时候,触摸体验就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引导观众的“内模仿”功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触摸可以是操作也可以是测量。在央视对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苗族“上刀山下火海”的报道中,主持人在现场的出镜中就充分运用了触摸体验。为了说明苗族姑娘所上刀山的真实性和危险性,主持人当场将一根嵌在刀上的红绸带拿下来在锋利的刀刃上割断,使没有亲临现场的受众同样能感受到这项运动所带来的惊险。再说测量,在2008年的冰雪灾害中,湖北台的记者刘巍,仅仅一个简单的手势测量了一下铲雪车的刀口再配上她的现场讲解:“由于铲雪的强度非常大,原来长25厘米的铲雪车刀口仅仅才两天时间就已经磨损了一半”。手指伸缩所做的简单对比,使铲雪车的磨损瞬间直观,也让主持人的语言更有说服力。
3.手持对比。在新闻的现场,有时候为了说明事件进度、安排等问题,采取手持图表进行讲解是非常好的一种处理方法。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直接在现场进行直观的前后对比。

三、新闻现场采访

主持人在现场采访一般是简单几句话的快速采访,因此采访时要求主持人紧扣主题发问,把握采访节奏,既不能滔滔不绝一个人说个不停,也不能让采访对象面对镜头无话可谈。问什么,怎么问,替谁问,观众是否明白了,要不要再追问,问到什么程度,都是采访时必须要考虑的。
1.提问内容具体。在针对某件事的提问时,要简单具体一针见血,尽量不要说“谈谈你的感受”之类很广泛的问题,没有针对性的不要问。只有问得具体,被采访对象才知道回答什么,也能够答得具体。
2.引导受访对象。有的受访对象不善于表达,这个时候主持人要想采访顺利进行,并且得到想要的第一手资料,就需要和受访对象进行前期的沟通,消除陌生感,并且在提问时尽量引导受访者说出事实真相。但切忌喧宾夺主,将问题问到受访者只能用是否来回答,就失去了采访的意义。有些话,哪怕记者已经知道了,但一定要特定的对象说出来才有说服力。
3.提问要有意义。也就是说,我们问的必须是大家都想要知道的,不能浮于表面,要有深度,更多地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梳理新闻脉络,发现新的线索,并且及时调整我们的提问方向,深入发掘新闻价值。
新闻事件的现场错综复杂,事态发展瞬息万变,我们要想掌控好现场,除了要有一定的技巧外,更要有敏锐的新闻意识、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口语表达,更为关键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业务更加熟练,风格更加成熟。
(麻城广播电影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