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国内网络参与研究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25 浏览:9592
论文导读:样参与”。通过比较学者给出的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以发现,参与途径几乎大同小异,即利用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技术手段,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参与主体与参与客体。1.1参与主体参与主体主要有一般群体和特殊群体。一般群体,有的认为是公民,如黄婷[3]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为基本载体,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参与政
摘 要:文章在广泛阅读国内有关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内涵、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对网络参与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发现,今后网络参与的研究应加强对网络参与主体、参与领域的多元化及理论、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网络参与 网络政治参与 公共政策 电子政务
1003-6938(2012)03-0107-06
AReview on Domestic Network Participating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extensive domestic network which participate in the literature, and analyze the inner connotation,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main research areas of the network . From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 makes a conclusion that network particip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object, the diversity of the field and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network participation;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ublic policy; e-government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公民参与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形成了网络参与迅猛发展的现实土壤。网络参与作为传统公民参与的有效补充,在当代中国政府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参与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但研究文献从2000年的几篇到现在的几千篇,呈现几何级数增长,说明网络参与得到了学术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分析网络参与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掌握当前国内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更深层次对网络参与源于:7彩论文网大学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进行科学全面论证,成为网络参与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1 网络参与内涵
虽然学术界目前对网络参与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定义结构存在某种一致之处。陶东明和陈明明[1][2]认为公民参与定义的结构一般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参与主体,即“谁参与”;参与客体,即“参与什么”;参与途径,即“怎样参与”。通过比较学者给出的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以发现,参与途径几乎大同小异,即利用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技术手段,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参与主体与参与客体。

1.1 参与主体

参与主体主要有一般群体和特殊群体。一般群体,有的认为是公民,如黄婷[3]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为基本载体,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参与政治生活,以达到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或公共事务的一种政治行为。李斌[4]则认为网络时代,“网民”和“网络共同体”是新型的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并将网络政治参与定义为网民及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特殊群体是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例如大学生。李广宝[5]认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以达到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影响某一政策的制定或改变政治决策、监督决策而实施的政治运行过程。

1.2参与客体

公民参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6],从狭义上,有的学者认为网络参与是政治行为,参与客体是政治领域,翁士洪[7]认为网络参与就是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胡宗仁[8]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并通过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等物质形式来影响政治系统决策的行为过程;
从广义上,有的学者认为公民还应参与到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等行政领域。例如李亚[9]认为电子参与是在公共管理和政策制定中,社会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者应用信息通讯技术获取或提供决策相关信息,表达观点和利益诉求,促进公共决策提升的一种现代参与方式。魏娜[10]提出公共政策中的网络参与是公众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电子邮件、网上讨论等形式,参与制定、修改、评论公共政策的过程。
2 网络参与研究对象
网络参与研究对象有政府、公民、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政府、公民两个角度来讨论网络参与,很少从组织的角度来讨论。
2.1政府
(1)政府治理创新:网络技术是当代西方政府治理理念与治理范式变迁的革命性力量,是行政发展的技术要素。以网络为手段的公民参与加快推动了政府的治理创新。顾丽梅[11]认为网络参与推动政府治理理念创新:建立利益共享的治理理念和责任共担的社会治理机制;推动治理方式创新:“网络问政”与政府治理的平民化;推动治理角色创新:政府官员由管理者转变为协调者、仲裁者与冲突的解决者;政府由效率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平民化政府[12]。严雄飞[13]认为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治理模式不同于政府管理模式和市场管理模式。其治理理念是保障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地方公共事物管理的权利;治理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制型政府;治理结构是在市场和政府的互动过程中,加入了社会的力量,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治理机制在于网上征求公民建议,根据民意制定政府政策;对民众关心的问题或事件作出回应,努力解决等。
(2)政府行为选择:胡宗仁[14]认为面对复杂的网络政治参与,担当公共责任、增强回应能力、引导有序参与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翁士洪提出为保证网络参与下政府决策的有效运作,政府要增强自身的信息判断能力,不要让网络舆论影响判断力;改进信息发布制度,树立政府信息源权威;建立开放性的政策制定网络系统,建设参与回应型政府;改革政府决策机制,提高政治参与的成本收益率;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参与秩序。

2.2 公民

主要是从一般群体和特殊论文导读:
群体的网络参与展开研究。
(1)一般群体,学者们普遍关心网络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其问题归纳为:公民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欠缺、参与的非理性、无序化[15]、群体极化[16]等。解决措施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17],提高公民网络参与能力、培养理性、利他的公民等[18]。
(2)特殊群体:从2009年开始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大学生。学者们以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他们网络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孙崇文[19]认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是热情与冷漠并存,理性与非理织,理想与功力同在,认知与行为脱节,提出应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完善网络监管体系,统一网络平台,推进“一站式政民互动”平台,提高领导网络驾驭能力;杨媚[20]认为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社会实践,把网络政治参与同现实中的政治实践相结合;加强网上主流舆论引导,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职能,规范、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有的学者还研究了大学生网络舆情、舆论管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对高校稳定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也日益加深。胡大伟[21]认为大学生具有与其他群体不一样的心理特点,其网络舆论监督带有情绪化表达、娱乐化参与和网络路径依赖三种不良倾向。因此对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引导与规制应该以尊重和交互为理念,以网络公民教育为核心,以法治化为落脚点。黄广发[22]认为高校必须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引导网络舆情: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加强“把关人”信息控制,培育意见领袖,权威信息的发布,开展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发挥网络评论的作用。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胡庆亮[23]阐述了他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7ctime.com
们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机遇,但也指出参与的困境:网络参政能力不高,理性思考不足;缺乏归属感,缺少主动政治参与的动力;活动相对封闭,与现代政治参与的思想、技能相脱节。为此,他提议:网下网上并举,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政治参与能力;设置相关议题,激发他们政治参与的利益动机,提高网络参政的积极性;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和代言人,建立农民工利益代表组织,创建农民工参政的网络平台。
3 网络参与的主要研究领域
早期的网络参与主要应用于政治领域,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公民意识的崛起,网络参与业已应用到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电子政务、社区管理等领域。通过对中国知网1990年到2011年11月文献搜索可知,研究政治参与的文献最多,其中“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达到224篇,其他的领域也有涉及。以“网络”+“参与”+“政策”为关键词的文章共40篇,以“电子政务或电子政府”+“参与”的33篇,“网络”+“参与”+“社区”18篇,“网络”+“参与”+“公共管理”5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1篇。由于社区管理、公共管理文献较少,本文主要对网络政治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网络参与、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参与进行文献分析。

3.1 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21世纪初期,我国开始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研究专著并不多,多是以网络政治学专著中部分章节的形式出现。例如在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的国家治理》,李斌的《网络政治学导论》,任孟山翻译的《互联网政治学》等著作中都有部分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介绍和论述,为我国研究网络参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网络政治参与文献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中以理论研究居多,但实证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归纳出国内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成果。
3.

1.1理论研究

(1)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有学者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社会有积极影响:促使政府管理发生深刻变化;推动政治社会化;改善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技术手段,使政治参与的渠道更加畅通和完备[24];降低政治参与成本,加速网络化进程等[25]。但也有学者认为不能忽视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数字鸿沟”导致公平缺失;非理性政治参与成为影响政治稳定的不利因素;网络参与易受制于各类霸权[26],不能表达公民的真实意见;主流政治文化受到冲击等。
(2)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这部分的文献相对较多。问题方面有的学者从信息的客观性、参与的规范性、公平性角度分析[27];有的从不均衡性、非理性、非规范性、群体极化、法律监管缺位等角度分析[28];有的指出参与存在非制度化、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29]。应对措施主要从参与主体(公民与政府)、法律法规、技术环境、电子政务、网络舆论、网络等方面着手完善网络政治参与。
(3)网络政治参与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与理想的网络差距依然很明显,网络群体事件日益增加,导致网络舆论危机。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网络舆论危机的产生及危害并展开研究。有的研究网络舆论危机的产生机理,尹冬华[30]应用议程设置理论和公共领域概念解释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和网络舆论的生成,李斌[31]从政府公信力角度探讨政府网络舆论危机,郁彩虹[32]从生成机制研究网络舆论危机的产生;有的研究治理措施,李斌[33]提出构建“回应政府”、规范网络参与、积累信任资本、政治体制改革四个层面;邵杰[34]从观念、制度、人员、沟通渠道四个角度提出地方政府治理网络舆论危机的措施。
3.

1.2 实证研究

在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2009年学者们开始重视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研究的群体主要集中于一般公民群体和大学生。对于一般公民群体,王青松[35]通过对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证研究分析公民和政府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张红军[36]从网络舆情视角得出目前400多万温州网体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呈现出的五大发展态势:参与主体构成向群体性参与发展;参与意愿向主动性参与发展;参与频率向长期性参与发展;参与组织形式向组织性参与发展;参与对象特征向有针对性参与发展。摘自:{$GetSi论文导读:
teName}毕业论文摘要www.7ctime.com
源于:7彩论文网毕业生论文网www.7ctime.com
[40]漆国生,王琳. 网络参与对公共政策公信力提升的影响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10,(7):21-23.
[41]吴勇,孙常程. 网络公民参与对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8):43-46.
[42]梁莹. 公民参与网络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运行[J]. 公共管理学报,2005,(4):36-41.
[43]张有富.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的问题及其对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4):17-19.
[44]王芳芳,张盟. 公共政策制订中的网络参与[J]. 管理学刊,2011,(3):101-102.
[45]李枫.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行为失范及对策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2009.
[46]吕亚娟.当代中国公共决策中的公民网络参与研究[D]. 内蒙古大学,2008.
[47]宋志辉.论网络媒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D]. 兰州大学,2010.
[48]闫曼悦. 网络传播环境中公众参与政策评估分析[J]. 企业技术开发,2011,(14):66-67.
[49]王瑞敏.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网络舆论监督研究[D]. 内蒙古大学,2011.
[50]黄睿.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8):8.
[51]韦彩玲.论电子政务与政府政策中的公民参与[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5):22-27.
[52]阳艳,李克. 电子政务:培养公众参与文明[J]. 中国报道,2006,(1):53-54.
[53]方军,汪雷. 从公民参与视角论电子政务中信息的公开与公正[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321-323.
[54]苏晔,刘邦凡. 市民社会视角下参与型电子政府模式研究[J]. 商业时代,2009,(28):101-102.
[55]贾岷峰. 浅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析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众参与[J]. 生产力研究,2009,(7):66-68.
[56]李响,李正明. 电子政府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0.
作者简介:李大芳(1982-),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参与、电子政务;白庆华(1946-),男,江苏镇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管理、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