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救灾民国工赈(1912-1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480 浏览:156763
论文导读:
摘要:工赈,即从工代赈,是指被赈济对象通过出工投劳从获取救助的形式。作为一种赈灾手段,与施粥、赈谷等常见救灾模式相比,工赈救灾则具有间接性、有偿性等特征。于赈灾而言,工赈是为一种标本兼治之策。在我国,工赈救灾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后世王朝多有效仿,这也为后人积累下了宝贵的工赈思想财富。我国虽是多灾国度,但在古代社会,工赈救灾并没有得到应有之重视,仅仅是作为传统救灾模式的辅助手段而已。近代从降,中西交流加强,西方工赈思想传入,丰富了中国传统工赈内涵。传教士、外国救灾团体的工赈实践及中外救灾的合作,更增进了国人对工赈救灾的认识。工赈也从其良好的救灾实效,在民国这样一个灾荒多发的时段,逐渐受到重视,被视为“最合科学原则及最适于实用之救灾方法”。工赈在民国的盛行,除现实救灾地迫切需要外,还与近代从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不无联系,二者的进展壮大对用款巨靡的工赈是为利好因素。民国前期,政府与民间、及地方举工施赈多次,但凡大的灾荒救济,都见有工赈举措。工赈救灾这一模式也在实践中经历着近代转型。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北京政府成立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在该组织的主导部署下,一系列工赈项目施行开来;诸如天津等地的堤埝修复工程、京通马路的修建等。这次工赈是民国成立后实行的首次较大的工赈赈济行为,也是近代化社会下工赈赈济的一次有益尝试。1920年北五省发生旱灾,为救荒,北京政府成立了督办赈务处,中外民间团体联合成立了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政府与民间合作举办了数个有影响的工赈项目,烟潍路、德临路等均是本次工赈的重要成果。整体来看,此次救灾工赈发挥了重要效用;官民携手办赈、中外密切合作,工赈的社会化与国际化增显。1931年江淮大水灾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救济水灾委员会,在该机构的组织协调下,与地方展开了民国从来最大规模的工赈救治。这一时期,民间组织华洋义赈会等也举办了一系列的工赈。大型灾荒中工赈的运用,使之走向成熟之时,也加快了工赈救灾的近代化。民国时期,工赈救灾的历程是繁杂的,人力动员、资金筹措、工程规划,等等,这些都需要未雨绸缪、统筹。具体来看,在工赈组织方面,为更好开展工赈,遇有工赈事项,一般会临时设置工赈救灾组织机构,专事工赈;这也是这一时期的常态做法—常态临时工赈救灾组织系统。在工赈经费方面,资金的筹措需要全社会动员、多渠道筹集;这一时期,政府拨款、群众捐款、内外借款、加收税款是筹集赈款的多样做法。在工程实施方面,则分为工前的勘测论证、工中的监督施行、工后的验收备案等环节。在工赈工人方面,工人分为技术人员、普通工人及监管人员等,灾工主要自灾民中招募;灾工在生活、卫生及工作方面多有严格规定,此外,这一时期还开展了提升灾工素质的教育活动。在工赈内容方面,可归纳为水利工赈、交通工赈、涉农工赈和实业工赈四个方面,既有治河、修路等传统内容,又有开办实业工厂、设立实业学校等新式内容。这一时期的工赈,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为代表的民间工赈势力占据主动地位;后一阶段,从南京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领导实施的江淮水灾工赈为契机,势力重新占据工赈主导地位。此外,这一时期实施的工赈多从大工赈为主,地方上则偏重于小工赈。围绕着解决灾荒救济这一时代课题,工赈救灾也已融入到了民国社会中去。总体上看,民国时期的工赈救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赈济成效。大量灾民通过参加工赈得从活命,大批工程通过借助工赈得从实施。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从工代赈也都产生了利好影响。诚然,这一时期的工赈救灾中还有诸多不和谐因素,但瑕不掩瑜,好的方面还是主要的。总之,民国时期工赈赈济成效是明显的,有着的不足也是不容忽略的。探讨民国时期的工赈,总结工赈的利弊得失,在今天看来依然有重要作用。关键词:民国论文工赈论文救灾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中文摘要9-11
Abstract11-14
导论14-23

一、 选题由来14

(一) 选题来源14

(二) 选题介绍14

二、 选题论证14-15

(一) 论述作用14-15

(二) 学术论文导读:

价值15

(三) 现实作用15

三、 学术史综述15-20

(一) 资料的发掘与整理16-17

(二) 相关学术著作17-18

(三) 相关论文18-20

四、 学术要点20-22

(一) 选题切入点20-21

(二) 新学理视点21

(三) 学术考量重点21

(四) 学术辨析焦点21

(五) 学术研究难点21

(六) 学术创新点21-22

五、 相关界定22-23

(一) 时间22

(二) 空间22

(三) 内容22

(四) 概念22-23

第一章 工赈救灾缘起与背景23-45
第一节 工赈救灾理念23-32

一、 工赈内涵23-30

(一) 释义23-25

(二) 内涵25-26

(三) 特征26-28

1、独特的双重性26-27

2、广泛的公众性27

3、明确的适用性27-28

(四) “工”与“赈”的联系28-30

二、 工赈意义30

三、 工赈地位30-32

第二节 工赈救灾缘起32-39

一、 中国古代的工赈思想及实践32-36

(一) 工赈的起源32-33

1、“赈”字的出现及演变32

2、“工赈”实例的最早记载32-33

3、“从工代赈”一词的早期出现33

(二) 工赈的进展33-35

(三) 认知与评价35-36

二、 西方新型救灾思想的传入与影响36-39

(一) 途径36-38

1、来华传教士36-37

(1)救灾活动36-37
(2)救灾理念37

2、外来救灾团体37-38

(二) 影响38-39

1、救灾理念的变化38-39

2、救灾体制的变化39

第三节 工赈救灾背景39-45

一、 民国灾情概述39-43

(一) 民国灾情特征39-43

(二) 灾荒多发理由43

二、 救灾现实需要43-45

第二章 工赈救灾组织45-63
第一节 工赈救灾组织─从 1931 年江淮水灾工赈救灾组织为例45-58
第二节 善施工赈的民间救灾团体58-63

一、 北方工赈协会58-60

(一) 成立背景极为经过58-59

(二) 主要工赈救济活动59-60

二、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60-63

(一) 工赈组织运作61-62

(二) 主要工赈活动62-63

第三章 工赈经费筹集63-97
第一节 经费筹措的经济社会环境63-67

一、 经费筹措有利因素63-66

(一) 近代从来经济的进展63-64

(二) 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64-66

二、 经费筹措控制因素66-67

(一) 经济进展的不成熟66-67

(二) 社会进展的不成熟67

第二节 工赈经费筹措67-97

一、 筹款动员68

二、 筹款举措68-97

(一) 筹款途径分析68-70

(二) 具体筹款措施70-95

1、(政府)筹集工赈款项主要措施70-91

(1)发行公债70-81
(2)银行借款81-83
(3)加征捐税83-87
(4)发行奖券87-88
(5)赈债划拨88-89
(6)举借外债89
(7)捐薪助赈89-90
(8)加薪充赈90-91

2、民间(赈团)筹集工赈款项主要措施91-95

(1)政府补助91-93
(2)社会募捐93-94
(3)国际援助94-95

(三) 款项构成分析95-97

第四章 工赈原则流程与内容类别97-117
第一节 工赈救灾的出发点与施赈原则97-99

一、 工赈救灾的出发点97-98

二、 工赈救灾基本原则98-99

第二节 工赈流程与实施方法99-102

一、 工赈一般流程99-101

(一) 工赈(救灾)筹备阶段99-100

(二) 工赈(工程)实施阶段100-101

(三) 工赈(项目)验收阶段101

二、 项目实施方法101-102

第三节 工赈基本内容与项目类别102-117

一、 工赈基本内容102-106

(一) 修筑道路102

(二) 整治河道102-103

(三) 修挖水渠103

(四) 掘井抗旱103-104

(五) 修建海塘104

(六) 修葺房屋104

(七) 修造桥梁104

(八) 推广农事104-105
(九) 植树造林105
(十) 实业工赈105-106

1、招募灾民做工105

2、设立灾民工厂105

3、创办实业学校105-106

二、 工赈项目分析106-117

(一) 民国工赈划分106-107

(二) 项目内容分析107

(三) 项目类别分析107-111

1、水利工赈107-108

2、交通工赈108-110

3、实业工赈110

4、涉农工赈110-111

(四) 项目地域分析111-117

第五章 工赈工人的招募与管理117-134
第一节 招募对象117-118

一、 技术工人117-118

二、 普通工人1论文导读:

18

三、 监工人员118

第二节 招募流程118-124

一、 灾民调查与招工通告119-120

二、 用工原则与选送条件120

三、 灾工招募及编制方法120-123

四、 灾工运送及安家费用123-124

第三节 工人管理124-131

一、 教育管理124-127

二、 工作管理127-129

三、 生活管理129-130

四、 卫生管理130-131

第四节 工人工资131-134

一、 支付媒介131-132

二、 领赈方法132-134

第六章 工赈救灾与民国社会134-157
第一节 工赈风潮134-145

一、 工赈热潮134-142

(一) 以政府到民间的行动134-137

(二) 以报端到名人的谈论137-141

(三) 以救灾到救国的用途141-142

二、 工赈风波142-145

第二节 知名人士与从工代赈145-157

一、 孙中山与民国从工代赈146-151

(一) 孙中山工赈救灾思想的缘起146-148

(二) 孙中山工赈救灾思想的内容148-150

1、进展实业148

2、重视交通148-149

3、植树造林149

4、整治河道149

5、开垦荒地149-150

(三) 孙中山工赈救灾思想的实践150-151

二、 熊希龄与民国从工代赈151-157

(一) 熊希龄灾荒救治理念缘起151-152

(二) 熊希龄工赈实践活动152-155

1、熊希龄与 1917 年京直水灾工赈152-153

2、熊希龄与 1920 年五省旱灾工赈153-154

3、熊希龄与家乡湖南工赈154-155

(三) 熊希龄工赈救灾评述155-157

第七章 民国工赈之成绩与作用157-166
第一节 民国工赈之成绩157-159

一、 救治了大量灾民157-158

二、 兴建了一批工程158-159

第二节 民国工赈之作用159-166

一、 政治作用160-161

(一) 安置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160

(二) 从工代赈,完善了救灾机制160-161

二、 经济作用161-163

(一) 救助灾工,存留了生产劳力161-162

(二) 发资裕民,改进了民众生活162

(三) 兴工施赈,刺激并利于进展162-163

三、 社会作用163-166

(一) 自食其力,培育了良好民风163-164

(二) 接续急赈,巩固了救灾成效164-165

(三) 公共工程,美化保护了环境165-166

第八章 民国工赈之不足与启迪166-182
第一节 工赈自身局限不足与启迪166-171

一、 项目选择上166-167

二、 地域落脚上167

三、 时间把握上167-169

(一) 要注意急工赈灾之顺序167-168

(二) 要注意夏秋农忙之时节168

(三) 要注意汛季来临之时节168

(四) 要注意青黄不接之时节168-169

(五) 要注意隆冬降临之时节169

四、 救助对象上169-170

五、 灾工工价上170-171

第二节 民国工赈有着不足及启迪171-182

一、 现实困难不足及启迪171-175

(一) 赈款筹集上171

(二) 工赈管理上171-172

(三) 人员招募上172-173

(四) 土地征用上173-174

(五) 施工环境上174-175

二、 历史流弊不足及启迪175-182

(一) 工赈用人上175-179

(二) 工赈款项上179

(三) 工人工资上179-180

(四) 工程质量上180-182

结语182-183
附录183-195
民国工赈救灾主要项目一览表183-195
参考文献195-203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203-204
后记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