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人才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生导师制及复合型人才培养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149 浏览:39022
论文导读:672-5913(2013)07-0038-04中图分类号:G642本科生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从而进行因人施教、教与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是一项创新型的本科生培养模式。作为一种高效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制度,其执行效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特别是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多,而大学教师相对较少,使得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本科教育模式。文章从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对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意义和必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证,并介绍北京邮电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导师制执行情况及对执行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智能科学与技术;复合型人才;角色定位;质量监控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38-04
中图分类号:G642
本科生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从而进行因人施教、教与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是一项创新型的本科生培养模式。作为一种高效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制度,其执行效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特别是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多,而大学教师相对较少,使得众多的本科生得不到教师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从而使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意义不能被完全发挥。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一种切实可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1 本科生导师制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1.1本科生导师制及其发展现状

本科生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爱岗敬业、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在15世纪由牛津大学发明并实行。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于1902年引进了导师制。1998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中建议每个本科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这种形式应该在所有研究型大学中推广开来。
就我国目前的大学教学现状来看,导师制在传统上只用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而在本科生层次上,只有少数院校的培优班采用了导师制。例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北京邮电大学的叶培大学院等,在低年级实行基础课程教育,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在高年级由学业导师因人施教,进行个性化的专业教育及素质教育。由于传统教学管理方式及师生资源分配模式的影响,导师制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意义,实施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事实上,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一个跨越。在这个跨越中,中学的学习方法、生活环境等都与大学中的不同。同时,4年的大学正是大学生思维方法、学习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趋于成熟及稳定的阶段。由此可见,在大学生本科层次施行导师制,对于丰富学生的素质教育、促使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做到因材施教,显得十分重要。

1.2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及复合型人才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涉及数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我国新型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智能科技人才,而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天然的良好环境。具体说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包含以下几点。
1)基础扎实,知识运用能力强。学生能通过深入学习,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同时具备领域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包括计算机、自动化、信息、通信等,学会交叉融合,贯通多学科综合知识,从而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有能力在未来知识激增的信息社会中适应知识更新和淘汰的多种挑战。
2)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强。学生通过参与专题讨论、课程或学术报告、参加学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7ctime.com
科竞赛等活动来调整、优化知识结构,提高采用智能科学技术与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面对新的快速发展的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能够适应层出不穷的新环境、新问题,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3)综合素质高。学生应当具备很强的社会及集体责任感,崇尚“真、善、美”,敢于坚持真理,具有理想与抱负,具备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素质。
基于此,我们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晓世界知识、具有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学生仅掌握简单的课本知识,远远无法达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的要求,因此亟需探索一种能够增强师生在培养过程中的深度互动与沟通的模式。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包括学业论文导读:程和学业引导作用,而且较之更加全面和完善。导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还是学生的伙伴和引路人。导师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的表现,主要在以下方面发挥积极的帮助与激励作用。1)课程教育:重点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在低年级侧重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了解专业方向及其应用领
、思想、生活等在内的全面指导,顺应了这种变化和要求。
北京邮电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6年开始正式招生,至今已完成了近6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将自身经验与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相结合,深入地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高层次人才的建设,对人才培养活动具有调控、规范和导向作用。
2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探索
我们以北京邮电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试点,探索一种高效、可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真实可信的参考依据,从而有助于在未来形成适用范围更广、更具指导意义的本科生导师制可操作规范和导向。

2.1实施对象

该模式实施对象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年级到4年级的全部学生,共约90人。这与此前国内高校注重本科学生精英的选择与培养模式不同,而是全面覆盖所有学生,挖掘所有学生可能的兴趣和潜力,其培养过程更加大众化、更具有公平性。本科生导师目前限定为负责本专业教学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教师,包括在职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及教授6人。除专业导师外,为便于观察和搜集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还应配备1名观察员,随时了解观察实施情况并给予建议。

2.2实施办法

本模式采用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的原则,结合成导师与学生组合。导师每人每年级指导2~4名学生。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实行以一位教师为主、多位教师为辅的指导模式。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不影响初始组合的情况下,自愿申请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导师组定期通过讲座、专题报告、谈心交流等形式与学生交流,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考虑到本科生相对于研究生知识视野和思维模式尚不是十分成熟,还不能一次性成功选择到自己最满意的导师或方向,本次试点研究首次提出导师轮换机制以及多教师辅助的模式,充分利用了各位导师的多样性,采取每年轮换的方法,让每位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可以得到3位不同导师的指导,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创新意愿。

2.3本科导师角色定位

本科导师的角色应该与学院和班级辅导员相辅相成,完全可以涵盖某些专业课教师对部分学生所起到的课程和学业引导作用,而且较之更加全面和完善。导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还是学生的伙伴和引路人。导师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的表现,主要在以下方面发挥积极的帮助与激励作用。
1)课程教育:重点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在低年级侧重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了解专业方向及其应用领域;在高年级针对个体在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不同,实施个性化的专业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2)学术能力培养: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挖掘他们的学术潜力和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从事合适的科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等;注重学生的个性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7ctime.com
发展,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3)发展规划指导:针对学生个体给予具体指导,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完善自我,协助学生初步制订个人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督促落实,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就业及考研信息。
同时,还要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提升学生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使其在学业和为人方面变得更加成熟。
上述内容充分体现了本次导师制试点研究工作与实施过程的精细与全面,进一步发展了已有的类似培养计划的主要特点,同时将各方面的工作重点刻画得更加清晰,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具有更具体的指导作用。

2.4学生与导师的沟通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范围包括课程学习和学术指导,以及将学生的思想、素质与知识整合,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施方式包括导师和学生个别沟通,以及电话、电子邮论文导读:
件、走访等多种形式。
导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业进程、心理动态,并对每位学生至少每学期做一次书面评价。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独立性等情况,决定见面讨论的频率,但不少于每月一次。
导师以严谨认真的方式对待学生呈交的研究成果,并为其进步与继续发展给予建议与帮助,提供富有启发性的反馈意见,使学生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根据其理想与现状,明确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此外,本次试点研究工作首次引入了“主题班会”形式的学生与导师集体沟通的机制,这也是本文工作的创新点之一。针对学生共同关心的一些主题,导师与学生一起展开广泛的讨论,听取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生活等多方面的热情,这从会后学生的反馈意见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同时,导师们也很认同这样的形式,普遍认为有助于解决个人指导学生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

2.5导师制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心定期通过教师例会和观察员对本科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特别是关于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教师日常的指导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负担等)及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于导师制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同时,也了解班主任或辅导员、学院学生党委等对于导师制的意见。在我们收集的意见中,班主任或辅导员、学院学生党委等都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充分的肯定;而学生们可能对各种细节提出自己的观点或问题,但有一点是高度统一的,就是所有学生都很支持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认为与同届的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自己能接受这样的培养方式是极其自豪的。
毕业生就业后,我们分别对他们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收集各种反馈意见,并做出相应的评估、调整或改进。目前实施时间较短,上述计划尚未得到实践的经验。
3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
自2011年9月启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导师与学生之间保持至少每月一次的沟通频率。除此之外,导师组还针对学生反映的普遍问题,例如课程与课外活动的时间平衡、学业与未来规划、学风与考风等,召开集体班会,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在坚持导师与学生日常沟通的同时,我们也十分注意加强导师与导师之间的日常交流,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时间,每次都辟出一段时间沟通讨论近期导师指导学生的心得或问题,尤其是观察员充分发挥了“旁观者清”的作用,经常对各种细节提出直率而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各位导师统一思想认识和提高工作方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通过导师对学生的全程指导,我们发现有很好的效果。首先,导师能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等方面的变动情况,并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其次,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惑时,能直接得到导师的引导或帮助,使个性培养与专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
但是,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解决。
1)导师的职责难以明确。
本科生阶段的导师制侧重由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与成长,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容易出现2个片面的方式:一是传统的以课本为基础的“传授式”,指导本科生的课程学习;二是以科研项目为中心的“任务式”,管理本科生的科研工作。前者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后者则忽略了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在知识结构、独立科研能力、培养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少合理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的挫败感。
2)教与育的尺度难以调节。
导师制所遵循的教育理念应是培养智慧与理性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探究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本科生导师制也强调人文关怀,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时,包括考风问题、个人感情问题、与人处事问题等,导师还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和品格影响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4 结语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门专业前沿的学科,同时又在各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沃土。我们借鉴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导师制来丰富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方面致力于发展全论文导读:国范围内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导师制”及其核心机制,另一方面研究具有学科特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而尝试为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见习编辑:刘丽丽)上一页1234
国范围内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导师制”及其核心机制,另一方面研究具有学科特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而尝试为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见习编辑: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