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术语詹明信第三世界文化论述关键术语解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866 浏览:60556
论文导读:有其他说法能明确表达资本主义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的社会主义集团同一系列经历殖义和帝国主义的其他国家之间的根本决裂。”詹明信提出第三世界这一术语是基于“本质性的描述意义之上的”。这表明术语的提出是为了描述的需要,也隐晦地表明詹明信本人并不满意于这样的称谓。詹明信对第

一、第二世界的划分是基于社会制度,而对

摘 要:詹明信的第三世界文化理论是其后现代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第三世界文化为镜像反观并寻求解决第一世界文化危机的出路。詹明信对“民族寓言”、“政治知识分子”、“文化革命”以及“世界文学”等术语所做的后现代性的阐释,对于理解第三世界文化的总体特征、文化实践者的作用和摆脱边缘化及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第三世界文化;民族寓言;政治知识分子;文化革命;世界文学
1003-1502(2013)04-0026-05
詹明信在对大量的第三世界文化文本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第三世界文本的共性特征。他所描绘的多元文化主义格局的世界文化是一种可贵的尝试。本文尝试性地以其关键性术语为切入点,探究它们提出的背景、基本含义、深层内涵、现实意义以及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有助于理解詹明信对作为一个文化整体的第三世界的概括性解读。

一、第三世界文化

(一)术语的提出与引发的争议

詹明信曾经说道:“再没有其他说法能明确表达资本主义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的社会主义集团同一系列经历殖义和帝国主义的其他国家之间的根本决裂。”詹明信提出第三世界这一术语是基于“本质性的描述意义之上的”。这表明术语的提出是为了描述的需要,也隐晦地表明詹明信本人并不满意于这样的称谓。詹明信对第一、第二世界的划分是基于社会制度,而对第三世界的界定是根据是否遭受了殖义或者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的划分引发了中外学界的争议。印度学者艾贾兹·阿赫默德(Aijaz Ahmad)对此划分提出了批评意见:“……第三个概念——第三世界,是纯粹靠对从外来插入的现象的‘经验’来定义的。”学界普遍认为詹明信关于第三世界文化的理论本身过于简约化,不具有普遍性意义,同时也认为詹明信仍未能走出主流—边缘、西方—东方的二元对立。

(二)对该术语的理解

詹明信在英语原文中分别使用了“alien text”, “another reader”, “Other reader”, “Other ideal reader”等不同字眼儿指代第三世界文化文本是为了表明第三世界文化与第一世界文化之间存在着疏离感、陌生感以及对抗性。而这种文化上的对抗性本身就反映了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第一世界资本的渗透,其文化的独特性和统一性受到了破坏的现状。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詹明信提出的第三世界文化这个术语呢?首先,应该肯定他提出这个术语的良好用意。其次,詹明信是希望从第三世界文化的研究中找到美国文化走出危机的一剂良药,应该属于一种个人色彩浓厚的理想主义。再次,应理性地看源于:论文例文www.7ctime.com
待这一术语。它并不是一个狭隘的、封闭的概念,如本土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提出这样的概念,使其更具有开放性、前瞻性的特点。它应该指的是国际主义的一个独特形式,用詹明信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种民族境遇的国际主义”。也应将它理解为一个带有解构第一世界/第三世界文化二元对立关系的术语。这有助于为西方的文学以及文化的研究找到可行的出路。詹明信提出这一术语并不旨在对他者的探究。其本意并不是对第三世界文化文本进行美学上的判断,而是想要创造一个能够在全球化经济和政治体系内思考第三世界文化文本的体系。换言之,在当前去殖民化的世界中,思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怎样将文学与政治联系起来的问题。

二、民族寓言 (national allegory)

(一)寓言的多义性特征

詹明信的民族寓言作为一种文本的阐释和分析形式离不开寓言的内涵与外延特征。可以说,詹明信的民族寓言术语与寓言本身既作为文体形式又作为文本阐释和分析形式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样式,寓言是指在一部作品中寄寓着双重意义。寓言是可以用于多种文学形式和流派的艺术技巧,只要它们在讲述一系列连贯事情的同时还表述了另外一系列相关的意思。寓言可分为历史寓言、政治寓言、思想寓言以及宗教寓言等。并且寓言本身又逐渐演化为一种分析和阐释的方法,即寓言式的分析法,用以剥离文学作品中的多层次含义。[3]因此,英语单词allegory在内涵与外延上都要大于它的同义词fable和parable。英文allegory,源于希腊文“allos”和“ag-oreuein”论文导读:么小,都是各种意义一点点渗入的一道“裂隙”。它可以被密封或控制,但作为一种可能性它永远不会完全消失。由此,寓言作为一种文化文本阐释和分析方法的显著特征在于它的多义性。(二)民族寓言概念的提出民族寓言这一术语作为一种概念第一次出现在詹明信的《侵略的寓言:温德姆·刘易斯,作为法西斯主义者的现代主义者》(1
,前缀指“其他、另外”(other),后缀指“言说”(speaking),二者合在一起的本意是另外一种言说。 对寓言进行过系统研究的学者安格尼斯·佛莱切的定义更为言简意赅:“简言之,寓言就是言此意彼。”[4]真正给寓言以全新阐释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本雅明认为,从本质上讲,寓言是一种“底本”。不同于象征所强调的个别与普遍的有机统一,寓言只是以自身为底本形成一个理解的多样性,以便产生各种可能的理解副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寓言体现了一种从象征的和谐、统一走向无序、多元的过程。詹明信自己也对寓言做了这样的阐述,“寓言是我们自己在时间中的生命的特许方式,是从一刻到另一刻的笨拙的意义破译,是异质的、不相联结的瞬间恢复连续性的苦心尝试。”[5]詹明信又形象地将寓言比作文本中的“伤口”,无论它多么小,都是各种意义一点点渗入的一道“裂隙”。它可以被密封或控制,但作为一种可能性它永远不会完全消失。由此,寓言作为一种文化文本阐释和分析方法的显著特征在于它的多义性。

(二)民族寓言概念的提出

民族寓言这一术语作为一种概念第一次出现在詹明信的《侵略的寓言:温德姆·刘易斯,作为法西斯主义者的现代主义者》(1979)中,用以分析温德姆·刘易斯的小说《塔尔》(Tarr)。最初,民族寓言指的是刘易斯小说的一种风格,而不是指一种整体的解读和阐释的方式。它只是作为一个比较简单的概念出现,借用拥有不同民族血统的单个人物展现作为更为抽象的民族的特性。1986年,詹明信发表了《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一文,他以第三世界的小说为例,表明了在第三世界这一特定的语境下,文学作品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民族整体命运的联系以及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是如何通过文学表达他们的政治愿望的。因此,民族寓言进一步演变成为一种阐释学理论——第三世界的文化文本之中存在着一个政治的维度,也是一种积极的条件,它能够使叙事作品与政治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三)民族寓言是第三世界文化文本的总体特征

詹明信敏锐地发现第三世界文化文本与第一世界文化文本无论在文本的叙事上还是在文本书写者发挥的功能上都相去甚远,因此,他以民族寓言这个术语高度概括了第三世界文化的总体特征,同时也是他解读第三世界文化的阐释学基础。
詹明信指出,“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必然性地均带有寓言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把这些文本当作民族寓言来阅读……。”(65-88) 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表面上关乎“个人”的文本必然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投射出一种政治的维度。詹明信在此处提出的民族寓言的术语更具有政治寓言的特色。在第三世界中,有关个体命运的故事总是公众文化和社会艰难状况的寓言。由于第三世界文化文本具有民族寓言的总体特征,要理解第三世界文化文本必须着眼于政治或社会的维度。

(四)民族寓言体现了第三世界文化与第一世界文化之间的主要区别

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文化文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故事中的力比多与寓言的结构不同。詹明信以鲁迅的小说为例,指出小说中人物个人的命运往往是全体民众、整个民族或国家命运的隐喻。例如,小说《药》中,要寻找的治病的药带有政治文化文本的色彩,它寓言性地象征拯救民族的是更有效的政治医药。按照詹明信自己的说法,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性质的决定因素之一是西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小说。可是,小说中的政治的指涉通常通过“公众与个人的分裂”(private-public spilt)的方式被心理化或被主观化为某种“愤懑”(resentment)情绪。在寓言的结构上,第三世界文本中的寓言体现了一种有意识的公开化的结构特点,显示了个人力比多与政治之间的客观联系。第一世界文本中也存在寓言的结构,但是它们是“无意识的”,因此,寓言的能指过程已经转化为一种“潜意识机制”,已经与社会现实分离了,并通过这一分离强化论文导读:世界知识分子的政治使命感的同时,詹明信也尖锐地批评了西方知识分子,特别是北美的知识分子缺少有意识的、公开化的政治意识。詹明信认为知识分子这一称谓好像已经成为一种灭绝物种的代名词了。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新左派运动退潮之后,大量的知识分子被高等学府或研究机构所吸纳,知识分子的写作呈现市场运作化趋势,他们的兴
了个人与社会、公共世界与私人之间的分裂。(79) 在第一世界中,文学是有关私人而并非公共领域的事情,是一种有关个人品味和独自沉思的事情,根本不适于在公共领域中进行讨论。公与私的关系在第三世界文本中却是截然不同的。在第三世界中,个体的命运总是一个第三世界文化与经济社会困苦状况的寓言。文本与语境之间的对话超出了西方文本所熟悉的自我指涉,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及其所造成的后果的语境下为获得民族独立和文化自治所进行的斗争的复杂性。詹明信希望借助民族寓言来联系两个世界,使其各自反观各自的文化。“为自我及集体主体的位置重新界定”。[6]

三、政治知识分子 (political intellectual)

(一)术语的提出

詹明信在《多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开篇点明文化霸权在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中引起的激烈反应。“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对话显示——对国家地位的意识在令人迷惑地复归,本土的名称反复出现,注意力共同转向‘我们’。第三世界文本中的知识分子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成为‘政治知识分子’。”(80)他们是文化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政治斗士”,他们在创作诗歌的同时,也从事政治的实践活动。

(二)术语体现了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独特作用

詹明信强调了文化文本的生产者所承担的作用在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是完全不同的。由于西方文本中个人的力比多是投射心理和被主观化的,那么文本的传承者的作用也必然是不同的。在赞扬了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政治使命感的同时,詹明信也尖锐地批评了西方知识分子,特别是北美的知识分子缺少有意识的、公开化的政治意识。詹明信认为知识分子这一称谓好像已经成为一种灭绝物种的代名词了。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新左派运动退潮之后,大量的知识分子被高等学府或研究机构所吸纳,知识分子的写作呈现市场运作化趋势,他们的兴趣渐渐从社会层面转向了最狭窄的“专业的或者官僚政治的术语上”。詹明信曾说,“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可能正酣睡在鲁迅所说的那间不可摧毁的铁屋里,快要窒息而死了。” (79) 詹明信认为,西方知识分子患了理想主义的不治之症,享受着梦幻般的生活,而不能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处境,因而缺乏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政治斗士的精神。他希望第三世界文化能够提供具有活力的新的可能性以拯救第一世界文化的危机,将第一世界从自以为是和孤芳自赏的状态中唤醒,使第一世界的知识分子增强社会忧患意识。

四、文化革命 (cultural revolution)

(一)术语的提出

文化革命曾经由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使用过,是指扫盲运动和各种普通的学术和教育的问题。詹明信在《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一文以及《政治无意识》一书中均提到了“文化革命”这一术语。“我应该至少提到议程的是——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语境中,用它最强烈的形式恢复文化革命的含义。” (81)“在那些互相共存的生产方式显然变得互相矛盾时,它们的矛盾发展为政治、社会和历史生活的中心问题,随之出现的就是所谓的文化革命。”[7]

(二)术语的理解

詹明信所理解的“文化革命”是指“在共存的不同生产方式已经出现明显敌对的时刻,它们的矛盾已经成为政治、社会和历史生活的核心时刻。”[6](75)詹明信将文学视为由相互敌对的层面组成的异质系统,并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内。不同的生产方式会在历史视域中留下踪印。“每一个生产模式都在结构上内含所有其他生产模式。同时不仅过去消失的生产模式存在于现在模式的非共时性中,将来的生产模式也同样在现在的模式中起用。”[6](81)在这样的视阈中蕴含着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演进的缩影。
詹明信将文化置于心理与政治之间,作为两者之间的。文化革命的术语解释了心理内容通过一个由诸如文学文本构成的的层面表达了政治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7ctime.com
内容的在场。因为任何文化文本都包含着个人政治、阶级话语,而它们又往往是文化文本当中那些中断的、省略的叙事或者被压抑的历史真相。文化革命正是第三世界文化以及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改变自身境遇的契机——通过对具体历史境遇中的意识形态的揭示,呈现真实的历史。论文导读:

五、世界文学 (world literature)

(一)术语的提出及含义

“……一个老的有关世界文学的问题再次被提及,这更多地源于我们关于清晰地对外部广阔世界进行文化研究的观念的丧失。新的境遇要求我们对很久以前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有关理论做出彻底的改造。”
“世界文学”是詹明信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詹明信提出第三世界文学的术语最直接的启发应该来自歌德(Goethe)。“在今天的美国重新建立文化研究需要在新的环境里重温歌德很早以前提出的世界文学。任何世界文学的概念都必须特别注重第三世界文学,这是我今天要讲的宽泛的题目。”[8]歌德曾提出过世界文学的术语,指的是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歌德指出提出这一术语的目的在于,“并不是要所有的民族采取同样的思维方式,而是希望他们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能够学会相互理解。如果他们不能够彼此关爱,至少应该学会相互宽容。”[9]而詹明信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术语更加强调各种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性,应该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世界文学这一术语进行重构。重构的目的在于民族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生存空间,并保持其文化的独特性。

(二)术语的现实意义

詹明信以第三世界文化,特别是以中国文化为例,指出中国文化正是在与第一世界文化之间主流与边缘、控制与反控制的对立和斗争中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性。因此,詹明信的世界文学的术语更具有一种广阔的、多元化的视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文化呈现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表面繁荣的景象并不表明东西方文化发展是平等的和均衡的。“欧洲中心论”或者“美国中心论”依然存在。第三世界文化正是因为呈现出整体的民族寓言特征,才使得它成为不同于第一、第二世界文化的典范形式。第三世界文化通过对集体和民族生存境遇的关注,显示出第一世界文化所缺失的社会和历史深度,“只有把具有民族寓言特性的第三世界文学与第一世界文学相区分,并把第三世界文学纳入世界文学体系中去,世界文学才能成为真正由多元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10] 由于第三世界文化具有的民族寓言的特征以及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所具备的政治的、民族的意识和使命感,使得第三世界文化在世界文学中争取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詹明信提出的世界文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术语,并不是一个牢固不变的模式。它应该被理解为第三世界文化回应第一、第二世界强势文化的渗透,改变被边缘化的处境,消解西方文化霸权格局,保持民族独特性的可贵尝试。因此,“世界文学”既是詹明信研究第三世界文化的出发点也是其理论发展的前景。
六、结论
对关键术语的解读有助于整体把握詹明信关于第三世界的文化理论。这些术语之间也具有内在联系性。民族寓言是对第三世界文化总体特征的概括,政治知识分子是对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发挥政治斗士的独特作用的一种真实写照,文化革命是第三世界文化摆脱被边缘化的策略,世界文学是第三世界文化获取的生存空间。而詹明信的第三世界文化理论是希望以第三世界文化为镜像反观并寻求解决第一世界文化危机的出路,恢复第一世界文化所缺失的社会、历史深度。
参考文献:
Fredric Jameson. Third-World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Multinational Capitali [M]. Published by: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

6.65-88.

艾贾兹·阿赫默德.詹明信的他性修辞和“民族寓言”[A].后殖义文化理论[C].罗纲,刘象愚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34.
[3]余江涛,张瑞德.西方文学术语辞典[Z].罗红编译.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400-401.
[4]Fletcher, Angus. Allegory: The Theory of a Symbolic Mode [J]. Ithaca, Corne论文导读:ill,NC:UofNorthCarolina,1973.3-11.程开成,潘志存.弗·詹明信的第三世界文学观.广西社会科学,2002,(4).上一页12345
ll UP, 1964.2.
[5]詹明信.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 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60.
[6]詹明信.政治无意识[M].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5.
[7]Fredric Jameson.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C].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1.96.
[8]詹明信.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M].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张京媛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3.
[9]Goethe, Johann von W.Some Passages Pertaining to the Concept of World Literature.[M].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Early Years. Eds. Hans-Joachim Schulz and Philip Rhein. Chapel Hill, NC: U of North Carolina,197

3.3-11.

[10]程开成,潘志存.弗·詹明信的第三世界文学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