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养成“养成”教育对孩子成长推动意义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400 浏览:84147
论文导读:就找不到工作,就养活不了自己等。虽然孩子的回答略显稚嫩,但他们已经认识到小学生不学习是不行的。这次班会后,我不再监督孩子交作业了,效果很明显。如今我和学生们共处已是第五个年头了,彼此都有了较深的了解,现在班上不写、不交作业的情况亦极少发生,偶有特殊情况学生也会让家长告知我。“好习惯成就大未来。”老师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一个没有形成良好作业习惯的学生很难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以后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以本人的教育经历就如何督促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这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2007年我因工作调动,来到乌鲁木齐市八十一小学,担任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作为一名新上任的教师,我常能听到学校及周围老师说起“养成”教育,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打好基础,不但老师累,家长更是无从下手。
开学不久,我发现学生年龄虽小,也会钻空子。如不交作业,孩子会说没带。我常想第二天交上就行了。可过了一段时间,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交作业了,这引起我的警觉。有一天,我突然让没交作业的学生给家长打电话,把作业本送来。这样他们一个个露馅了。这让我意识到,老师的一点点疏忽,都会让学生学会钻空子,长期下去,就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我意识到这就是“养成”教育的一个契机。
由于缺乏经验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把这项任务交给家长去完成,但执行了不到一周时间,就半途而废了。因为这个办法根本没有奏效,究其家长原因,家长总是以工作忙顾不上等搪塞过去。
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只有靠自己。第二天一早,我监督组长收作业,凡是没有交作业的学生,须在全班面前说清楚原因。这是我第一次催交作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有几名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并保证今后一定改正。这个方法真奏效,第二天交作业的情况特别好,我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可这样的结果没有持续几天,又有几名学生不交作业,这次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声明坚决不“放过”他们。一下课,我就看着这几个孩子补作业,这样持续了一个月,学生看到老师对这项工作紧抓不放,也意识到不写作业是行不通的,于是不交作业的情况大有改观。但时常也有反复,这是一个新问题。
任何行为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渐形成的过程。如何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又是摆在我前面的新问题。就此,我利用一次班会时间提出:父母每天要上班挣钱,假如他们不上班行不行?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回答:父母不上班、不挣钱绝对不行,如果这样就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这时我又提出:作为学生不上学、不写作业行不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明白了不学习、不写作业,就学不到知识,将来就找不到工作,就养活不了自己等。虽然孩子的回答略显稚嫩,但他们已经认识到小学生不学习是不行的。这次班会后,我不再监督孩子交作业了,效果很明显。
如今我和学生们共处已是第五个年头了,彼此都有了较深的了解,现在班上不写、不交作业的情况亦极少发生,偶有特殊情况学生也会让家长告知我。
“好习惯成就大未来。”老师要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在教学工作中还有许多的问题逼着我去拿出好的办法,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我思考了许久,和有经验的老教师也探讨、沟通过,一直没有好的方法。两全其美的办法首先是减少错误的发生,这就要求学生作业要认真,再就是作业的讲评,让学生自己比评,要求:一是作业的错误率低;二是书写规范、整洁。拿回作业的第一件事是先纠错,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刚开始实行时,我布置的作业量少而精,主要是保证作业的质量。老师及时批改后及时源于:本科www.7ctime.com
讲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纠错,这样实施了一周还真见效,学生也认识到纠错并不是一件麻烦的事。我让学生又适应了几天,才将作业的量慢慢地恢复到正常状态。学生毕竟是孩子,这个办法对多数学生都见效,极个别不自觉的学生或不细心的学生仍有纠错不彻底的现象,虽是少数但也不能让这部分人漏网。对于纠错不彻底的学生,我在批改作业时,特意将作业中有错误的那一页折起来,发作业时我再次强调作业中有折页,说明作业纠错不彻底。这种方法我已使用两年多,效果很好,最主要的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更好地完成了一项工作,既提高了效率,又有好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两全其美”。学生养成了及时纠错的良好习惯,我也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其他工作中去。
经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班不交作业的情况得到明显好转。由此看出,学生要养成好的习惯,必须通过强化才能达到内化。在教育细节当中,我们要直接告诉学生对与错。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老师要现场给予纠正,并教给学生规范的行为。只有这样不断地通过细节进论文导读:行强化,养成教育才能落实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责任编辑:李冰〕上一页12
行强化,养成教育才能落实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责任编辑: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