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石油金融化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93 浏览:131632
论文导读:全年石油进口总计耗资1574.91亿美元,而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60094亿美元,即我国2010年要拿出GDP2.6%的份额在海外采购石油。由于原油飙升,2011年国际市场油价平均水平涨到超过110美元的历史高峰。据海关总署披露,原油进口数量增幅为6.0%,全年进口原油共花费1966.6亿美元,同比增长4

5.3%;2011年成品油进口数量增幅

摘要:石油金融化对中国石油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面临石油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石油金融话语权严重不足、石油美元标价权难以撼动、石油市场金融化亟待提高的根本困境。为此,培育多元化的石油金融参与主体、建立多层次的石油交易市场平台、推进多样化的石油金融支持方式、强化战略性的石油金融风险管理应是中国石油安全金融化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金融化;石油金融;石油安全;石油美元
新世纪以来,石油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深度渗透,与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紧密联动,石油金融一体化的程度日益加深,成为深刻影响各国石油安全的关键变量。随着国际石油金融化的趋势的进一步加强,金融战略已经成为各国构建石油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撑,以健全的石油金融战略确保能源安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目前,中国的石油金融市场正日益完善,积极推进石油金融一体化战略,对于利用金融杠杆加强石油产业调控和规避石油风险,进而增强中国石油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国际石油金融一体化的基本趋势

1. 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石油期货市场日益完善,石油市场的参与结构和交易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石油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已经由石油公司变成了各类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对冲基金、养老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涉足石油领域,而且石油市场金融交易量远远超过实物交易量。与此同时,由于国际石油波动剧烈,为了规避石油风险,石油期货市场的石油基差期权、石油掉期互换等各种衍生工具不断涌现,风险管理技术愈加完善,石油经济系统变成了一个异常复杂、细致精密的金融市场。
2. 国际石油的金融化。从计价方式看,石油与其计价货币的利率、汇率的波动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美元贬值会直接导致石油等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上涨。从定价机制看,国际原油定价权已经由石油输出国组织逐步让位于英美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期货合约的也成为国际油价的最重要的晴雨表。从成因看,石油供求因素对国际油价的决定作用日趋降低,英美石油期货市场投机易数量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各类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成为英美石油期货市场的主导力量,正是他们投机和套利活动推动了国际油价的暴涨暴跌。 据相关统计,国际石油期货交易量的70%属于投机行为,国际油价每上涨10美元,投机炒作因素约占6美元~8美元。在期货市场上,作为“黑金”的石油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
3. 国际石油产业的金融化。一方面,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手段的日益创新,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公开上市、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国际战略投资与风险投资等方式也逐渐成为石油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为了加大对高成本、高风险的石油勘探的支持,许多国家专门设立了用于石油产业投资的各种石油基金或发展基金,加速社会资本向石油产业链的流动。在国际上,石油基金不仅是个人投资者的重要投资选择,也是机构投资者青睐的重要投资方向之一。另一方面,石油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也为石油企业拓展资金运营提供提供了途径。石油企业把部分资金适当投入金融领域,可以让闲置的资产增值,为主业经营带来更多的资金。同时,石油金融的蓬勃发展也为石油企业提供了多种投资选择,有效对冲石油波动的风险。实际上,国际上的大石油公司纷纷参与石油衍生品市场甚至金融衍生品市场,大量采用期货、远期、掉期、期权等各种衍生工具防范风险。
4. 国际石油安全的金融化。石油安全是一国及时、足量、持续、稳定和经济地获取所需石油的状态和能力。石油战略专家丹尼尔·耶金指出,“能源安全是指以合理的保障充足、可靠的能源供应而不危及国家价值观和目标”。随着石油经济体系日趋融合,石油安全在本质上已经从“生产—供应”型的“供给安全”模式转变成“贸易—金融”型的“安全”模式。对石油消费国而言,国际油价高位强势震荡,对经济的冲击波效应持续放大,不得不承受高油价带来的经济重负的严峻挑战。对于高油价对经济的影响,前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曾指出,如果每桶原油的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那么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0.5%,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率会减少0.75%。 为此,保障可靠、廉价的石油供应成为各国提升石油安全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 中国石油安全金融化的主要挑战

1. 减少国际收支,导致财富转移。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日益增加,我国石油进口量价齐增,石油外汇支付屡创新高,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海关总署披露,2010年全年石油进口总计耗资1 574.91亿美元,而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60 094亿美元,即我国2010年要拿出GDP2.6%的份额在海外采购石油。由于原油飙升,2011年国际市场油价平均水平涨到超过110美元的历史高峰。据海关总署披露,原油进口数量增幅为6.0%,全年进口原油共花费1 966.6亿美元,同比增长45.3%;2011年成品油进口数量增幅为10.1%,共花费327.0亿美元,成品油进口金额增幅为45.5%。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能源—经济发展模型”测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中国的GDP将下降0.7%。
2. 推高商品,加剧通货膨胀。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和最初级的化工原料,处于许多行业的上游,涉及的行业广泛,产业链长,传导作用强。近年来国际石油的大幅波动,将对国内许多行业的生产成本产生间接的深远影响,也给我国经济的整体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我国原油进口数量日益加大,国际油价上涨不可避免地推高了我国的PPI指数,中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越来越严重,宏观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根据学者的推算,当石油上涨100%时,总水源于:7彩论文网大学生论文网www.7ctime.com
平将上涨6.23%,居民消费品将上涨

3.01%。

3. 冲击石油产业,激化投资风险。在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形势下,为了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我国有实力的石油企业及其相关企业开始尝试进入石油期货市场。由于我国石论文导读:机构共同出资建立石油战略储备银行,通过发行证券设等形式为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筹集资金。第三,推进外汇储备资源化战略。尽快建立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运用机制,实现外汇储备向资源储备的转变。第四,丰富石油贸易方式,推进石油交易结算多元化。中国有必要制定石油货币金融政策,逐步扩大与一些产油国实施的“石油人民币”的结算方式
油金融市场并不完善,缺乏多元化的石油衍生品工具,国内企业只好选择境外期货市场进行交易。在参与境外期货交易过程中,国内企业的持仓头寸、资金进出等重要信息极易通过境外交易机构提供的交易系统暴露。由于国内企业经验缺乏,容易落入一些境外交易机构专门针对中国设计的石油衍生品陷阱。虽有中国航油在新加坡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前车之鉴,我国仍有不少大型企业后来重蹈度辙。

三、 中国石油安全金融化的根本困境

1. 石油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庞大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石油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到2006年已经突破45%,其后每年都以2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一路攀升,我国石油供应格局正在由国内为主转变为国外为主。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比2010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由于国内探明石油资源相对不足,今后国内原油产量不会有明显增长,石油需求与供给的缺口注定会逐渐拉大。国内外许多机构都对中国未来石油供需进行了预测,普遍认为, 202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每天800万桶左右,而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70%。我国石油进口具有进口依存度高、递增速度快、进口来源地集中的特征,给中国石油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石油金融话语权严重不足。所谓石油金融的话语权是指在石油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以及风险防范能力,话语权严重不足通常是指被动接受国际的现象。在石油进口上,由于我国缺乏足够规模和比较完善的石油期货市场,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国际石油的定价,只能被动承受国际石油市场上涨之累。由于中东石油输出国对出口到不同地区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由于亚洲市场一直缺乏能够反映亚洲地区需求状况的原油期货市场,中国和亚洲地区的石油进口国要比欧美国家支付较高的亚洲溢价(Asian Premium)。在成品油定价机制上,目前我国被动跟踪纽约、鹿特丹和新加坡三地成品油的变化,既不能反映国内的供求关系,也未能发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大国所应有的定价权和相应的市场影响力。
3. 石油美元标价权难以撼动。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维护已经脱离“金本位”的美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美国政府与沙特阿拉伯确定了“石油美元体制”,即国际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和结算。这样以来,需要进口石油的国家不得不向美国出口商品换取美元,石油生产国赚取的大量石油美元又通过向美国市场投资的形式回流到美国。国际石油贸易以美国计价后,美元利率和汇率政策的任何调整都会直接影响国际油价,美国就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影响甚至操纵国际油价。由此,美元重新确立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4. 石油市场金融化亟待提高。尽管石油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发展水平和参与程度还相对较低。继2004年的上海期货交易所后,上海石油交易所、大连石油交易所、华南石化产品交易中心、厦门石油交易中心纷纷成立。这些交易所市场规模较小,交易品种单一,仍以现货交易为主,期权、掉期等石油衍生品市场尚未建立,市场参与程度和国际化开放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石油金融主体方面,国内目前还没有对冲基金,投机资金暂时也不能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只有少数大石油企业经过批准后可以到境外进行套期保值。我国石油企业普遍缺乏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能力,内部风险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总体看来,我国的石油行业与金融领域的相互融合未能紧跟国际潮流,还停留在以银行信贷为主、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辅的传统石油金融阶段。

四、 中国石油安全金融化的战略选择

1. 建立多层次的石油交易体系。高度开放、竞争、高效、规范的多层次石油交易市场,有利于石油的发现和形成,也有利于资源配置和风险规避。现代石油市场是由现货市场、期货市场等组成的多层次交易体系。其中,期货市场逐步确立了在国际石油交易中的核心地位,期权、掉期等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已经成为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补充。在我国建立规模较大、规则完善的石油期货市场,不仅可以通过石油库存和交易数量等信息形成反映我国石油供需关系的信号,积极参与国际油价的形成过程,还可以借此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石油交易规则的制定权,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话语权。
2. 培育多元化的石油金融主体。第一,培育多样化的石油金融交易主体。适时推动与石油产业有密切联系的金融机构,如石油银行、石油基金、风险创业投资基金等机构积极参与石油产业发展和石油市场交易,鼓励金融机构尝试投资石油衍生品市场。第二,鼓励具有条件的石油企业选择运用期权、期货和远期合约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规避油价上涨成本。在规范公司治理和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建议考虑逐步放宽对国内企业参与石油衍生品市场交易的限制。第三,在加强我国石油衍生品市场管理的前提下,应逐步引入有资质的国际石油公司进入我国石油金融市场,增加我国石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数量和规模。
3. 推进多样化的石油金融支持。第一,设立石油基金是促进石油产业和金融资本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应建立海外并购基金、产业开发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专项石油基金,拓宽石油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第二,建立石油银行体系,除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继续承担石油政策性银行的引导性功能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石油战略储备银行,通过发行证券设等形式为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筹集资金。第三,推进外汇储备资源化战略。尽快建立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运用机制,实现外汇储备向资源储备的转变。第四,丰富石油贸易方式,推进石油交易结算多元化。中国有必要制定石油货币金融政策,逐步扩大与一些产油国实施的“石油人民币”的结算方式,降低因汇率变动带来的石油波动风险。
4. 强化战略性的石油金融管理。第一,建立石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一方面,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为源于: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石油金融产品的推出和运行创造完论文导读:.周默,殷建平.国际油价涨跌波及数十个产业部门.中国石油和化工,2007,(23).10.陈久霖.中国需要建立完善石油金融体系.中国企业家,2010,(13).11.马卫锋等.构建石油金融体系: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资源科学,2005,(6).12.张宇燕,李增刚著.国际经济政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2.1

3.宁宇新,李静.能

善的金融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强业务沟通,协调监管,以保障石油金融产品的交易安全。第二,健全衍生品市场法律体系,进一步增加交易的透明度、降低交易所与投资者的风险。我国还未制定专门的期货和金融衍生品法律,目前所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配套管理办法的法律位阶过低,完全不能完全满足蓬勃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需求。因此,应尽快出台《期货交易法》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法规及细则,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发行、交易、清算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
总之,一方面要有策略、有步骤地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促进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通过一系列金融工具来完善石油市场体系,健全风险控制机制,防范风险在石油和金融两大产业之间进行传递,保证我国的石油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洪涛等.石油金融理论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8,(7).

2. 马登科.国际石油动荡的原因探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3).

3. 陈柳钦.新形势下中国石油金融战略研究.武汉金融,2011,(6).

4. 彭民等.石油金融化效应的经济学解释.北方经贸,2010,(10).

5. 于民.七家国际大石油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6,(1).
6. 黄运成,马卫锋,李畅编著.中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构建及风险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9.
7.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能源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0.
8. 刘佩成.国际油价暴涨的原因、走势及战略对策.当代石油石化,2004,(11).
9. 周默,殷建平.国际油价涨跌波及数十个产业部门.中国石油和化工,2007,(23).
10. 陈久霖.中国需要建立完善石油金融体系.中国企业家,2010,(13).
11. 马卫锋等.构建石油金融体系: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资源科学,2005,(6).
1

2. 张宇燕,李增刚著.国际经济政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

13. 宁宇新,李静.能源金融在石油行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会计之友,2011,(3).
1

4. 张宏民.石油市场与石油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78-179.

1

5. 张茉楠.构建新型能源金融体系的“战略图谱”.发展研究,2009,(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能源安全与中美关系的博弈均衡”(项目号:09CGJ005)阶段性成果。项目主持人:赵庆寺。
作者简介:赵庆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理论部副教授,博士。
收稿日期:201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