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发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87 浏览:11600
论文导读:
摘 要:本文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发生思维能力进行论述,旨在为小学数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
1002-7661(2013)21-271-01
笔者认为,作为一项逻辑思维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是加强“双基”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数学能力,数学素质,加强双基教学必须强调三个要求:一是掌握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理解基本知识的系统性,熟悉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二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各种变形,明了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的相互联系;三是认识基础的实际应用,特别是用于学科的各种变化形式,掌握基本技能,只有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数学发散思维才能充分展开。所以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中,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点做好教学引导:

一、运用学生求异特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善于求异,即往往要彰显出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与众不同,这虽然不是什么好的习惯,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就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比如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让他们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问题的思考、认知,进而提升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药善于引导,在某个例题有了一定的解法之后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引导学生对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重新整理,再发现其他的解题方法。比如我们常见的“鸡兔同笼”的问题:笼子里的鸡和兔共有13个头和44只脚,问笼中有兔子和鸡各有多少只?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我们知道,共有13个头说明鸡兔共有13只,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解决。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这样看:若把鸡都当作兔子,则只数不变,脚会多出(4×13-44)只;而每只鸡多算了(4-2)只脚,所以实际鸡的只数为:(4×13-44)÷(4-2)=4(只);而兔的只数为:13-4=9(只)。在学生给出了解法之后笔者就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呢?于是就有学生说出了另外的解题思路:本题中也可以把兔子看作鸡计算,则脚会少(44-2×13)只,而每只兔少(4-2)只脚。则兔数为:(44-2×13)÷(4-2)=9(只); 鸡数为:13-9=4(只)。这种解法也不错,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呢?于是就有学生想到了我们最近学习的方程式解题法,利用方程法进行解决,设鸡有X只,则兔有(13-X)只,根据题意可知:2X+4(13-X)=44。解得:X=4,即鸡有4只;兔有13-4=9(只)。这就是学生发散思维的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氛围,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进行变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生由于其跳跃思维以及整体思维能力欠缺,所以往往对于题目的整体性不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题目条件的逐步分析,从各个条件之间的变通入手进行问题的解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式,而是善于从条件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整理,从中找出各自之间的联系,进行题目的解决。比如王师傅要赶制一批零件,6天完成了总任务量的2/3,那么还需要多少天能够完成任务?低年级学生在初次接触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显得比较难办,因为想要得出工作时间,就需要工作总量以及工作效率,题目中没有明显的工作总量以及工作效率,那么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挖掘:6天完成了2/3,那么每天能够完成2/3÷6=1/9,所以在这里1/9就是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就是“单位1”,那么工作时间就是1÷1/9=9(天),已经做了6天,那么剩余3天就可以完成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整体的认知:6天完成了2/3,那么根据比例知识,剩余的1/3就需要3天来完成,这样的思考就使问题显得简单的多了。

三、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巩固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来进行一定的案例分析、“实战演练”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训练,提升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论文导读:
思维训练,巩固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我们可以采用“一题多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他不仅可以逐步发散学生思维,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类题的结构特征,概括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如:有一批零件,甲单独做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0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如果三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单独做呢?丙单独做呢?②甲、乙合作多少小时可以做完?乙、丙合作呢?③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要几小时做完?④甲、乙合做2小时,再由丙单独做8小时,能不能做完?⑤甲、乙、丙合做4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通过这种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和解法,还可以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另外还可以采用“一题多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7ctime.com
某专业户计划栽种果树1200棵,第一天栽了1/4,第二天栽了1/3……?学生经过认真读题、思考,就可以提出各种问题:①第一天栽了多少棵?②第二天栽了多少棵?③前两天一共栽了多少棵?④第一天比第二天少栽多少棵?或者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多少棵?⑤还剩多少棵没栽?⑥剩下的比已栽的少多少棵?或已栽的比剩下的多多少棵?学生为了构思出这些问题,思维自然要尽可能地往各方向扩展。
参考文献:
夏书文.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吉林教育.2008(13).
朱加元.重视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育艺术,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