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从生态翻译学看电影《金陵十三钗》片名翻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595 浏览:109007
论文导读:
[摘 要] 片名翻译是影片跨向国际化市场的关键一步。译者对影片片名进行翻译时,既要传达出影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又要适应原著、原片名和中英文所呈现的“世界”,经过对译名进行“选择”,从而达到“适应”目的语文化环境的目的。因此,生态翻译学对影片片名翻译具备较强的解释力。《金陵十三钗》的英译名成功地实现了“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是一个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金陵十三钗》;片名翻译
由张艺谋执导的战争题材电影《金陵十三钗》(以下简称《金》)改编自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剧本由严歌苓和电影《集结号》的编剧刘恒联手打造,前后筹备四年,制片人张伟平称预算达到了六亿元人民币,这也是迄今为止投资最多的一部。除了拥有荣膺第八十三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好莱坞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之外,影片还启用了十三位新人女演员。电影英文名最终定为The Flowers of War,之前曾有过The 13 Women of Nanjing和Nanjing Heroes等片名。
电影片名的翻译工作极具创造性和挑战性。佳译自然能使影片锦上添花,对推动中国影片迈向世界,促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以为《金》的英译名成功地实现了“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是一个源于:7彩论文网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

一、 生态翻译学简介

21世纪初,胡庚申教授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视作“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同时把翻译的“语境”扩展到“翻译生态环境”;翻译过程被描述为由译者主导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对于译者来说,既要适应又要选择;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译者不仅要适应生态环境,而且要以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转换。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适应。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选择的法则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①。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关注翻译过程中各种元素关联的重要性,各种知识交集的多样性,以及多元向度思维的整体性。
本文拟将“翻译适应选择论”和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与电影片名的翻译相结合并作些探讨,既有助于从新的视角审视当前电影片名的翻译,又可以为今后的影视片名翻译提供参考。

二、《金》片名的翻译生态环境

根据胡庚申教授的解读,翻译的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②”。严歌苓的原作品讲述1937年的南京,一个教堂里几个神职人员、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十三个逃避战火的秦淮河风尘女子以及六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伤兵,他们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这十三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为保护他人,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改编后的同名电影不仅受到了海内外大量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热评,而且成为当年最受瞩目的电影之一,靠的不仅仅是完全国际化的演职人员班底和导演张艺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该电影视角独特,以十三个金陵女子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关于人道主义的深刻主题,并向全世界弘扬中国人在二战中英勇反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电影可谓兼具文化载体和商品的双重“身份”,优秀的片名自然是电影最出色的广告。

三、片名的“三维”适应性转换

胡庚申指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就是侧重“三维”间的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关注文化信息的传达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一)译者对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③。在了解了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之后,译者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源语和译语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在此之前,译者还应该注意到英文片名的语言特点。不难发现,与中国电影片名相比较,英文片名略显晦涩,观众并不能很直接、迅速、有效地从英文标题联想到影片的内容。例如,包含数字的美国电影片名Oceans Twelve(中国内地译作《十二罗汉》),倘若直译为“海洋的十二”,那么热衷于罪案、惊险的观众则可能会错过这部电影。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黄飞鸿》系列电影的英文片名之所以定为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中文可直译为“中国曾经的故事”),是因为考虑到部分西方观众并不了解源语中的人名,难以在语言文字层面上达到对接,故而选择转换从抽象的时间概念方面进行翻译。
《金》片名中“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为:“本义为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形似叉,用金、玉、铜等制作。可借指‘妇女’”④。《金》片的英译名曾用过较直观的The 13 Women of Nanjing(中文直译为“南京的十三个女人”),从语言形式上看虽是“金陵十三钗”的直译,但却顾及“写实”丢掉“美感”,很难达到传播关于救赎的电影主题,观众也自然很难从片名中得到电影基本要传达的信息。至于Nanjing Heroes(中文直译为“南京英雄”),不仅由于影片的主人公设定的是女性,而且即便将“Heroes”换成“Heroines”,从字面上也很难传递出十三个逃避战火的秦淮河风尘女子舍生取义的精髓,明显失去“关联”性。相比而言,The Flowers of War(中文直译为“战争之花”)选词优美,营造出了战争电影的悲凉的意境和气氛,实为上乘之作。

(二)译者对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⑤。由于源语和译语隶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由于缺乏对文化因素的敏感度而导致的误译比比论文导读:是南京的古时用的别称,加之“钗”是古时妇女常用首饰,因此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电影,都旨在从文化层面上向读者和观众传达介绍旧时期(确切讲是二战时期)的南京和当时的中国女性。再看《金》的英文片名中的“flower”(中文直译为“花”)一词,它在西方文化中恰是女性和美丽的代表,与“钗”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英文名词性
皆是。例如,西方电影The Pumpkin Eater,有人直译为《吃南瓜的人》,当然不知所云。香港地区译作《太太的苦闷》就比较切题,这其实来源于一首英国民谣“Peter,Peter,pumpkin eater,had a wife and couldnt keep her.He put her in a pumpkin shell.And there he kept her very well”,中文可直译为“彼德,彼德,爱吃南瓜,有个媳妇却留不住她,把媳妇藏进南瓜壳里,在那儿他把她安全地留下”,意即描述一位养不起老婆的男人,且与电影情节内容相一致。再如讲述平凡人把金钱与爱情当作赌注的影片《运财童子》,英译名取作Beginner's Luck(中文直译为“新手的好运”),也是考虑到英汉民族对相关文化价值理解的不同,故而对片名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其反映出电影主题情节以便吸引西方观众。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当秉着公平的态度对待本国及外国的文化传统,同时考虑电影片名后隐藏的文化背景或文化内涵。《金》的中文片名中“金陵”是南京的古时用的别称,加之“钗”是古时妇女常用首饰,因此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电影,都旨在从文化层面上向读者和观众传达介绍旧时期(确切讲是二战时期)的南京和当时的中国女性。再看《金》的英文片名中的“flower”(中文直译为“花”)一词,它在西方文化中恰是女性和美丽的代表,与“钗”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英文名词性短语“The Flowers of War”在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层面上与中文片名“金陵十三钗”皆具相同高度,意即残酷战争背景下的救赎和不屈精神。

(三) 译者对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⑥。由于属于不同语系的中英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形式上作为语言间转换的翻译工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能达到信息间的交流,当信息内容和效果发生矛盾时,片名翻译应重效果而不重内容。例如,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的美国电影The English Patient,对欧美观众而言,保留小说原题明显极具吸引力。但中国观众对该小说知之甚少,那么直译为《英国病人》反而显得苍白无味。译者换以《别问我是谁》,则彰显出忧愁、浓厚的感情,同时又紧扣全片追寻英国病人身世的情节,实为成功范例。包含盗窃情节的港产影片《纵横四海》若直译为Overrunning the Four Seas,那么外国观众会不明就里,误以为该电影为旅游风光纪录片,而Once a Thief(中文可直译为“曾经的盗贼”)则更能引起西方观众的观看。
《金》的英文片名中,无论是The 13 Women of Nanjing,还是Nanjing Heroes,都无法给西方观众带来电影主题的铺垫,前者平淡无味,后者缺乏情感,略显刚硬。反观最终确定的英译名The Flowers of War不仅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转换已为交际维的转换作了铺陈,而且使外国观众透过片名了解到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的主题与内涵。那么显然,在句式及语言层面上的调整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交际功能。
四、结 语
在电影片名翻译生态环境中,译文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通过以上分析,《金》片的英译名满足了“三维”的选择转换,完整地体现了影片需要传达的蕴意,同时又不乏美感和艺术气息,是—个成功的片名翻译案例。笔者希望,更多的译者也能考虑到翻译的生态环境,做到“三维”的适度转换,从而使更多的国产影视作品带给世界观众美的享受,并在海外创造出更大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
注释:
①②③⑤⑥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30页。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Dictionary)(汉英双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言学与辞书部双语词典编辑室翻译编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157页。
[参考文献]
[1] 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8(01).
[2]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02).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Dictionary)(汉英双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言学与辞书部双语词典编辑室,翻译编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张余辉(1981— ),男,湖北襄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施万里(1982— ),女,江西信丰人,赣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
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