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汉学加拿大汉学:以古典到现当代与海外华人文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05 浏览:123858
论文导读:
摘要:从传教士汉学到专业汉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加拿大汉学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取材于文字资料和原始材料,梳理了古典、现当代和华人文学的汉学家在教学和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兼及他们的简历、行状和加拿大大学东亚系(或亚洲系)的一些情况。从太平洋到大西洋,本文先评介加西的学者,然后加东,再介绍二十一世纪前后登场的新汉学家,以及华人文学研究和跨国学者的合作。作为新兴国家,加拿大的汉学尚浅,然留下的和正在进行的研究,在世界汉学之林,应占一席之位。
关键词: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古典;现当代;华人文学;跨国合作
1006-0677(2013)3-0064-11
加拿大的汉学,可以说是由传教士奠基的。十九世纪末,加拿大教会派遣他们到中国传教,其中不少把自己的中国经历出版成书,例如古约翰(Jonathan Goforth, 1859-1936)的传教生活回忆,便成为加拿大人了解中国农村的一个窗口;接着,有个别传教士利用实地经验,探讨中国古代文明,例如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 1885-1957)对甲骨文的研究,成为汉学的重要著作。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汉学从传教士主导阶段进入专业汉学家阶段。1970年中加建交后,加拿大汉学家开始到中国大陆实地考察和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近年来,因为中国的迅速发展,了解中国已经不是“异国情调”,而是“需要”。汉学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获得提升。
如果以种族来分,加拿大的汉学家有非华裔和华裔两大类。前者一般是西方人士,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他们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大学东亚系、亚洲系或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他们来自西方文化传统,对于中国文化(文学)的研究有别于中国本土学者的解读角度和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他们的解说(有时不可避免是误读)往往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产生意想不到的联想和洞见。这是海外汉学之所以值得重视的关键所在。华裔汉学家,依照时序来自港台和中国大陆,他们接受西方的学术训练,受其氛围和价值观的熏陶,亦中亦西,在汉学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从1949年到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被铁幕封锁,在政治运动连绵不断的恶劣环境之下,学术受到极大的破坏,学者身心受到摧残。在中华文化受到如此浩劫的特殊历史时期,来自港台的华裔学者,幸而能在海外保持清醒和活力。在汉学发展史上,他们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角色。他们既是中华文化在西方的权威传播者、阐释者、秉持者,又是培养西方汉学家(华裔和非华裔)的导师。中国文学的精粹之所以能够在海外继续发扬,他们居功不少。例如美国夏志清(1921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古典小说研究,刘若愚(1926~1986)的比较诗学研究,均是汉学中的重要基石,诗词权威叶嘉莹(1924生)培养不少研究古典诗词的汉学人才。港台华裔教授在汉学界的贡献,值得大书特书。1979年中国大陆开放后,从封闭的环境出来的学者,开始接触西方的学术界。1990年代后期,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生在北美开始获得博士学位,个别在大学获得长期教职,成为新一代的华裔汉学家。他们的师承,直接或间接,乃是这些港台华裔汉学家。
直到1970年代末,北美汉学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几乎是古典文学的天下。一般的看法是,古典文学比现代文学优越,现代文学比当代文学优越。早期的西方汉学家,均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为职志。例如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倾力注释儒家典籍,为西方的中国经典研究,建立了严谨的文本细读和注释传统。这种研究方法,统领了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随着西方各种理论的流行,特别是语言学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的应用,汉学中的古典诗词研究,才从文本阐释的侧重转而到理论角度的思考。至于当代文学引起注意,是在八十年代初。当时中国文坛解冻,流放归来的作家重新执笔,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文学杂志和文学作品,吸引了个别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者。
本文的资料来自几个方面: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图书馆、网络、汉学家本人提供,以及笔者在加拿大求学和教学的亲身经历。本文的重点,是俯瞰这数十年来加拿大汉学家们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因为篇幅所限,本文将不作个论文导读:
别作品的详细探讨,提到汉学家全名时称谓也从简。华人最先到加拿大西部,然后才向东移。以下试从加西到加东,对从事中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作简括的描述。

一、加西的汉学家们

据不完全的统计,活跃在加西的汉学家有:

(一)古典诗词:叶嘉莹及其学生们——白润德、施吉瑞、陈山木、余绮华、梁丽芳

叶嘉莹无疑是海外中国学术精神的支柱,中国古典文学的权威解释者,她是海外华裔学者的代表人物,桃李满天下。叶嘉莹生于北京,1949年随夫婿到台湾,曾任教台湾大学。1967年她到哈佛大学作为访问学者,1969年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任教,直至1989年退休。叶嘉莹在1974年首次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中国大陆。1979年开始,以南开大学为基地,几乎每年到大陆很多大学讲授诗词。1990年初,她在南开大学成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她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退休之后,如候鸟般每年往返中加两地,夏天在温哥华时,她百忙中还讲授诗词。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化身。她解说诗词,灵活而视野开阔。她除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学养丰富之外,还善于应用西方的理论,来解说中国诗词,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7ctime.com
不单拨开了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些模糊不清以及困惑难解的学术问题,还扩大并现代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打通了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文论,连接了东西方诗学。她著作等身,在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都有著作出版。她的生平和论著,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专著有十多种。2010年夏天,她的研究领域又增添了一个。她对于汪精卫以及他的诗作的研究,成书在台湾出版。早在1970年代,她细读了浩然的《艳阳天》,可说是海外详细分析浩然作品的第一人。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成为加拿大源于: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镇,跟叶嘉莹有莫大的关系。她训练的研究生,基本上以古典文学为主,也有个别兼及现当代的。现简述如下:
白润德(Daniel Bryant, 1942生)是叶嘉莹的学生,美国人,因为不赞成越战,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亚洲系就读研究院。他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很有洞见。他出版的《李煜和冯延巳的词》,②以详细的注释和优美的文笔,翻译了这两位词人的主要作品。他的博士论文题为《盛唐诗人孟浩然:生平和文本历史的研究》(“High T’ang Poet Meng Haoran: Studies in Biography and Textual History”)(1977),资料详尽,是汉学中孟浩然研究的厚实之作。他的最新巨著是《伟大的再创造:何景明(1483~1521)及其世界》。③他1977年开始任职维多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ctoria),2008年退休。他的学术兴趣不限于古典诗词,他翻译了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长篇小说《隐形伴侣》(1996)④和礼平的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中“秋”的部分。⑤目前正在修订十五篇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
施吉瑞(Jerry Schmidt,1946生)来自美国,是叶嘉莹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带的第一个硕士和博士生,硕士论文是《韩愈及其古诗》(“Han Yu and His Kushi Poetry”)(1969),博士论文是《杨万里的诗》(“Poetry of Yang Wanli”)(1975),1976年成书出版。⑥他1978年受聘母校任教至今。1992年他出版《石湖:范成大(1126~1193)的诗》,⑦1994年出版《人境庐:黄遵宪(1848~1905)诗作之研究》,⑧2003年出版《随园:袁枚(1716~1799)的生平,文学评论与诗》。⑨目前,他正在研究吴伟业(1609~1672)和查慎行(1650~1727)的作品。施吉瑞是个勤奋的学者,个性论文导读:(TheCanadianTCSLAssociation)的发起人和现任会长;也是加拿大中文教学学报(TheCanadianTCSLJournal)的创设人和执行编辑。余绮华,香港大学毕业,叶嘉莹的学生。她的硕士论文是《欧阳修的词》(“TheLyricsofOuyangXiu”)(1979),博士论文是《李商隐诗的典故》(“LiShangyin:PoetryofAllusion”)(1990)。她曾担
随和而为学严谨,对于中国诗歌情有独钟,不断有著作面世,是加拿大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汉学家中,著作丰富的一个。
陈山木(Robert Chen, 1942生)来自台湾,东吴大学毕业,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硕士,论文题目为《中西循环神话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yclic Myths”)(1977),后出版成书。⑩他观察到西方一直存在循环神话作为潜审美模式,他从中国古神话析出循环神话,并由此说明循环神话也是中国思想和文学中存在的一种原型。
陈山木硕士毕业后回台湾工作,任台湾学者出版社《西方现代小说英文注释文库》总编辑,又从事电影制作和电视台编审和联播工作。八十年代他重回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修读博士学位,论文为《鲍照及其诗歌之研究》(“A Study of Bao Zhao and His Poetry”)(1989)。他在重构鲍照的生平过程中,梳理刘宋官职的名称和职位,并从中否定了千多年来以讹传讹的鲍照“人微言轻”的说法。他翻译了鲍照的全部诗作共132首。陈山木从1993年到2003年,担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语文部负责人,在他的有效管理之下,十年之间修读中文的学生从800多人增至3000多人,使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北美修读中文人数最多的大学。他曾经参与中加合作计划《当代中文》(2000~2003)和《新实用汉语课本》(2000~2005)加方审校与英文编译团队总召。2000年起,他多方参与以孔子学院作为中国的海外文教中心的建置计划,并接受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女士的邀请,参与修订和英译《孔子学院章程》、《孔子学院协议标准文本》和《孔子学院中方资金管理办法章程》,并负责《孔子学院大会特刊》的中英双语翻译。陈山木是加拿大中文教学学会(The Canadian TCSL Association)的发起人和现任会长;也是加拿大中文教学学报(The Canadian TCSL Journal)的创设人和执行编辑。
余绮华,香港大学毕业,叶嘉莹的学生。她的硕士论文是《欧阳修的词》(“The Lyrics of Ouyang Xiu”)(1979),博士论文是《李商隐诗的典故》(“Li Shangyin: Poetry of Allusion”)(1990)。她曾担任卑诗省西门菲沙大学助理教授,发表论文多篇,后因健康问题而提早退职。
梁丽芳是叶嘉莹教授的学生,硕士论文《柳永(985?-1053?)及其词之研究》(“Liu Yong and His Lyrics”)(1976),自译成中文,1985年由香港三联书局出版。她从用字到结构,分析柳词慢词的特点,并提出领字的功能,建立研究柳永的方法论框架。她于2001年参加在福建武夷山举行的第一届柳永词研究的国际研讨会,发表《柳永词的结尾》以深化柳永词的研究。(关于她的当代文学和华文文学研究,见下文)

(二)经典、文论、诗学:林理彰

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1942生)来自美国,是著名学者刘若愚的入室弟子,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士,华盛顿大学硕士,斯坦福大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是《王士祯(1634-1711):评论家与诗人》(“Wang Shizhen(1634-1711)as Critic and Poet”)(1971)。他是个有情趣的汉学家,不但学问好,而且还能烹饪中国菜。他是汉学界中较早利用电脑写作的汉学家。他于1980年出版《中国文学:西方语言资料》,1988年主编《刘若愚——语言,吊诡,诗学:一个中国视野》,1994年出版《易经:王弼注新译》,1999年出版《老子道德经:王弼注新译》。他发表论文七十多篇,都是厚实之作。正在进行中的研究有三项,包括一本关于黄遵宪的书稿,大理石画的翻译和注释研究,以及《庄子:郭象注新译》(Zhuangzi: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Daoist Classic as Interpreted by Guo Xiang)。他的论文《中国诗学中的才学倾向》翻译成中文,收入《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古典诗歌》。从上述的著作可见,林理彰教授的学术功底甚深。他不依靠流行的理论,他用的是实在功夫,解说深入浅出,清楚明白。他的翻译,并非一般的翻译,是毕生研论文导读:他还研究台湾本土文学,经常到台湾参加学术会议。曾任职于缅尼图巴大学的宋晓平,来自中国大陆,博士论文为《双重时间及其意义:1980年代中国小说的叙述分析》(“DoubleTemporalityanditsSignificance:aNarrativeAnalysisofChineseFictionintheNineteenEightie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s”)(199
究中国文化的结晶。 源于:论文范例www.7ctime.com
此外,卡加利大学的胡可丽(Claire Huot)是法裔,专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文化和电影。1994年出版了法语著作《小文化革命》,2000年出版《中国的新文化景观》。从2000年到2002年,她出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目前,她在卡加利大学文化传播系教授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课程。她在2007年出版了侦探小说《监狱七巧板》。并与该校英语系教授合作,探讨中国诗的翻译。
缅尼图巴大学的亚洲中心(Asian Studies Centre)设有中国文化和汉语课程。主持人是罗泰瑞(Terry Russell),他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是叶嘉莹的学生。他的博士学位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完成。他曾到北京和台湾留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他与叶先(音译,Shawn Xian Ye)翻译了中国当代作家张炜的小说《九月寓言》和《蘑菇七种》。除此之外,他还研究台湾本土文学,经常到台湾参加学术会议。
曾任职于缅尼图巴大学的宋晓平,来自中国大陆,博士论文为《双重时间及其意义:1980年代中国小说的叙述分析》(“Double Temporality and its Significance: a Nar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Fiction in the Nineteen Eightie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
s”)(1995)。她在该校当讲师,并主编电子版《世界文学的英译》(“World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出版了张炜的《黑鲨海》(“The Black Shark Sea”)(译者罗泰瑞)和桑恒昌的11首诗作(译者宜川)等。宋晓平已经转往美国任教。

(五)活跃塔内外的文化交流功臣:王健

王健(Jan Walls,1940生)是比较独特的汉学家。他原籍美国,普通话流利,善于唱快板。他在印第安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文学评论家柳无忌(柳亚子的儿子),博士论文是研究唐代的女诗人鱼玄机。他从1970年到1978年任教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1978年到1985年任教于维多利亚大学,任内创立太平洋和东方研究中心(Centre for Pacific and Oriental Studies),并当系主任。从1981年到1983年,他出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和科学事务第一秘书。1985年到1987年,出任新成立的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副主任,发展教育和文化事务计划。1987年9月,王健教授受聘西门菲沙大学,创立并主持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直至2006年退休。王健是翻译高手。他翻译不少古典诗和现代诗。他的夫人李盈也是翻译专家,曾主持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汉语课程。早年他俩合译了《西湖,民间故事集》和《中国古代神话》。2007年他与人合编论文集《东西方身份认同:全球化,本土化和混杂》,2009年,与李盈合著《应用中文:当代用法指南》,2010年,与王仁强合写《混乱中的艺术:中国文化大革命,1966~1976》的概论部分。

二、加东的汉学家:杜森、米列娜、

施文林、史清照、孙广仁、方秀洁
加东的汉学家,集中三所大学,一是多伦多大学,二是麦吉尔大学,三是蒙特利尔大学(法语)。多伦多大学无疑是加东汉学研究的重镇。早期有传教士汉学家怀履光(Bishop William White, 1873-1960)、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 1885-1957)和路易士·瓦安斯利(Lewis C. Walmsley, 1897-1968)打下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是集专业汉学家和传教士一论文导读:
身的杜森(W.A.C.H.Dobson, 1913-1982),是研究和翻译中国经典的专家。1969年受聘来自捷克研究晚清和现代小说的米列娜,与1973年受聘来自美国的施文林(Wayne Schlepp),还有来自美国研究民间曲艺的史清照(Kate Stevens),都是受过西方汉学训练的学者,可谓人才济济。多伦多大学东亚系的一个特点,是比较侧重中国古典文学和五四文学,当代文学研究发展比较滞后。
杜森(W.A.C.H. Dobson)于1952年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后来多伦多大学任教,1953年主持中国研究学院。在他的努力之下,扩张东亚图书馆,发展东亚研究,贡献很大。杜森教授在繁忙的行政之中,仍能著作不断。在他的推动之下,多伦多大学出版社成为加拿大较早出版中国研究著作的出版社。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他先后出版了《东方文明书籍选目》(1955)、《晚期古汉语:文法研究》(1959)、《早期古汉语:叙述文法》(1962)、《孟子新译并注释》(1963)、《晚期汉语:古汉语转变之研究》(1964)、《诗经的语言》(1968)和《中文虚词字典并序》(1974)。从中国语言的发展到经典的翻译和研究,他为汉学留下了可观的著作。他在1961年成为加拿大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Canada)会员。1973年,他获得加拿大理事会莫森奖(Canada Council’s Molson Prize),1975年获得加拿大最高荣誉勋章(Order of Canada)头衔,表扬他对加拿大的贡献。他于1979年退休,1982年去世。
原籍捷克的汉学家米列娜,研究范围从古代讲唱文学到现代文学,是研究晚清小说的权威学者。她1955年毕业于捷克查尔斯大学,主修汉学,硕士论文《郭沫若:1927年之前的生活和作品》(“Guo Moruo: His Life and Work Until 1927”)。她1958年至1959年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访问研究生,1964年获得捷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博士学位,论文为《诸宫调》(“Ballads of Chinese Storytellers”),指导老师是著名结构主义学者普实克(Jarosl Prek,1906~1980)。她对于晚清小说有深入研究,并且有独到的见解,她提出晚清小说已经具备现代性,影响了学界的现代文学起源观。 [3]米列娜1971年出版译作《刘志远诸宫调》,并主编了几本很有影响的著作:1980年主编的《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长篇小说》,是汉学界研究晚清小说的重要书籍。1988年出版的《中国文学指南:1900~1949》(第一卷),是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参考书。她1989年主编了1987年6月5~7日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的研讨会“东西方诗学”(“Poetics East and West”)(Toronto semiotic circle)的会议论文集。2010年,她与人合编《文化资本的挪用:中国的五四计划》。米列娜于1969年到多伦多大学任教,1996年退休后,回布拉格母校查尔斯大学当访问学者数年,也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她于2012年冬天逝世。
米列娜在多伦多大学二十多年,栽培不少新一代的非华裔和华裔汉学家,在九十年代获得大学教职的学生中,有上面加西汉学家部分介绍过的贝丽(Alison Bailey),现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还有任教于卡尔加利大学的黄恕宁。至于加东方面,有任教西安大略大学的吴华。论文导读:):FounderofaChineseTheoryofNovel”)(1993)。曾经发表关于金圣叹等古典小说的论文,最近,转向研究海外华人文学,是个严谨的学者。原籍美国的施文林(WayneSchlepp,1931生),二十世纪七十年始任教多伦多大学东亚系,专研古典诗和散曲。他生于南达可大州(SouthDakota),1954年大学毕业,主修数学和英国文学。1955年
吴华来自北京,她的博士论文为《金圣叹(1608~1661):一个中国小说理论的创造者》(“Jin Shengtan(1608~1661): Founder of a Chinese Theory of Novel”)(1993)。曾经发表关于金圣叹等古典小说的论文,最近,转向研究海外华人文学,是个严谨的学者。
原籍美国的施文林(Wayne Schlepp,1931生),二十世纪七十年始任教多伦多大学东亚系,专研古典诗和散曲。他生于南达可大州(South Dakota),1954年大学毕业,主修数学和英国文学。1955年在空军接受中文训练,1961年获得荣誉学士学位后,到英国伦敦大学深造,1964年获博士学位。他于1963年出版了《翻译中文:崔颢的诗》,翻译并详细分析了崔颢的《黄鹤楼》。1970年他出版了由博士论文修订的《散曲的技巧和意象》,文笔清晰,分析精密而准确,是一本研究散曲的优秀学术著作。他从1964年到1973年任职威斯康辛大学,并当了五年系主任。1973年,受聘到多伦多大学东亚系,直到1995年退休。目前居住在安大略省科博镇(Cobourg)。
施文林还会蒙文,1980年和1982年夏天,他到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实地考察蒙古语言,并出版了一本蒙古文文法册子。多伦多大学在1998年5月举行中亚和内蒙古研讨会,该会议的论文集《宗教,民间律例和游牧技术:中亚和亚洲内陆蒙研讨会》由他主编。施文林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收入北美大学常用的诗歌选本《葵花集》(Sunflower Splendid)中。他也是一位诗人,大学时期开始写诗,至今仍创作不断,2009年他出版了个人诗集《天空的幽暗角落》。史清照(Kate Stevens)任教多伦多大学多年。她原籍美国,曾获得物理学学士,原在长岛某实验室工作。因为她对于中国文字情有独钟,毅然放弃实验室工作,学习中文。她到台湾留学,开始接触说书。她于1966年受聘多伦多大学,把中国说书艺术带入课程之中。1973年,她首次踏足中国大陆。1980年初开始,多次到中国大陆听说书,并为优秀的说书表演艺术家进行录音。她醉心大鼓和说书,曾经跟随表演艺术家孙书筠学习京韵大鼓,并视之为她的第二生命。她是加拿大中国京韵大鼓的学术权威。史教授已经退休,居住在卑诗省首府维多利亚市。
施文林退休之后,接替他的位置的是孙广仁(Graham Sanders)。孙广仁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直接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叙事诗:孟■(841-886在世)与〈本事诗〉》(“Poetry in Narrative: Meng Qi(fl.841-886)and True Stories of Poems Pen-shi shi”)(1996)。2001年,他协助主编《文化资本的挪用:中国的五四计划》。他的研究兴趣集中于古典诗,2006年出版专著《绝妙好辞:中国传统中的诗才视野》,他以《左传》、《汉书》、《世说新语》和《源于:毕业生论文www.7ctime.com
本事诗》为例,旁征博引,阐明中国诗歌传统中诗的鉴赏准则,是加拿大中国古典文学的后起之秀。
任职于魁北克省麦吉尔大学东亚系,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方秀洁,是叶嘉莹教授的学生。她原籍广东开平,小时从故乡来到加拿大,蒙特利尔长大,七十年代参与中加学生交流计划,到中国吉林大学学中文。她的博士论文为《吴文英与南宋词的艺术》,后成书出版。方秀洁曾任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东亚系系主任。她发掘被隐蔽遗忘的女诗人,不遗余力。她曾经以民国女诗人吕碧城生平为题发表长文《重塑时空与主体:吕碧城的〈游庐琐记〉》和《另类现代性,或现代中国的古典女性:吕碧城的挑战生涯》,收入她与人合编的《传统和现代性之外:晚清时期的性别,文类与大都会主义》一书中。2005年,她主编麦吉尔大学与哈佛燕京图书馆合作出版的电子资料库,包括清代女作者的搜索资料。对中国古典女性文学的研究,有重要的贡献。她的最新著作是《她是作者:晚近中华帝国时期的性别,写作与》。
蒙特利尔大学的吕彤邻(Tonglin Lu),1978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1983年获蒙特利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200论文导读:获得梁实秋翻译奖的陶永强、学者王健和书法家谢炎合作,翻译叶嘉莹教授的古典诗作,由温哥华的中侨互助会出版社出版《独陪明月看荷花:叶嘉莹诗词选译》(2007),是一次极为完美的合作成果。结语加拿大的汉学,由二十世纪初传教士因缘际会,为后来的汉学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加拿大的汉学获得了稳定发
3年应聘回到蒙特利尔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中国文学。著有《玫瑰与莲花:中法关于情与欲的比较》,编有《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中的性别与性》和《厌恶妇女症、文化虚无主义以及对抗政治:中国当代试验小说》。

三、二十一世纪前后登场的新一代汉学家

二十一世纪前后,随着一些资深汉学家的隐退,一批新的汉学家进入职场。不说他们是年轻汉学家,是因为加拿大的研究院没有年龄限制,新不一定年轻。这些新人有华裔和非华裔,有本土培养的,也有外来(多数是美国和中国大陆)的。有一个现象跟以前不同的是,那些比较年轻的非华裔汉学家,因为能够进入中国大陆进修,汉语比老一辈的非华裔汉学家来得流利。从加西到加东,现介绍如下: [3][4]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加拿大是个多民族国家,是个以多元文化为国策的国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术中人,因缘际会,也有可能擦出靓丽的火花。约克大学的陈志让(Jerome Chen, 1919生),是历史学家。他曾经与原籍英国,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作系任教的诗人和翻译家布迈恪(Michael Bullock, 1919-2008)合作出版《寐寥集》,翻译了阮籍诗15首,鲍照诗2首,李白诗9首和李贺诗2首。
布迈恪是超现实主义的信徒,擅长超现实小说。他获得加拿大理事会(Canada Council)资助,由前香港学者周兆祥翻译其著作《鲜红的女人:布迈恪超现实小小说选》,由香港山边社出版(1984)。布迈恪的诗集《月与镜》(Moons and Mirrors),由加拿大籍的华人学者梁锡华,与来自香港的施淑仪译为中文,2005年在温哥华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出版。布迈恪很喜欢王维的诗,两人都是画家,对于自然有独特的感受。这本诗集,流露诗人奇异的超现实主义的东方想象。布迈恪的另一个权威翻译者是中文大学翻译系荣休教授金圣华。 金圣华曾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与布迈恪亦师亦友,她用优美的笔调,精准翻译了布迈恪的《石与影子》(Stone and Shadow),中英对照,1993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此外,她还用七言诗的形式,翻译了布迈恪的《彩梦世界》,20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香港诗人黄国彬八十年代移民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红楼梦〉的文学英译研究:特别侧重霍克思的英译》(“A Study of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Hong Lou Me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id Hawkes’English Version”)。他回流香港后,任职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时,与当时该校英文系系主任姜安道(Andrew Parkin)合作出版诗集《香港诗集》,中英对照,非常有特色。姜安道是英籍加拿大人,原任教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1991年到香港中文大学当系主任。任职期间,经常受邀到中国大陆朗诵诗作。在翻译加拿大华人作品方面,2008年,获得梁实秋翻译奖的陶永强、学者王健和书法家谢炎合作,翻译叶嘉莹教授的古典诗作,由温哥华的中侨互助会出版社出版《独陪明月看荷花:叶嘉莹诗词选译》(2007),是一次极为完美的合作成果。
结语
加拿大的汉学,由二十世纪初传教士因缘际会,为后来的汉学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加拿大的汉学获得了稳定发展,专业汉学家取代了传教士汉学家,以他们论文导读:ss,1996.⑤收入MichaelDukeed.,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AnAnthologyofPost-MaoFictionandPoetry.Armonk:M.E.Sharpe,1985,pp.59-79.⑥YangWan-li.Boston:G.K.Hall&Co.,1976.⑦StoneLake:thePoetryofFanChengda(1126-1193).Cambridg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
的正规学术训练和语言能力,成为传授中国文化的主力。老一辈的汉学家白首穷经,终身奉献给汉学,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栽培的汉学人才,在各大学担起文化交流和传承的事业。1970年后,中加交流日趋频密,经过了几代汉学家的努力,无论在古典、现当代和华人文学研究方面,都取得相当的成就。古典文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占了优势,到了八十年代初,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才开始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长足发展。
数十年来,加拿大的汉学虽然取得不少成就,但仍有改进的空间。首先,在本土汉学专业学生培养方面,无论从人数到质量,明显不足。以致要依靠外来的学者。至于大学经常出现的经费短缺,无疑严重妨碍了汉学的扩展。其次,在研究领域方面,尚待扩大。在实际学术交流方面,中加双方学者能够一起参与讨论议题的场合显然甚少,缺乏流动。以笔者经验观察,在中国大陆召开的现当代文学国际会议,极少出现加拿大同行西人汉学家的身影,反之亦然。中国学者对于海外汉学研究发生兴趣是近年的事情。双方碍于语言隔阂,需要加强翻译的投资和出版。翻译人才的培养,对于中加双方来说,都是急务。在学术上多了解对方的进度,互相激励,取长补短,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① 笔者感谢提供资料的各位汉学家。另外,本文为将出版的《中加文学交流史》中的汉学一章的部分内容,有所删节。
② Lyric Poets of the Southern T’ang: Feng Yen-ssu(903-960)and Li Yu(937-790).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82.
③ Great Recreation: Ho Ching-ming(1483-1521)and His World. Leiden, Boston: Brill, 2008.
④ Invisible Companion. Beijing: New World Press, 1996.
⑤ 收入Michael Duke e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Post-Mao Fiction and Poetry. Armonk: M.E. Sharpe, 1985, pp.59-79.
⑥ Yang Wan-li. Boston: G.K.Hall & Co., 1976.
⑦ Stone Lake: the Poetry of Fan Chengda(1126-1193).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⑧ Within the Human Realm: the Poetry of Huang Zunxian, 1848-1905. Cambridge(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⑨ Harmony Garden: the Life, Literary Critici and Poetry of Yuan Mei(1716-1799).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

3. [3][4][5][6论文导读:

]⑩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yclic Myth. New York, Paris, Berlin and Bern: Peter Lang Publishing, 1992.
Chinese Literature: A Draft Bibliography in Western European Languages.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80.
James Y.Liu, Language-parodox-poetics: A Chinese Perspectiv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The Classic of Chang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I-Ching as Interpreted by Wang B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The Classic of the Way and Virtu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Daodejing of Laozi as Interpreted by Wang B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莫砺锋编:《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古典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86-309页。
Peony Pilion Onstage: Four Centuries in the Career of a Chinese Drama. Ann Arbor: Center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7ctime.com
for Chinese Studies, 2002.
Lu You.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77.
Blooming and Contending: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Post-Mao Er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5.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Post-Mao Fiction and Poetry. Armonk: M.E. Sharpe, 1985.
Modern Chinese Women Writers: Critical Appraisals. Armonk: M.E,.Sharpe, 1985.
Worlds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Short Stories & Novella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Taiwan and Hong Kong. Armonk: M.E. Sharpe,1991.
Raise the Red Lantern: Three Novellas. New York: W. Morrow and Co, 1993.
Living with Their Past: Post-urban Youth Fiction by Zhang Kangka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nditions, 2003.
Snake’s Pillow and Other Stories: Tales from Jiangn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8.
Chaos and All That.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4.
Global Goes Local: Popular Culture in Asia. Va论文导读:anboandZhuYingtai.Singapore:FederalPublications,1991.GenesisofaRevolution:AnAnthologyofModernChineseShortFiction.Singapore:HeinemannEducationalBooks,1979.
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Art in Turmoil.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2010.
There and Back Again: the Chinese Urban Youth Generation. Renditions, Autumn 1998.
前卫出版社2002年版。
Magnolia: Stories of Taiwan Women by Tzeng Ching-wen. Santa Barba, California: Center for Taiw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Santa Barbara, 2005.
The Eternal Love: the Story of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Singapore: Federal Publications, 1991.
Genesis of a Revolution: A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Short Fiction. Singapore: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79. [3][4][5][6][7]Morning Sun: Interview with Chinese Writer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Armonk: M.E, Sharpe, 1994.
《从红卫兵到作家》,香港:田园书屋,台北:万象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版。
Early Spring in February: a Study Guide to the Film. Boston: Cheng & Tsui Co., 1998.
Dragonflies: Fiction by Chinese Wome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3.
La Petite revolution culturelle. Arles: Editions P. Picquier, 1994;China’s New Cultural Scene. Durham: uke University Press, 2000.
The Prison Tangram. Toronto: The Mercury Press, 2007.
September’s Fable: A Novel. Homa & Sekey Books, 2007;Seven Kinds of Mushrooms. Paramus,论文导读:ject.HarvardEastAsianMonographs,2010.TranslatingChinese,apoembyTs’uiHao.NorthHarrow:MiddlesexP.Ward,1964.San-ch’u,ItsTechniqueandImagery.Madis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70.Religion,CustomaryLawandNomadicTechnology:PapersPresentedattheCentralan
N.J: Homa & Sekey Books, 2010.
West Lake, A Collection of Folktales. Hong Kong: Joint Publishing Co.,1980;Classical Chinese Myth. Hong Kong: Joint Publishing Co.,1984.
East-West Identities: 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 and Hybridization. Leiden;Boston: Brill, 2007.
Using Chinese: A Guide to Contemporary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Selected List of Books on the Civilizations of the Ori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55.
以下著作依次均由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Late Archaic Chinese: a Grammatical Stud,. 1959;Early Archaic Chinese: A Descriptive Grammar, 1962;Mencius: a New Translation Arranged and Annotated for the General Reader, 1963;Late Han Chinese: a Study of the Archaic-Han Shift, 1964;Language of the Book of Songs, 1968;Dictionary of Chinese Particles, 1974.
Anna Liang U,“The Ever Beckoning Horizon: the East Asia Collec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 Peter X. Zhou ed., Collecting Asia: East Asian Libraries in North America, 1868-2008, pp.142-143.
Ballad of the Hidden Drag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The Chinese Novel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oronto, Buffalo: Universi源于:毕业生论文www.7ctime.com
ty of Toronto Press, 1980,中文译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A Selective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1900-1949. Vol.. Leiden: E.J. Brill, 1988.
The Appropri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China’s May Fourth Project.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2010.
Translating Chinese, a poem by Ts’ui Hao. North Harrow: Middlesex P. Ward, 1964.
San-ch’u, Its Technique and Imagery.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0.
Religion ,Customary Law and Nomadic Technology: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Central and Inner Asian Seminar. Toronto: Joint Center for Asian Pacific Studies, 2000.
Dark Edges of the Sky. Brighton, Ontario: Hidden Book Press, 2008.论文导读:源于:论文格式www.7ctime.com上一页456789101112
[3][4][5][6][7][8]源于:论文 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