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探析19世纪英国科学教育落后理由探析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03 浏览:10760
论文导读:所抛弃。这导致科学教育在英国的劳动阶层中无法顺利展开。在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的发明和有限的使用加剧了生存的竞争,工人变成了机器的简单附属品,受到厂主、监工的层层监管,厂主可以随心所欲地颁布工厂规则,巧立各种名目对工人罚款。以至于工人阶级对新机器的抵制和捣毁不时发生,例如1779年,兰开夏约500名织工率先起义,得
摘要: 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虽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获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相比于欧洲大陆国家,英国的科学教育却始终出于弱势地位。本文从传统手工业、济贫法、经验主义、人文主义等几个方面着手,旨在对造成这种局势的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 英国;科学教育;济贫法;古典主义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结束于19世纪50年代,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几乎垄断了全球工业以及贸易,被称为“世界工厂”。到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范围扩大到非洲、亚洲、大洋洲以及南北美洲,总面积超过英国本土100多倍,统治人口超过4亿,享有“日不落帝国”美誉。但是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未能引起同时期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方面的变革。追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传统手工业对科学教育的忽视

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全年有稳定可靠的降雨量,气候温和,水草茂密,很适合畜牧业经济,尤其是绵羊的放牧,其羊毛质量也是在欧洲市场遥遥领先的。自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公开支持圈地,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法律本身成为掠夺的工具,圈地运动规模扩大。这使得英国牧羊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羊毛的数量以及质量也大大提升。同时期英国政府颁布法令,严禁羊毛、等本国原料的出口,禁止粗纹布、呢绒织品以及亚麻布的进口。圈地运动让大量的农民失去自身的土地财产权,却未得到一个分钱的补偿,他们失去生活的保障,不得不沦为劳动市场上的无产者,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进行生存。劳动力的剩余以及羊毛的囤积为英国的毛纺织业创造了主观和客观的双重条件。16世纪至17世纪是英国的家庭工场制向集中工场制的过渡阶段,而工场手工业是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因而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当时对羊毛的加工,包括从购买羊毛原料到纺线、织布、染布、漂洗等。所有工序都在一家一户中被依次完成。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羊毛加工几乎遍布英国各地,随处都可以发现它的踪迹。而对理论和实践的知识传递也仅局限于采用现源于:论文集www.7ctime.com
场教学模式的学徒制。这种学徒制恰与落后的手工生产技术相适应的。徒弟通过契约在师傅家里边干活边学习手艺,并接受基本的读、写、算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为时2~7年的学习后,徒弟将会转为工匠,最终升为师傅。大面积的手工业劳动让大多数人根本无暇顾及除技术以外的其他教育,他们认为那些都是没有用的,只有不停地劳动才能使他们不会被社会所抛弃。这导致科学教育在英国的劳动阶层中无法顺利展开。
在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的发明和有限的使用加剧了生存的竞争,工人变成了机器的简单附属品,受到厂主、监工的层层监管,厂主可以随心所欲地颁布工厂规则,巧立各种名目对工人罚款。以至于工人阶级对新机器的抵制和捣毁不时发生,例如1779年,兰开夏约500名织工率先起义,得到煤矿工人的支持,集结八千多人,攻打纺织厂,捣毁机器,烧毁厂房。由此可见,他们宁愿停留在以前落后的手工劳作,过自给自足的生活,也不愿意接受高效率的新技术,从内心抵制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到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以自然力代力的工业革命。在此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机器生产技术取代了手工生产技术的主导地位,传统的学徒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迎合时代的要求,英国在此时出现了两类职业技术学校。一类是以培养技工和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矿山、铁路、航海学校等;一类是以培养和训练雇佣劳动力为目的的“作业学校”“星期日学校”。在当时看来,这些学校解决了平民子弟教育的问题,减少和预防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但是学校的只是对学生进行纯粹的技术教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学生学会了怎么做,并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学校的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据统计,从1770年到1840年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①

二、济贫法的恶性循环

英国的社会贫困问题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国家的社会福利也是主要针对对下层人民的救济。这样才能减缓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生活和生产,增强社会的安全。英国的济贫法可以追溯到都铎王论文导读:接地影响科学教育的推广与发展。源于:论文大纲www.7ctime.com上一页12
朝时代,其中主要有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的《济贫法》、1662年的《居住法》,1782年的《吉尔伯特法》、1795年的《斯皮纳姆兰制》以及1834年的《济贫法修正案》。1601年的《济贫法》和1662年的《居住法》主要是针对没有工作能力和劳动能力的人,比如孤儿、老人和残疾人等采取教区济贫,但是它们最大的弊端在于面对持续普遍的贫困危机,教区也会力不从心,所以他们会排斥外来者,特别是1662年的《居住法》,对异地贫困居民采取驱逐令,甚至对非贫困人口也会采取“预防性驱逐令”,最后导致剥夺了贫民的迁徙自由以及工作自由,而这样的现状与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显得格格不入,引发了1782年的《吉尔伯特法》,它提出:准许教区救济壮健的贫民而不强迫其进入济贫院,还要求救贫税管理人员为贫民在农场里找工作,如工资不够维生,就应该从济贫税里抽取补贴。1795年,另一项较《吉尔伯特法》更为激进、济贫更为宽松的《斯皮纳姆兰制》开始实施。它规定:要根据小麦的高低来估计生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收入,而且法律规定救济是与家庭收入与家庭人口相挂钩的,而非与劳动挂钩。相比较以前,这个时期出现了有工作能力的人口在救济人口的比例中大大增加的现象。一个家庭不再仅靠工资的单纯收入,而是工资和福利的双向收入。从当时的劳工自身来讲,他们觉得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得到较高的收入而跑到其它的地方工作,甚至有些劳工为了得到救济金,故意少干活,使自己的收入低于最低收入标准。政府的济贫,却鼓励了群众的懒惰。因为救济金是与人口相联系的,所以19世纪初英国人口有大幅度的提高,数据显示1801年英国人口为890万,1811年为1020万,到了1821年上升到1200万。对于多数家庭而言,虽然政府会发放补贴,但也只能维持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会间接地影响科学教育的推广与发展。 源于:论文大纲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