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英汉语篇中转喻思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14 浏览:14649
论文导读:、社会经验等进行推理与联想,提取头脑中有关人的概念范畴记忆中的一部分,然后将其与外界事物进行映射,从而对各类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得到了不同的反馈。可以说,转喻既有开放性,又有概念转借性、多维性、临时性、创造性,体现了转喻思维过程的高度凝练性与创造性(魏在江,2007:93)。转喻在词汇层面的语用功能体现了语言创新运用的
摘 要:本文从转喻的本质属性入手,基于转喻研究各阶段的认知理据,重点分析了转喻思维在语篇中存在的多种维度:指称转喻、谓词转喻等。从而说明转喻思维在语篇的解读中起着衔接和连贯的作用,是语篇理解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心理推理手段。
关键词:转喻思维语篇认知
近年来,转喻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转喻作为人类使用语言的一种智慧和手段,在语言的产生和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对转喻研究的认知理据和转喻在英汉两种语篇中的认知维度和作用机制做一梳理,以期对转喻研究的发展有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同时也希望对英汉语篇分析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一、转喻思维的本质属性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中大量的转喻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思维模式。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思考和行动的方式。Lakoff & Johnson(1980:37)认为转喻思维是人脑与客观世界在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而来的认知能力。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所涉及的是“邻近”和“突显”的关系。转喻思维是事物突显的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型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人类之所以具有以此代彼的思维能力,是因为感知心理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语言之所以能够发挥以此代彼的转喻功能,是源于认知者由此代彼的转喻思维能力。在转喻中,转体充当参照点并能激活或提供了解转喻目标的心理通道。即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这样认为:转喻打通了由源域到目标域的心理通道,使源域和目标域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主体,源域表达式以一己之力激活了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结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喻是语言表达不可或缺的基本属性,语言的本质是转喻的。不仅语言形式与形式之间存在转喻(如:SARS与Severe Acute Respirator Syndrome),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物,以及所指概念与所指物之间也存在转喻关系。所以,在语言的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上都存在着大量的转喻。

二、转喻思维的认知理据

Lakoff & Johnson(1987)最早将转喻置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他们认为,转喻是在一个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中对某一事物的概念映现,体现了临近性。即:接近性原则,而它却恰恰体现了转喻认知过程中的可替换性,在此系统中可典型性地表现在多义词现象中。例如:植物代其果实;动物代其毛皮等。
Langacker最早认为,语言交际受相互竞争的信息最大化和经济最大化原则的支配。信息最大化要求说话人尽最大可能准确传递最多的信息,而经济最大化要求说话人尽最大可能简捷地传递信息。在语言意义产生和理解过程中,编码就成了交际的瓶颈,而克服这一瓶颈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转喻思维。Langacker(1999)发展其观点之后认为,转喻表现的是某一事物概念中最突出、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特性,是一种认知参照现象,体现了突显性。即:突显原则,它体现了转喻认知过程中的认同性,在某种程度上,它以接近原则为基础。而人类对事物相对突显性的选择表现为以下规律:人类>非人类;整体>非整体;具体>抽象;视觉>非视觉。不过,这种选择还会受到人类经验、感知及文化偏好的影响和制约。(Langaker,1993)
Al-Sharafi(2004)构建了一个语篇转喻模型,并将其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涉及五种转喻关系的形式表意层(即语篇衔接层:概念代形式;形式代形式;形式代概念;形式代事物;事物代形式),另一个是涉及四种转喻关系的语篇连贯层(即认知层:概念代概念;概念代事物;事物代概念;事物代事物)。每个层面都有不同的转喻关系。总体而言,此语篇转喻模型是关于语言与认知之间的替代关系的理论体系。这种关系发生在符号、概念与事物三者之间。
转喻的运用,是抽象概念具体化的结果,它既是人的经验结构与语言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又是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共同发展的结果。人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理解和阐释时,总是依据自己的以往知识、社会经验等进行推理与联想,提取头脑中有关人的概念范畴记忆中的一部分,然后将其与外界事物进行映射,从而对各类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得到了不同的反馈。可以说,转喻既有开放性,又有概念转借性、多维性、临时性、创造性,体现了转喻思维过程的高度凝练性与创造性(魏在江,2007:93)。转喻在词汇层面的语用功能体现了语言创新运用的重要方式,也极大地提高了现有词汇的使用效率,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增加了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使语言具有趣味性、审美性、形象性、简洁性和经济性。

三、转喻思维在英汉语篇中的作用机制

(一)指称转喻与英汉语篇的连贯

本文论述的指称转喻包含两个方面:代词回指和名词回指。回指(anaphora)是指一种语言现象,即一个(往往是简略的)语言表达式用来指代同一篇章中(通常是上文已经出现过的,但也论文导读:
不排除是下文中的)另一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意义或事物(许余龙,2004)。回指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语言中都有特定的语言手段,可以用来指代或替代语境中出现的某个成分。回指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是语篇衔接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
(1)The man with the cigar is parked out back and he might be an hour.
这个句子中表现了转喻表达与回指代词的关系。 Nunberg(1995)区分了述谓转移(predict traner),他认为,当谓词被转移时,回指的先行语应当是外在成分。即:回指语“he”所指的是外在名词性短语“the man with the cigar”,而实际上,从转喻意义上讲,是象征了“the car that belongs to the man with the cigar”。
语篇解读者在处理语篇的名词回指时,突显原则(即一个成分可以突显出来指代整个模式或模式中的其他成分)可以有助于重构语篇的连贯性。同时,名词回指中的回指语与其先行语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如:(2)It is only because of this that the starved countries of Asia and Africa are accepted as tourist resorts.No one would think of running cheap trips to the Distressed Areas.
例(2)中,回指语“the Distressed Areas”与其先行语“the starved countries of Asia and Africa”之间不仅是种上/下义关系,也是共指关系,更是一种替代关系,读者若识解了这层转喻形式,自然也就实现了语篇的连贯意义。又如:
(3)在一所美术学院,三十多年前有两位教作品欣赏课的中年教师。一位教西洋画欣赏课,姓吕,本人修饰得也很有“西方风度”,整日里西装笔挺,皮鞋锃亮,头发也总是油光闪闪。另一位是教国画欣赏课的,姓唐,本人的风度也颇国粹,穿的是长衫,布鞋,头发不多而胡子颇长。学生背后戏称两个人为“西洋吕”“国粹唐”。(毛志成《用一生注解友谊》)。
例(3)中的“西洋吕”“国粹唐”是名词回指前文的描述,非常形象和凝练,但若没有前文的铺垫,这两个转喻的用法却难以理解。
语篇中的转喻功能除了名代词在语境中的相互指示,回应之外,转喻的指示功能还表现在源域和靶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上,它们之间的纽带应该是一种直示现象,但这种关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或是理性的必然,而应是灵活的或是依赖于所存在的语境的。

(二)谓词转喻与英汉语篇的连贯

谓词转喻是由转喻机制的作用而引起的词的意义、种类的变化。而名转动正是体现了人类基本的转喻认知思维特征。旧词新用、一词多义、多用或同音异形词都使语言充满了活力,也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一定的结构原则。而转喻的使用也自然成为了语言创新的手段,丰富了语言,使其生动而有趣。
(4)City people always appear to be hurrying to get where they are going,restlessly seeking attention in a store,or elbowing others as they try to complete their shopping.
这个语篇中“elbow”,名词动用,具有生动的语言表现力。又如:
(5)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例(5)中的“湿”与“寒”都是形容词,本义为“潮湿”与“寒冷”,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转喻的用法,分别为“沾湿”和“受寒”的意思。这两个形容词恰恰赋予此诗的意境以一种动感。即诗意为:即使云鬓被夜雾沾湿,倚栏的玉臂受寒,思妇依然在楼头伫望,使人感到其对远游诗人的深切思念,形象之极。
在名词或形容词转动词的语言形式中,名词和形容词的内涵传给了由转类所形成的动词,为这个转类而形成的动源于:7彩论文网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7ctime.com
词所继承,这就是转喻思维过程。

(三)语篇衔接手段的转喻认知

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非结构衔接包括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替代,是指用一个成分代替另一个成分,是“形式代形式”或“形式代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转喻本身就是替代的过程,所以,替代从本质上讲是转喻的思维过程和实现手段。如:
(6)This kind of thing makes one’s blood boil,whereas—on the whole—the p论文导读:盖、替代了曲中一系列的内容:望雁、望山、望柳、望花、望云、望月,而最终是为了烘托“望长安”。从而使秋望的题旨被有力而鲜明地凸显出来。省略,往往被认为是零替代关系,这一结构空位需由读者自身的解读方式来填补。运用转喻的认知理据可以重现语篇中省略部分的完整形式,建立合理的认知语境,从而弥补语义缺失,形成语篇的
light of the human beings does not.
例(6)中的“does”,属于动词性替代,回指前面的“makes one’s blood boil”。具有回指性质的替代通过指代前文已提及的内容这一模式实现了语篇的前后照应。转喻思维在这里不仅可以提供语篇中的形式连接,还能有效地帮助读者建立认知构建,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意义。又如:
(7)一两字天边白雁,百千重楼外青山。
别君容易寄书难。柳依依花可可,云淡淡月弯弯,长安迷望眼。(元·张可久《秋望》)
这是一支深闺女子的相思曲。女子的失望与忧伤透过“望”这个动作,充分被揭示出来了。所以此曲写闺怨相思便突出在一个“望”字。而此字涵盖、替代了曲中一系列的内容:望雁、望山、望柳、望花、望云、望月,而最终是为了烘托“望长安”。从而使秋望的题旨被有力而鲜明地凸显出来。
省略,往往被认为是零替代关系,这一结构空位需由读者自身的解读方式来填补。运用转喻的认知理据可以重现语篇中省略部分的完整形式,建立合理的认知语境,从而弥补语义缺失,形成语篇的连贯意义。如:
(8)He became one of the prominent men of the House spoke clearly,sensibly,and modestly,and was too long.
例(8)中省略了关系代词“Who”和“his speech”,“…who spoke clearly…,and his speech was…”原句使用了简明的动词结构来突显人物的活动内容和当时所处的认知语境。这种概念代形式的表现模式能够激活基于经验的相关知识,使语言具有了转喻性和篇章性。
(9)仿佛是热天,河中的荷叶密密地将水面盖了起来,好像一面翠色的毯子。红的花儿红得像我的双唇,白得更是清妍。(冯沅君 《隔绝》)
例(9)若在“白得”后面添上“花儿”两字,整个句子反而显得不够紧凑、简洁。读者通过认知语境自然感受到的意境,恰好弥补了这里的语义不完整,凸显了主题。
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同义、上下义等。也是借助认知思维,建立转喻体和目标体,而两者在同一语境下互相映射,形成重复、词义相近替代及概念范畴的相互隶属关系,形成了语篇的衔接性作用。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的格式要求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