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学理论浅谈钟惺文学论述中“深厚”之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60 浏览:17025
论文导读:情感方面,要把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7ctime.com深厚的感情孕育其中,不能就事论事,要达到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热情,做到以情感人。把内容与情感完美结合进行创作,这种要求的确很高,但是钟惺认为有人能够做到,杜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唐诗归》的盛唐部分,杜甫一人占了六卷,他的诗歌以316首高居第一位,而初唐五卷所有诗人
晚明时期,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各种思想及思潮涌动,许多流派蜂拥而起,最终竟陵派取代派执掌文坛,风靡三十余年。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是钟惺、谭元春出色的文学创作,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系统的文学理论,这是一个成熟文学团体所必须的。竟陵派是明朝最后一个声势浩大的诗歌流派,在它之前也有诸如前后七子、派这样影响深远的诗人群体指引文坛的发展,他们或提倡拟古,或推崇性灵,钟惺清楚的看到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认识到其中的优点与缺点。之前末流因为过度强调不拘格套,出现了俚易、纤陋的弊病,导致文学发展停滞不前。所以钟惺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在保持“灵”的同时,避免这种情况。终于他提出了“以厚济灵”的理论。钟惺特别强调“厚”对于文学的重要作用,认为“灵”与“厚”是同样重要的。在《与高孩之观察》中:“诗至于厚而无馀事矣。然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厚出于灵,而灵者不即能厚。”表明“厚”的重要程度,钟惺认为“灵”与“厚”应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钱钟书先生就认为钟惺的诗论是以“厚”为诗学,以“灵”为诗心。吴调公先生也认为“竟陵主要旨趣之

一、是极力主张‘灵’与‘厚’相结合。”

一、深厚的文学底蕴

钟惺对于派的纠正仅仅是“厚”的一部分含义,“厚”的内容其实非常丰富,首先从创作主体上说,“厚”要求作家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即博览群书,博古通今,这是能做出“厚”作品的基本条件。钟惺在这里其实要求多读书,还要在读书的时候揣摩古人的思想,分析创作的特点,这样才会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才能做出有深度的作品。否则,只要求表现生活,只写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深入到精髓部分,一定会流于“肤浅”,经不起推敲,无法成为好作品。钟惺提出了这个理论,同时也身体力行在这样做,《诗归》就是其博览群书最好的证明。如果没有通读古今,怎能选出好诗作;如果不是认真思索,又怎能评点的深入骨髓;如果不是《诗归》确实是一本好书,世人又怎会“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后世一些人污蔑钟、谭学识浅劣,尤其是钱谦益的攻击言语极为恶劣:“寡陋无稽,错谬叠出,稍知古学者咸能筴以攻其短。”但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他说钟惺学识浅薄确实存在自己的偏见,不符实际。钟惺的学者特色使其诗歌内涵丰富、艺术高雅毋庸置疑。

二、内容与情感的统一

其次,从创作过程来看,“厚”要求达到内容丰富与情感深厚的统一,诗文的内容要求充实、深刻,不能流于表面与肤浅,要透过事实抓住本质。在情感方面,要把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深厚的感情孕育其中,不能就事论事,要达到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热情,做到以情感人。把内容与情感完美结合进行创作,这种要求的确很高,但是钟惺认为有人能够做到,杜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唐诗归》的盛唐部分,杜甫一人占了六卷,他的诗歌以316首高居第一位,而初唐五卷所有诗人的总和也就是337首,可见钟惺对杜甫的重视程度。钟惺认为杜甫的诗歌就完全达到了这一点,即选择了有意义、有深度的主题,并且还能用深厚、丰富的感情把诗作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理的统一,可以称得上“厚”。钟惺说杜甫的诗:“读老杜诗,有进去不得时,有出去不得时。诸体有之,一篇有之,一句有之。读初唐无言古,须办全付精神而诸体分应之。读老杜诗,须办全付精神而诸家分应之。观我所用精神之多少、分合,便可定古人厚薄、偏全。”从这段话可以知道,钟惺认为杜甫诗歌极为“厚”、“全”,他评杜甫的《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只觉其真,不觉其俚且碎,由其笔老气厚故也。”[3]评价《桃竹杖引赠章留后》:“调奇,法奇,语奇。而无泼撒之病,由其气奥故也。”[4]评价《前出塞》:“真志,真勇!亦复厚。”[5]

三、借鉴儒家传统思想

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钟惺倡导诗作在表达方法上也应该借鉴儒家“温柔敦厚”的思想,具体来说就是在文学中采用婉约的手法来表现观点,避免使用特别激烈的笔调。在《陪郎草序》中钟惺表示:“夫诗,以静好柔厚为教者也。”[6]指的就是用委婉含蓄的创作方法,其实这在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人们所熟知的婉约一派如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人都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功力。钟惺强调“厚”的这一特点,其实也是他学者特色的一个表现,只有熟读古书、精研其中的人才能明白儒家思想对于文学的深度渗透,也才知论文导读:页。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7页。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0页。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0页。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第一

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道他要求达到“厚”所必须具备的深厚底蕴。所以“厚”的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比不“厚”的作品委婉含蓄,但是在感情上却更加强烈。比如曹植的名篇《赠白马王彪》与《圣皇篇》,两篇都是在写曹植受到迫害之后的忧虑,前者的抒发较为直接,而后者较为含蓄,所以钟惺认为《圣皇篇》更胜一筹:“此与《赠白马王彪》同一音旨,而深婉柔厚过之。”[7]又如钟惺评价刘长卿的《酬屈突陕》:“调悲而气不露,所以可贵。”[8]指他作文注重委婉含蓄,虽然并没有点透气氛,但是全诗的基调已经表明了一切,因此十分可贵。
钟惺提出并重视“厚”与其重视个人情感是相辅相成的,他担心人们会过度关注性灵而忽视文学应有的深厚底蕴,所以要求两者并重,其实就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对于这两者任何一方的偏废都会对文学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钟惺同时关注这两个方面,不偏不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优秀的文学作品。
注释:
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第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74页。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70页。
[3]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7页。
[4]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0页。
[5]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0页。
[6]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第一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76页。 [7]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页。
[8]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8页。
参考文献:
钟惺、谭元春:诗归「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钟惺:隐秀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陈广弘:竟陵派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邬国平: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
[5]陈广弘:钟惺年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梁琨(1983-),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注释:
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第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74页。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70页。
[3]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7页。
[4]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0页。
[5]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0页。
[6]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第一

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76页。

[7]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页。
[8]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8页。
参考文献:
钟惺、谭元春:诗归「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钟惺:隐秀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陈广弘:竟陵派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邬国平: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
[5]陈广弘:钟惺年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7ctime.com
简介:梁琨(1983-),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论文导读: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