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学语言浅谈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经典文学语言引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24 浏览:20874
论文导读: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引入我国经典文学,可使得教学内容活泼,拉近生物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产生联想,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2.渗透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生物教学中对古诗词的灵活运用,信手拈来的随意,
摘要: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引入我国经典文学语言(如有关的诗词、成语、名段、名句和谚语等),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渗透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也赋予学生生物学眼光,展现生物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和态度。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材中渗透经典文学语言;在教学中穿插经典文学语言;在生活中收集经典文学语言。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文学的意境带入神秘的生物学世界,把文学知识的传播寓于科学知识的教育之中。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经典文学语言 引用 方法 途径
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是中国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引入我国经典文学语言(如有关的诗词、成语、名段、名句和谚语等),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渗透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也赋予学生生物学眼光,展现生物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和态度。同时也使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余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中渗透经典文学语言,在教学中穿插经典文学语言,在生活中收集经典文学语言,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一、经典文学语言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1.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引入我国经典文学,可使得教学内容活泼,拉近生物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产生联想,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

2.渗透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生物教学中对古诗词的灵活运用,信手拈来的随意,能让学生体会,古人所见所闻,在现代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诗词的记诵并不是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应当学会将所学文学知识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个人魅力,同时也能提升人文素养。

3.展现生物之美,有利于缔造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在生物学教学中引入经典文学语言,在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 生命之美,并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例如,辛弃疾的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3]词人把“人-鸟-蝉-稻花-蛙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淡淡几笔把乡村夜晚的宁静和谐勾勒出来,体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形成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之美;骆宾王的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诗人简洁明快的描绘,给学生带来生动形象的生物形态美;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对野草的生命力赞美[4],使学生感受到小草生命的强盛,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压迫,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顽强生命力的敬意,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4.探询生物奥秘,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品质和态度

由于诗人受当时的科学水平限制,对一些事实的解释或对一些生命现象的认识不够准确,例如,《诗经(小雅)》中的“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事实上反映的是一种小青虫被细腰蜂抓来作为幼虫的食物,然而,当时的人们却以为是蜾蠃养螟蛉作为义子。还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4]。这些诗词尽管并不完全符合科学事实,但却能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现象的关注和探讨并试图进行解释,这和科学研究时根据一些事实提出假设进行解释有相似之处。此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分析,这句诗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从科学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对前人的知识必须是有选择地吸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的品质和态度。

5.赋予生物学眼光,有利于提高文学创作的科学性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引入经典文学语言,赋予学生生物学的眼光,从而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文学视野,并认识到扎实的生物学知识对文学创作也非常有益处,引起了学生对生物学与文学交叉的关注,为以后从事科学的文学创作打好基础。比如初中教材中“课外阅读栏目”的设置,主要目的在于拓展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渗透人文精神。其中两篇还特别提到生物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一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课外读“生物与文学”――《寄予植物的情怀》,另一处是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三章课外读“生物学与文学”《借动物以言志》[5],使学生体会到形形色色的生物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二、在生物学教论文导读:

学中渗透经典文学语言的方法和途径

1.在教材中渗透经典文学语言

在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中就随处可见编者对于中国经典文学的推崇,从对诗句的引用频度上可见一斑。如讲到被子植物的一生,开篇就引用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使植物生命周期变得生动可感;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卷首语讲到生物的生殖与发育,“梁上有双燕,翩翩雌与雄。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唐·白居易)。使学生既体会到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也认识生物繁衍后代的本能;还有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引宋朝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引出生物学问题;甚至课后题也能用诗句作文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唐·白居易这句诗描写了鸟的哪些繁殖行为?(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鸟的生殖与发育课后练习)[5]。
高中生物课改也秉承这一思路。有几章开篇的卷首语都是写得诗意盎然和充满人性:“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蚱蜢觊觎绿叶的芬芳。它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能量在细胞里流转激荡!”――《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6]。“鲜花吐蕊,绿叶葱茏,抑或花瓣凋落,枯叶飘零,展示着个体的生命现象,折射除细胞的生命历程”――《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6]。可见文字的魅力。

2.在教学中穿插经典文学语言

(1)诗词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唐诗宋词是古代文学艺术的瑰丽宝库,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千古传唱,至今仍然使人们从中得到无穷尽的艺术享受。在生物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诗词进行教学,无疑为教材增色不少,课例鲜活而富有内涵,不仅使知识生动可感,也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来理性甚至枯燥的东西,读来字字珠玑,赏心悦目,洋溢着生命的灵性。譬如,在讲述生物的应激性时,可以引用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加以形象的说明;在讲述温度对生物的生理活动影响时,可以引用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的两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加以讲述[4];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引用诗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与被污染的自然环境相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用白居易《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解释根能进行营养生殖,并能保持亲本性状……确实能使学习知识变成一种享受。
(2)成语及其典故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不少成语中蕴藏了丰富的物学知识,准确地把握这些成语的本意或深刻领会内涵,挖掘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将其应用于生物学教学,或作导言、或作实例,有助于我们掌握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奇特的生命现象。如讲到环境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可用上“南橘北枳”的典故,讲到条件反射时可用上“望梅止渴”、“鹦鹉学舌”、“谈虎色变”等成语,讲到立毛肌收缩时可用上“怒发冲冠”、“毛骨悚然”等成语,会使课堂生色不少。
(3)谚语及其它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语言,赞美和描述自然界的生物。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就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有利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7]。例如,在讲述食物链与食物网时,引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谚语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在讲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时,引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巴”来帮助学生理解。再如,同化作用概念的教学,为了使学生理解其实质,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牛吃进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来讲解,并附图解为:草的蛋白质→草论文导读:
的氨基酸→牛的氨基酸→牛的蛋白质(如牛奶),学生会一目了然地掌握同化作用的实质,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3.在生活中收集经典文学语言

这些经典文学知识的运用、人文精神的渗透,必然也对教师提出要求,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或不重视其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发挥的作用,就无法善用这些教学资源,教学也大打折扣。因此,教师需在平时要注意收集、学习文学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文学的意境带入神秘的生物学世界,把文学知识的传播寓于科学知识的教育之中。
生物学教学中经典文学语言的引用,是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也是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对生物学教师的要求。生物学本身的特点,需要教师准确使用生物学语言表达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解释复杂抽象的生理过程以及相关的原理和定律。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科学、严谨,更要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并且富有逻辑性。经典文学语言的引用,不仅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大自然,关注周围的一切生物,同时也促进了生物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吴爱珍.把诗词引入生物课堂[J].师道.2005年第2期,25-26.
.丁稳双.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J].生物学教学.2005年(第30卷)第3期.66-67.
[3].俞平伯.唐宋词选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全唐诗[M].中华书局,1999.
[5].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 八年级(上、下册)》[M].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1年.
[6].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必修) 分子与细胞》[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4年.
[7].朱秀红,王东义.浅谈生物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17卷)第1期.107-109.
作者简介:龚红丽,女,1969年生,主要从事中学生物教学与研究。 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