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德育论中国传统德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15 浏览:11735
论文导读:
摘 要:在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华民族,礼教是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中国自古重教化,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总结摸索出来许多经验、规律。从为人处世,到治国安邦,给我们当代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性的借鉴,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有着指导性的意义。通过对古代礼教与中国传统德育的简单陈述,引出中国礼教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关键词:德育;礼教;启示
1002-2589(2013)15-0355-03
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礼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定位。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出了中华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形成于封建社会,其本质是剥夺人的尊严、屈服于强权和威严,从道德层面上把屈服于王权贵族当作是天赋使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如果没有礼教建立的封建道德次序,现在的中国依旧是一片荒芜,因此对于礼教,我们又不得不尊崇。礼教对于文明来说,既巩固了文明次序又阻碍了文明的进步。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把传统礼教中落后的、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成分剔除,提高其德育功能,以便更好地做好当代社会的德育工作。

一、中国礼教与传统德育

(一)中国礼教之内涵

《辞源》中解释“礼教”为“礼仪教化”。“礼”起源甚早,绵延广泛,“礼”是区别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准则,同时也是道德仁义的表现形式和矫正民风的有效形式,所以各种礼仪运用于社会人生,“就能够达到长幼有别、三族和睦、官爵有序、田猎军旅有秩、宫室器物有度,所有一切井然有序的目的。”礼教不仅教导人们礼仪,使其美化自身、完善自我,而且通过国家、社会、宗族、家庭等各种教育手段,以礼义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言行。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广收三千弟子,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重教成风,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礼教的主要内容是人伦道德,提倡“忠、孝、节、义”,在礼教形态下,任何社会规则都必须符合人伦道德。正如《孟子·滕文公》言:“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自汉武帝起,直至清朝,孟子“教以人伦”的主张都被视为治国的根本。
礼教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社会秩序、一种价值理念,是礼与政治结合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它所提倡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就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礼是个复杂的范畴,不仅仅是“经国家,定社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稷”、“别尊卑,异贵贱”的工具,它所提倡的人伦道德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每个人都扮演着多重角色,而这些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正是通过礼表现出来。行为、金钱、实物等都可以是礼的载体,礼的实施正是人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手段。

(二)中国礼教的历史意义

礼教在中国古代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礼教有着积极意义,主要是针对人文礼教而言。礼可以为国,古有“以礼治国”之说法,即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礼的作用;礼可以安家,即在维护家庭关系中,礼可以起到调和作用;礼可以修身养性,即礼使人与人的交往处于和谐之中,同时提高人的个人素质;礼还是爱人的表现,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和人类的良知。礼作为一种道德使我们的邻里和睦相处、社会井然有序、国家安定团结。
其次,礼教还存在着其消极的一面。在封建社会,礼作为治国大纲,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用礼正名,通过名分来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和行为准则。“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樱,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礼记·王器》)。“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礼记·礼器》)身份地位不同,礼所规定的内容就不同,并且这种规定不能被擅自改变,否则将视为非礼。封建社会的礼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所提倡的孝顺、尊敬的品格,有益于君主专制,而这种品格又确保了国家“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政治生活的实施,进而达到修身的目的,而修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扼杀理性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以便更好地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三)礼教与中国传统德育的关系

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德育内容是当今道德教育底蕴深厚的资源。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教作为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渗透在传统德育之中,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礼教也是传统德育的形式之一,通过深厚的礼仪文化去实现道德的教化。礼教造就论文导读: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同时,德育又是一种渗透教育,为此,学校应专门设置相关的思想品德修养课程,注重礼仪方面的知识。我们都必须有待人接物的礼仪知识,无论是上一页123下一页
了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声名远扬,成为了世界各国学习的典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礼教与传统德育息息相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德育的特色所在。礼教源于生活,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进而发展上升为理论道德的高度。古人提倡通过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使行为处处符合礼的规范,才显得具有“君子”风度。“但是今天我们无奈地看到,中国人在礼仪方面的缺失与落后几乎令人无法再与曾经的华夏相媲美。”[3]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传统德育,对我国古代礼教所提倡和暗示的礼仪规范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取精华,去除糟粕,为我所用,造福中华。

二、中国传统德育的当代启示

中国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尽管中国礼教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已世代相传,流行千年。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开始有了多维取向,传统礼教中的一些观念与当代价值选择“格格不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我们古时已有的完备而又实用的传统道德思想。我们要坚持新时期继承、吸收、扬弃、更新的重要指导方针,正确对待古代礼教文化,兼收并蓄,这也是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的必然途径。

(一)重视国家政策引导

我国颁布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耍》,其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二十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积累的诸多思想和德育经验是传统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诸多精粹,为新时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4]。除此之外,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提出,也掀起了国人重塑道德修养的新。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德行,从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努力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

(二)加强舆论监督作用

在这个信息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高速运转,各种新闻媒体、网络平台,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社会动态的有效途径。沸沸扬扬的佛山小悦悦被撞事件在网络媒体上热传了很久,引发了国人对良心道德的深思。小悦悦身边走过的十六个人,都声称没有看见血泊中的小悦悦,最后拾荒的陈贤妹以自己的良知留住了文明,却被舆论指责说是为了出名而作秀。一时间,该事件在各大舆论媒体掀起了波澜,国人的道德受到了质疑。于是有了新闻人的评论、有了网友的热评,各界人士希望通过舆论的力量来唤醒国人的爱心和良知。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全社会的力量却足以重塑一个民族的灵魂。可见,舆论的作用是强大的,对于德育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因此,我们要在当代德育工作中,重视并积极运用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

(三)注重传统德育的选择性

中国自古就重礼、重义,并将其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纲常、习俗民情的民族特色,同时,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注重礼仪、礼义的教育,是我国风俗教化和传统德育的重要特点。可是,由于“礼教”是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现实、代表了统治阶级思想意识,从古至今都被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5]。因此遭到了一些人的否定与抛弃。对此,我们应牢记曾经说过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6]因此,在面对传统礼教文化时,应该做到批判性地继承,有选择地吸收,使之发扬光大,光彩四溢。

(四)德育要从学校抓起

我国德育自古就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继承民族遗产的伟大使命。学校德育在整个社会德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应该从幼儿抓起,从小就培养孩子怀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同时,德育又是一种渗透教育,为此,学校应专门设置相关的思想品德修养课程,注重礼仪方面的知识。我们都必须有待人接物的礼仪知识,无论是论文导读:
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这并不仅仅是一般的礼貌教育,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学校德育作为德育实践化、生活化、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必须引起重视。德育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它需要一点一滴地培养,这也是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学校教育是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前提,因此,要特别注重学校德育的开展,从每一个学生抓起,从每一件小事教起。

(五)注重心理教育,做好德育渗透

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7],是现代社会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必不可少的项目。心理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从心理教育达到的直接结果和对德育的影响制约作用来看,它既是德育的内容,又是德育的方法[7]。我们说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引导,是指朝着正确的思想轨道运行。我国香港各高校在学生心理教育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他们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配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这对高校德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德育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国内各高校、各机关单位,可以效仿这种做法,培养心理辅导专家,设立心理辅导中心。正确而又及时地为学生或社会其他人士服务,做好社会德育工作。

(六)运用自我教育法,兼顾自育与他育

修心以育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作为德育方法的修心法,指的是个体通过自身内部修养来提高自身思想修为。中国古代哲学一贯强调要寡欲修心。只要愿意反身内求,人人都可得良心。正如古语说的:“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我国当代德育方法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体的自我心性修养即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也称自我修养,指的是学生在自我意识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提升、完善自身的一种修心方法。自我教育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思想源于:初中英语论文www.7ctime.com
反思,构成学生进步的动力,这也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七)其他启示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自强史,因此,德育应当注重完善与培养人的自强人格。这有助于我们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站稳脚跟,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今时代,只有培养出一批具有自强人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德育更应注重自省。自省即自我反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基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受教育者自我消化、自我思考后,德育工作的开展才能顺利进行,德育工作的成效才能显著凸显。古语说得好:“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自身,提高修养,最终达到德育的目的。
还应看到,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国家经济实力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的社会环境、强有力的国家经济这些都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同样,德育的直接成效也将表现为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世界和平。
参考文献: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052.
禹志兰,崔建国.礼义廉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应用[J].教育史研究,2009,(2).
[3]云中天.永远的风景:中华民俗文化——礼仪[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2.
[4]徐晓敏,刘国丰,霍冉.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9):13.
[5]曾长秋.礼教:中国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J].中国德育,2011,(2):69.
[6]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方璐萍.传统德育方法的现代借鉴[J].当代教育论坛,2005,(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