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中国宋庆龄中国现代化思想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48 浏览:19748
论文导读:她还具体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构想和举措。宋庆龄的现代化思想,是值得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珍视的宝贵财富。关键词宋庆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革命化迈向现代化,振兴我中华。这是100多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所梦想、追求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宋庆龄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早在
内容摘要 宋庆龄是20世纪的伟大女性,她的一生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富强、繁荣的伟大历程紧密相连。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宋庆龄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真知灼见,如只有用革命的手段铲除殖民制度、埋葬封建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她还具体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构想和举措。宋庆龄的现代化思想,是值得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珍视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 宋庆龄 现代化 社会主义强国 革命化
迈向现代化,振兴我中华。这是100多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所梦想、追求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宋庆龄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早在1927年,她就卓有远见地公开提出要使中国成为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国家”[1 ]的重要思想。此后,在探索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她又有过许多科学的构想和精湛的论述。宋庆龄无愧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探索者和实践者。
在中国只有革命化,才能现代化
近代世界开启以来,世界各国的社会经历了不同的变迁过程,但拥有一个共同发展的主题:现代化。这就是说,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历史进程。所谓现代化,一般是指近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致使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大工业社会迈进的历史变革过程。就其内涵来说,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习俗等各个层面的现代化,而政治的化与经济的工业化则是现代化的主体内容。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曾长期处在世界先进的行列。但是,当历史步入近代时,古老的中国却未能冲破封建主义的樊篱,掉入了落伍的泥潭。1840年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对此,具有强烈爱国热情和时代意识的宋庆龄进行了深沉的思索和艰苦的探求。
宋庆龄出身于上海一个传教士、实业家,同时又是革命党人的特殊而现代化的家庭。在少年时代,她从其父亲和孙中山的交往中,开始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有了初步了解,在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爱国主义思想浪花。14岁时,宋庆龄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经过两年的补习,她正式考入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
在美国,宋庆龄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接触了许多新鲜事物,特别是她接受了主义的洗礼。宋庆龄身居海外,心系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在她看来,热爱祖国是自己坚强和永生的根,因此绝不能忘记中国,“如果忘记了,人生就失去其意义”[2 ]。在爱国主义和思想的驱动下,宋庆龄憎恶腐败和野蛮的中国专制制度,认为清王朝的统治“意味着具有最野蛮的制度而又道德沦丧”,期望祖国挣脱中世纪的桎梏而自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因而认为中国必须要有一个根本的变革。至于怎样变革,在探索的征途上,她也经历了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1911年11月,宋庆龄在院刊《威斯里安》发表了她的第一篇政论文章《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3 ]。该文抨击了清政府官僚制度的愚昧和腐朽,论述了中国早期留外学生在政治、教育和社会改革方面对中华民族产生的良好影响,提出为了振兴中华、强国富民,必须派遣大批留学生到西方各国去深造,把一切有价值的、好的东西学到手。她期望这些留学生能被选拔到重要官位上,通过改革教育,改革官吏任免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宋庆龄既有鲜明的反封建意识,但也表露了她当时的改良主义思想。
然而,客观事变的历史进程,迅速改变了宋庆龄思想发展的轨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推翻了清王朝,一举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不久,宋庆龄从父亲的来信中获悉了辛亥革命胜利的喜讯,顿时欢欣若狂。接着,撰写了题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的论文,发表在院刊《威斯里安》上。文章分析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指出这个革命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铲除了一个充斥着野蛮习俗的、道德败坏的朝廷”。“这一非常光辉的业绩意味着四万万人民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4 ]对辛亥革命的热情讴歌表明,宋庆龄的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实现由幻想改良到赞赏革命的飞跃。
1913年夏天,宋庆龄从威论文导读:
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当她得知国内形势发生了剧变后,决定立即回国,投身到救国救民的斗争中去。这时孙中山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遭到失败而再度流亡日本,宋庆龄一家也随之到了日本。于是宋庆龄转道日本,在这危难时刻来到了孙中山身边。不久,宋庆龄接替姐姐宋霭龄,正式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通过同孙中山频繁的工作接触,宋庆龄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提高了对中国革命许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认识,从而追随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15年,宋庆龄和孙中山结为革命伴侣。他们两人都是现代的伟大爱国者,其共同的奋斗目标正如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指出的那样:“他们要使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在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在经济、教育和社会各方面赶上最发达的国家,并进而超过它们。”但他们知道,“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是进行革命斗争以恢复和完成中国已被严重破坏的独立并在国内消除封建主义。”[5 ]基于这样的共识,结婚后,宋庆龄积极协助孙中山南征北战,为反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坚决执行孙中山的新三义和三大政策,积极投身于北伐战争的洪流。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而告夭折,国民党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
新军阀代替了北洋军阀。面对这种形势,宋庆龄一面对国民党进行坚决斗争,一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就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双重任务的关系,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她自己的看法。
1927年8月22日,宋庆龄在《赴莫斯科前的声明》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如果要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现代各国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彻底改变半封建的生活情况,并以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国家代替那存在了一千年以上的中世纪制度。”又说:这一工作只有用“革命的方法”才能完成。因为“国内军阀的腐蚀和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外夹攻,不允许我们有那样漫长的时间来采取逐渐改进的办法”。[6 ]这些精辟的论述表明,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首先进行人民革命,“铲除殖民制度,埋葬封建主义”,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从而为祖国的现代化扫除障碍,开辟道路。显然,在宋庆龄看来,要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祖国现代化,除了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武装夺取政权之外,别无他路可走。国家政权从中外反动派转到人民手中,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是实现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她的基本信念是:在中国只有首先实行革命化,然后才能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没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这个信念是历史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也是历史所做出的科学结论。总之,宋庆龄不仅率先明确而公开地提出了要使中国成为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国家”的光辉思想,而且始终遵循着只有国家独立、人民才能实现现代化的信念,身体力行,奋斗不息。大革命失败后,她依然满怀革命,高举孙中山新三义和三大政策的旗帜,坚定地和中国站在一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大业打通道路,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宋庆龄无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

一、无愧为祖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先驱。

实现现代化必须“走自己应该走的路”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客观条件、现代化起步时间,以及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其现代化属于后发型现代化,因而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中,步履艰难,曲折坎坷。
战争后,面对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和世界近代化浪潮的冲击,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突破“封闭”的怪圈,千方百计向西方学习,力图变更或改造原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落后状况,追赶世界发展的步伐。但在五四运动以前,这种学习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比较全面地把西方资本主义这一套移入中国。显然,这是企图照搬西方现代化的模式。然而,“西化”即资本主义之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行不通,多次奋斗都失败了,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依然没有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的中国论文导读:
人通过战争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反思和比较,开始把视线和注意力转移到了俄国,从而抛弃资本主义,向往和接受社会主义,坚持走“俄国人的路”,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是,实践表明,苏联模式不仅曲折不畅,而且弊端丛生。为了走出这个模式的误区,中国人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宋庆龄构思的现代化模式,大致上也是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西方式→苏联式→中国式。
如前所述,宋庆龄出身于一个当时中国罕见的特殊家庭,特别是早年她在美国学习、生活了6个年头,深受西方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的影响,从而萌发了学习西方,变革现存社会秩序,使得“贫困不堪”的中国变成“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国家的热望。她曾回忆说:“我在美国度过我的青年时代,受过美国伟人的传统的熏陶。”“它的文化,成为我所接受的教育的一部分”,“这对于我祖国,十分需要精神的祖国,是非常珍贵的”。[7 ]这些回忆说明,当年宋庆龄是仰慕西方文明的,从西学中探寻了救国的新知,为她的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基础。1915年,宋庆龄同孙中山结婚后,又进一步受到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和现代化思想的感召和影响,从而更加坚定了她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成为独立、、自由、富强的现代化的新中国而奋斗的决心。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他所倡导的三义是当时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最完整的理论。但是,孙中山的三义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主义思想的产物,是相当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它固然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但主要是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孙中山非常钦佩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向西方学习并大踏步前进。因而孙中山虽然对欧美的资本主义制度抱有批判的态度,对其弊端进行了某些尖锐的揭露,力图使中国避免重蹈西方的覆辙,但就其现代化方案来说,基本上没有超越欧美和日本的模式。1972年,宋庆龄在纪念何香凝的文章中,曾作了这样的回顾:“当时(指1915年前后)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有数万名,他们想通过留学来学会怎样把中国这个封建的、受压迫的弱国变成现代化的国家,了解日本这样一个小国怎样战胜强大的沙皇俄国”[8 ]。这段回顾,可以说也是宋庆龄自己当时企图学习西方的心态的真实写照。总之,宋庆龄最初的现代化构想,大致相当于“西方化”。
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宋庆龄学习西方的初衷成为泡影。近代的中国,“先生”老是侵略“学生”。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特别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屡遭挫折和失败,加之资本主义世界的弊端不断暴露和日趋严重。这一切引起了宋庆龄的深思,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她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在中国不可能奏效。为了改造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寻求新的道路。但是救国救民的真正出路在哪里?一时找不到正确的答案,她和孙中山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孙中山首先奋起,从源于: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自己学习西方的痛苦经验中,毫不犹豫地对十月革命报以热烈的欢迎,决心“以俄为师”,并愿意同中国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了三义,把三义发展为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义,实现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
在孙中山走上联俄、联共道路的过程中,宋庆龄参与了许多活动。她不仅参加了孙中山与代表和苏俄代表的多次会见,还做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步了解了苏联和中国,从而开始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移到东方,从欧美转向俄国,自觉执行联俄政策,并支持孙中山所作出的欢迎人加入国民党以帮助国民党改组的重大决策。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实现孙中山生前的遗愿和寻求革命真理,宋庆龄到苏联访问考察,亲眼看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给苏联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其思想的发展。她曾说:“我亲眼看到了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那里消灭了剥削,人民生活提高了,使我更加相信中国,也使我对中国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9 ]宋庆龄在事实的教育和革命实践的磨砺下,逐渐树立论文导读:生献给了为中国现代化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革命,后半生则献给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为了胜利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和宏伟目标,宋庆龄还从历史、时代和未来的高度殚精竭虑,积极探求,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构想和举措。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宋庆龄认为,“我们进行的革命任务,是在改变我们

了这样的信念:必须以苏联为榜样,运用社会主义的方式,完成中国现代化的使命。“走俄国人的路”,是宋庆龄在“西方化”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的一个根本性转折,是对历史方向的重新选择。1949年,新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缺乏经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曾一度照搬苏联模式。历史证明,这一模式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已经明显地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宋庆龄敏锐地察觉到了这方面的问题。1954年,她针对照搬苏联模式的倾向,提出了在学习中“还要注意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把苏联的经验与中国的具体条件相结合”,并强调“结合论”是马克思主义在领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我们进步的一个伟大的鼓舞者和促进者”。[10 ]两年后,在一次讲话中,她又明确指出:“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任何教训都不能盲目地搬用”[11 ]。后来,宋庆龄在《怀念周恩来总理》一文中,深刻揭示了苏联模式的弊病,指出:“在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经常发生危机,重工业受到重视但却是孤立的,工农之间的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与此同时,她充分肯定和赞扬了周总理执行的经济建设政策,认为“发挥了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强调农村人民公社发展小型工业,强调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实现扎扎实实的高速度工业化”的这套政策,是“完全符合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的”。[12 ]这些论述表明,宋庆龄已认识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不可以简单地仿效别国模式,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我们特有的生活方式中”产生出“各项政策”。[13 ]也就是说,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胜利地推进社会主义四化大业。
“走自己的路”是宋庆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这个光辉的思想,无疑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构想和举措
宋庆龄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为祖国现代化奋斗的一生。她的前半生献给了为中国现代化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革命,后半生则献给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为了胜利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和宏伟目标,宋庆龄还从历史、时代和未来的高度殚精竭虑,积极探求,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构想和举措。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宋庆龄认为,“我们进行的革命任务,是在改变我们的经济,使能为广大人民群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7ctime.com
众服务。”[14 ]早在建国前夕,她就指出:“发展生产是当前政策的基点”[15 ],“我们的旗帜是‘生产’,更多的生产”[16 ]。1950年初,她又说:“现在全国大陆差不多已完全解放,今后应积极推动生产建设了。”[17 ]后来,她再次强调必须“全力进行生产”[18 ],并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任务,就是迅速发展我们的国民经济,首先是发展我们的民族工业,以及消除殖义造成的经济上停滞落后的状况,以使我国人民能够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享受幸福生活”[19 ]。这些论述表明,建国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使国家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20 ]。
2.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表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为此,宋庆龄十分关心和重视工业化问题,她说:“为了结束我们城市和乡村中的落后情况,我们必须发展现代工业。没有工业化,我们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就不能提高,而且,民族独立的确也不能获得保证。”[21 ]显然,在宋庆龄看来,工业化是巩固革命成果,特别是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文化水平的物质基础。因此,她强调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工业化对中国来说,其重要性犹如心脏对人一样”[22 ]。这个形象化论文导读:科技。为此,宋庆龄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必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现代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立志做文化的主人,做自然的主人,做宇宙的主人”,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的比喻,科学而精确地说明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标志。宋庆龄还进一步指出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重工业”,建设一批“规模宏大的、高度技术的和生产大量产品的新企业”。[23 ]并说这对“我们民族的生存是有决定性意义的”[24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工业上和农业上进一步发展的手段”;“我们才有力量,并更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才能获得工业上的强大力量,以捍卫我们的新生活”。[25 ]与此同时,还要用很快的速度发展其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总之,宋庆龄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崭新构想,即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以全面推动各项实业的发展。这个构想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工业化过程中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对加速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农业现代化。宋庆龄遵循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着重解决农民问题的思想,也十分重视农业,称农业是“我们今天的生存的元气,我们明天的基础”[26 ]。这充分体现了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宋庆龄对农业作过深刻的分析,认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经济的骨干”[27 ]。但在解放前,“我们的农业却同孔子时代一样地落后”[28 ]。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根本解决农业问题,宋庆龄认为其出路在于现代化。她指出:“我国广大、分散、原始的农业必须现代化。”[29 ]农业现代化,就是要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组织去进行生产”[30 ]。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大踏步地进展”。她号召中国人民“以全副力量促使农业现代化,并使它得到高度的发展”[31 ]。总之,宋庆龄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为工业化的中国建设一个农业基地,使中国人民能享受社会主义的欢乐”[32 ]。
4.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宋庆龄总结先发型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并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阐明了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巨大作用。她说:“科学文化知识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武器。”特别是现在,“我们正处在二十世纪的后期,也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我们要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现代化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就一定要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文化的素养”[33 ]。如果“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就等于赤手空拳去打仗,那是要吃败仗的,是搞不成四个现代化的”[34 ]。这就是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化,就没有祖国明天的辉煌。欲振兴中华,必先振兴经济;发展经济,必先发展科技。为此,宋庆龄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必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现代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立志做文化的主人,做自然的主人,做宇宙的主人”[35 ],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5.大力培养人才,促进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人才是人民群众中的精华,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代表,是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宋庆龄深深懂得人才的重要性,她认为“人,是一切革命事业的决定因素”。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是人。”[36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诸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因为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要靠具有崭新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现代人去实现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宋庆龄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和人才培养。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37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论文导读:进经验”,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中期,宋庆龄就卓有远见地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以及“我们伟大事业的接班人”的问题,并强调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她尖锐地指出:这是“不可以等待的”一项“战略任务”[38 ],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39 ],它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前途”,而且“关系着人类命运”。[40 ]在宋庆龄看来,只有抓好了这件大事,才能“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实现中华腾飞于世界的理想”。[41 ]
宋庆龄不仅深刻阐明了培养人才的伟大战略意义,而且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即培养“既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身体健壮的新的一代”[42 ]。为了有效地培养人才,促进人的现代化,宋庆龄还特别强调提高素质的极端重要性。她认为提高人们的素质,特别是民族文化素质,既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宋庆龄要求年轻一代都要提高素质,成为“具有人类最优秀的品质的人”[43 ]。
值得注意的是,宋庆龄还认为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十分注重创新精神。她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习新的技术,还必须创造新的技术”。并深刻指出,创新这件工作是“我们未来生命的血液”[44 ]。这个光辉论断,充分说明了创新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宋庆龄还非常强调实践能力。她语重心长地要求青年们“志在四方”,敢于“远走高飞”,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社会、改造自然的实践,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培养“独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45 ]
概言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行为主体和载体是人。这就意味着,实现社会主义四化大业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面的现代化。而宋庆龄关于大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思想,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使传统的中国人“逐渐变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先进的人”[46 ],即实现人的现代化,以适应社会主义四化事业的需要。
6.发挥妇女“半片天”的作用。妇女是人类社会的“半片天”,妇女与男子共同创造了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宋庆龄一贯致力于妇女解放事业,十分重视妇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她认为“妇女地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尺度”[47 ]。明确指出:历史表明“没有一个革命运动是没有妇女参加而能成功的”。同样,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广大的劳动妇女积极参加”,也是“不可能的”。[48 ]并强调“除非中国的妇女大量参加工、农和文化工作”,否则“就不容易按照必需和可能的速度推动我们国家的前进”。[49 ]她赞成“四个现代化需要妇女,妇女需要四个现代化”的提法,认为“没有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权利上的平等不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平等”。[50 ]因而主张妇女应当“参加各种生产工作”,“为把祖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为了实现这个主张,宋庆龄强烈呼吁必须大力培养妇女人才。她提出:“妇女能够而且必须成为技师、经理、教员、拖拉机手、工程师、科学家和各种熟练的工人。”[51 ]并说:“我们的目标”是使培养妇女人才的工作“具有群众性”。[52 ]总之,宋庆龄十分关注做好妇女工作,培养妇女人才,以便让她们“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53 ]。
7.实行对外开放。现在的世界已联成一体,开放成为世界的潮流。一个国家如果闭关锁国,不同世界联系,不与国际接轨,就无法摆脱落后的困境,现代化的理想也难以成为现实。宋庆龄是一位有着世界影响和全球眼光的政治活动家,她高瞻远瞩,把握机遇,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同时,积极主张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宋庆龄主张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1)同一切国家建立正常关系,进行文化和贸易交流。宋庆龄遵循孙中山“要与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合作”的思想,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谋求同东西方一切国家进行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她说:“我们愿意同一切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不论它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上和我们是多么的不同,不论它们是大国还是小国,也不论它们离我们近还是远。这也包括美国在内,我们希望同它有正常的关系。”[54 ](2)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宋庆龄十分赞赏周恩来关于“强调自力更生,同时吸收外国科学技术上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经济建设方针,明确表示: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论文导读:
“不论他们是我们的近邻,还是在世界的另一边”。[55 ]并强调要向欧洲、美洲、苏联的“工业与农业的成就学习”[56 ]。(3)引进外资。资金问题是工业化建设的一个中心问题。宋庆龄遵照孙中山“利用外资,可得外资之益”[57 ]的思想,积极主张引进外资开发中国辽阔的幅员。她曾明确指出,我们将努力以各种方式促进同各国的经济关系,其中包括“欢迎外国资本”。“中国将为外国资本投资提供广泛的范围。中国欢迎所有愿意帮助中国的国家的贸易和投资。”[58 ](4)争取外援。宋庆龄深信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伟大力量,但又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经济、技术、文化落后的大国,要摘掉落后的帽子,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必须争取外国援助。她说:“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我们要在薄弱的技术基础上建没起来,就不仅需要学习,而且需要援助。”[59 ]并明确表示:“欢迎而不拒绝善意的国际援助。”[60 ][3]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