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社论报纸社论回归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89 浏览:142635
论文导读:“法制”(9.1%)“政治”(13.6%)“经济”(13.6%)主题均匀涉猎。(χ2=11.594,df=2,p<0.05)。《人民日报》社论的选题来源主要集中在“会议、法令、政策”(65%)和“节日仪式”(35%)。而《南方都市报》社论主要的选题来源是“新闻事件”(83.9%),其次是“会议、法令、政策”(1

4.3%),仅有极少的社论文章以“节日仪式”为选题来

【摘 要】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主要报纸的观察发现我国报纸社论正在产生一种新的趋势,社论由每逢重大会议、可预知的重要历史性事件和重要节日、纪念日才发表的特殊文体变为具有“时评”风格。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选取《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之间的报纸社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报纸社论新走向的具体涵义。并从史论的视角考察中西方报纸社论的变迁趋势。
【关键词】社论 《人民日报》 《南方都市报》 回归
著名的新闻学家戈公振先生曾为报纸下过一个流传甚广的定义,“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①可见,报纸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播消息和发表言论。
当下,随着新闻事业的突飞猛进,网络媒体的兴起,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面临重新洗牌。网络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时效性、广泛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得报纸在应对挑战时显得捉襟见肘,多数报纸不得不面对广告量下降,受众流失的困境。此时,言论成为报纸的一柄利剑,供其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媒介环境中披荆斩棘,谋求生存。
在我国报业发展中,报刊言论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不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以其政治权威性和思想引导性对社会舆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为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②而社论作为报纸新闻评论的重中之重,自然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以便更好地寻求报业发展之路。

一、报纸社论新走向

1、研究假设

为了验证我国当前社论是否存在上文中提到的新走向,特以2012年《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社论为例,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南方都市报》的社论数量比《人民日报》社论数量多。
H2:《南方都市报》的社论题材类别比《人民日报》社论丰富。
H3:《南方都市报》的社论选题来源比《人民日报》社论多元。
H4:《南方都市报》和《人民日报》社论在版面位置方面存在差异。

2、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取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所有社论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量为552,其中《人民日报》样本量为20,《南方都市报》样本数量为532。
之所以选取《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是因为《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其社论沿袭了社论不必天天发,只对重大事件发表评论的传统;而《南方都市报》则恰恰代表了新时期报纸社论的发展趋势,即每天刊发社论,并设有社论版。

3、研究结果

经统计可知《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数量远高于《人民日报》。2012年一整年内,《南方都市报》共发表社论532篇,除春节期间(2012年1月24日至2012年1月28日)没有发表社论外,平均每天发表1至2篇。而《人民日报》2012年全年共发表20篇社论,且都是在重要节日或会议期间发表,如元旦、五一劳动节等节日以及在、十八大等重要会议期间。
《人民日报》的社论以“政治”为主题(60%),“经济”(15%)、“社会”(25%)类的社论亦有所涉及。《南方都市报》社论题材范围比《人民日报》要宽泛,其中主要以“社会”(63.6%)题材为主,“法制”(9.1%)“政治”(13.6%)“经济”(13.6%)主题均匀涉猎。(χ2=1

1.594,df=2,p<0.05)。

《人民日报》社论的选题来源主要集中在“会议、法令、政策”(65%)和“节日仪式”(35%)。而《南方都市报》社论主要的选题来源是“新闻事件”(83.9%),其次是“会议、法令、政策”(14.3%),仅有极少的社论文章以“节日仪式”为选题来源(

1.2%)。(χ2=25.542,df=2,p<0.01)。

《人民日报》的社论版面位置主要是头版非头条(65%),另外有少数几条发表于头版头条(10%),剩余则发表在要闻版。而《南方都市报》社论都发表在社论专版上,若当天仅有一条社论,则为头条,若有两条则占据版面的右面(χ2=4

2.000,df=5,p<0.01)。

经过验证,4个研究假设均得到支持。因此可以说,我国当前社论确实存在一种新的走向,即:我国报纸,尤其是面向市场的都市报倾向于发表更多的社论或是设立社论版,社论出现一种时评的趋势,且题材更加广泛,更注重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

二、创新还是回归?

英国是最早出现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政论报纸的国家,1694年特别检查论文导读:打破“规格”,使社论时评化,充分发挥社论的力量。商业报纸社论的新发展与其说是一种创新,倒不如说上一页123下一页
制度废除时,在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大政党竞争的背景下,出现了丹尼尔·狄福创办的《评论报》,该报写作上乘,评论有建设性且趣味浓厚,被视为英国新闻事业史上一个重要的标志,而丹尼尔·狄福也因此被尊为“社论之父”。十八世纪初,英国报纸开始重视评论文字,社评也是在此时出现,到十八世纪末的时候,英国报业建立起了一套社论制度,各报纸自觉地使用一定的篇幅登载新闻评论,并称之为“领导文字”。就算在传媒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泰晤士报》即便已改版为四开版小报,依然坚持每天发表高水准、高品位的社论。③
1833年,以《太阳报》创办为标志的便士报运动开启了美国报纸现代化之路,美国报人格里利在19世纪40年代创办《纽约论坛报》时,第一个开辟“社论版”。在这个“社论版”上,有时同时发表三四篇社论。一直到今天西方国家报纸大都沿袭这一传统,每天发表两三篇社论文章,代表媒体就国内外重大的事情进行解读,发表意见。
在我国,直到1872年《申报》创刊,“言论”被列为必备内容之时,始开时代之先河。《申报》言论引领一代潮流,其他外国人在华办的报刊如《字林沪报》《新闻报》等也纷纷办起言论,从此言论成为我国报刊的一种常见文体。
真正推动我国报刊评论发展的当属国人自办报纸。王韬的《循环日报》就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的社论文章分析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能达到使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此后,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更是使政论文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著名的天津《大公报》评论则被称为中国现代新闻评论的发轫。张季鸾为天津《大公报》设下了“昨日发新闻,今日出评论”的制度。④天津《大公报》的社论做法也为当时诸多报纸所效仿。
中国领导的《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初期也是每天发表社论,但是当时有人反映说,“凑数的敷衍之作也不少”。而后来随着战争物资的吃紧,做出批示:“解放日报的社论,必须精心写作,精心修改,对党负责,对群众负责,最好是经常有社论。如果一时写不出来,宁可一日不登,也不要粗制滥造,勉强凑数。”⑤因此,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后,着重提高社论的质量,根据需要不定期刊发社论,这种做法也被许多主流报纸一直沿用至今天。
目前一些报纸的社论已经变为和地方重大会议、可预知的重要历史性事件和新的一年及重要纪念日才有的特殊文体,虽然由媒体专门人员———评论员操笔,但往往已经不再有新闻评论的一般品格,成了一种“规格文体”。⑥这是我国报纸的一个特殊现象。
我们可以从一个对社论的定义中窥见一些“规格文体”的痕迹。“社论是指导性的论文,是代表报社、刊物或通讯社编辑部(党政机关代表同级党委)就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事变或问题表明立场的指导性言论。社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是新闻评论中最重要的体裁,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针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围绕党的工作重心,及时阐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措施,指出今后的任务和奋斗的方向,从而统一群众的思想和行动,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⑦这个定义表明社论是报纸言论的最高规格,它是针对重大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的。于是社论就变成了每逢重要会议和重要节日才能使用的一种文体。
通过对报刊社论发展史的梳理,我们也可以发现,我国报纸的社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种“规格文体”,相反,在民国时期,《大公报》等一系列报纸的社论是与西方主流社论传统相契合的。直至战争时期,为了适应当时抗战的需要,社论才做出了改变,而这一改变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拒绝形式主义,精益求精,用有限的资源发挥言论的作用无疑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是这样的传统一直沿用至今天,早已不适合当下的媒体环境。如今的社论变成一种“规格文体”,非但限制了社论发挥它应有的功效,也使报业在发展中失去了一条有力的臂膀。
随着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商业报纸迅速崛起,给报纸社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我国报纸社论的形式和内涵。许多市场报纸打破“规格”,使社论时评化,充分发挥社论的力量。商业报纸社论的新发展与其说是一种创新,倒不如说论文导读:经难以胜出。在一个信息泛滥同时也是原创和独家信息匮乏的时代,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报纸就应摆脱人云亦云的状况,力争以观点和判断区别于竞争对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7ctime.com手,使“说”成为卖点。这就使得评论成为报纸竞争力。赢得受众,确立报纸意见领袖的地位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社论,发表独特、有见地的言论。显
是我国社论的角色回归。

三、社论回归之因

过去,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宣传政策,媒体的传播都强调单向的自上而下,不考虑受众、市场等因素。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的新闻改革趋势,要求媒体传播必须要意识到受众的“主体性”,要充分考虑受众和市场,由“传者本位”到“受者本位”,媒体和受众也有了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受众对媒体的内容也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这也是媒体之间激烈竞争的结果。报纸作为传统媒体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相比,时效性上已经难以胜出。在一个信息泛滥同时也是原创和独家信息匮乏的时代,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报纸就应摆脱人云亦云的状况,力争以观点和判断区别于竞争对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7ctime.com
手,使“说”成为卖点。这就使得评论成为报纸竞争力。赢得受众,确立报纸意见领袖的地位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社论,发表独特、有见地的言论。
显然,“规格文体”型的社论难以满足普通受众的阅读需求,大众更希望看到与自己日常生活更贴近的内容,能够反映百姓生活的社论。此时更需要社论回归其最初的面目,主题涉及的应是受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社论风格应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设立社论版,将言论独立出来,更符合国际新闻惯例,也强化了社论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7
②张春姣,《新闻评论与报纸品位》[J].《新闻传播》,2000(5):36
③柳珊:《当代新闻评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3
④郑思礼:《现代新闻评论分析与评价》[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22
⑤谢宗贵:《新闻解读与评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⑥马少华,《“社评”的选择——一种评论史角度的现实观察》[J].《新闻界》,2002(4)
⑦丁法章:《新闻评论学(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52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级新闻学硕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