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从《说文解字·髟部》字看古饰文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18 浏览:131401
论文导读:陆离些。”宋洪兴祖补注曰:“言美人发工结,鬓滑泽,其状艳美,仪貌陆离,而难具形也。”{13}又“盛不同制,实满宫些。”五臣云:“盛饰理鬓,其制不同。”洪兴祖补注:“,音翦,女鬓垂貌。言九侯之女,工巧妍雅,装饰两结垂鬓下发,形貌奇异,不与众同,皆来实满,充后宫也。”{14}可见当时的妇女们也将鬓发理成各种各样的花式,以增其
摘 要:《说文解字?髟部》字包含了丰富的与头发有关的文化内容。本文采用分门别类阐述的方法,描述了《说文解字?髟部》字各意义类别及其反映的各种古饰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 髟部 古饰文化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为东汉许慎所撰,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收文》收字9353个,加上重文1163个,共10516个,根据字形结构,许慎归纳出540个部首来统摄这10516个字。
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基本上始终保持着表意功能,每个汉字都积淀了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的一部分,反映汉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源于:7彩论文网大专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许多线索,是中国社会,尤其是汉族社会发展的见证。
《说文?髟部》收字38个,其中与人的头发相关的字35个,本文将对这35个字的字形所承载的字义进行分析,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一探中国古代汉族人民关于头发方面的文化。

一、髟部字分类

根据文字表意的不同,《说文》“髟部”字可分为四类。

(一)关于头发的分布:

:头上毛也。髦: 也。鬓:颊 也。谓发之在面旁者也。

(二)关于头发的质地:

: 好也。 : 好也。

(三)关于头发的外观:

髟:长发。 : 长貌。 : 长也。 : 多也。
:鬓秃也。 : 貌。 : 貌。 : 貌。
: 也。,动而直上 。所谓头发上指, 上冲冠也。
: 也。 :乱 也。

(四)关于头发的梳理装饰:

: 堕也。 本发落之名,因以为存发不剪者之名。
:也。: 至眉也。 :女鬓垂 也。 : 也。
:束小也。 :益发也。言人发少,聚他人之发以益之。
: 也。
:用梳比也。比者,今之篦字。
:也。 ,麻一端也。引申为围束之称。,指束发也。
:卧结也。 :结也。 : 带,头结饰也。 :屈 也。
:簪结也。 :丧结。 :也。髡: 也。
:也。
第(一)类是对头发的概念界定,第(二)(三)(四)类是关于头发的具体描述,其中类(二)所指的外观侧重的是头发的自然外观,而类(三)侧重的是对头发的人为改造。

二、髟部字文化内涵

(一)古代关于头发的审美观

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头发的审美价值早已受到古人的重视。《诗?齐风?卢令》“卢重环,其人美且 ”,《说文》释“ ”:“发好也。”可见头发也是美的表现之一。古人对头发之美也有其评价标准。
《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绸直如发”,《说文》段注:“‘绸’当为‘稠’之假借字,稠发当作‘ ’。”①“绸直如发”就是说头发又密又直。
晋陆 《 中记》:“广陵公陈逵妹,才色甚美,发长七尺,石虎以为夫人。”②描述一个女子,除了“才色甚美”外,还特别强调了“发长七尺”,足见古人以发长为美。《说文》收“髟”“ ”“ ”三字,都是表示头发长的意思,髟:“长发。”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者,形容长发之词,谓发长而垂,其形然也。”可见古人认为稠、直、长的头发才是美的。
基于对头发审美价值的认识,除天然的头发要稠、直、长才美外,古人也十分注重对头发的梳理装饰。中国古代先民最原始的发式就是披发,继而束发为髻。《说文》虽无“髻”字,但收录 “结”字,段玉裁:“结,今之‘髻’字也。”王念孙《广雅疏证》:“‘结’与‘髻’通,又作‘ ’。”③《说文》用来描述“髻”的字也很多,如:
:“卧结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卧非寝之谓也,但盘结而不为高髻。”④唐徐锴认为“卧结”就是“盘桓髻”,⑤这种发髻的特点是集发于顶,盘旋堆砌,层层相叠,顶部则成平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影响到隋朝。⑥
:“屈 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具体说道:“按敛其 曰‘ ’,盘其 曰‘ ’,敛之而盘之,盘之而簪之,既成曰‘ ’。”⑦
:“簪结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以 韬发而后结之,结而后簪之,既簪之结曰 。”⑧
“”表示假发,《释名?释首饰》:“ ,被也。 少者得以被助其 也。”⑨《仪礼?少牢?馈食礼》“主妇被锡”,郑玄注:“‘被锡’读为‘’,古者或剔刑者贱者之 ,以被妇人之 为饰,因名‘’焉。此《周礼》所谓‘次’者,不 笄者。” ⑩古人不轻易剪发,将长发束以为髻,男女皆然,尤其是妇女的发髻样式更是层出不穷。东汉后,高髻开始流行。《东观汉记》记载“明德马皇后”云:“后长七尺二寸,青白色,方口美发,为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11}《后汉书?马廖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12}。可见当时人们对高髻的追捧。当自身的头发无法满足对高髻的追求时,假发就开始盛行。
除了将头发束以为髻,在髻上加以 带、簪等饰物,甚至以假发为饰外,古人还注意到了鬓的装饰性。鬓:“颊 也。谓发之在面旁者也。”《楚辞?招魂》谈及宫妇的鬓发妆饰时,两次谈及“ ”字:“长发曼 ,艳陆离些。”宋洪兴祖补注曰:“言美人发工结, 鬓滑泽,其状艳美,仪貌陆离,而难具形也。”{13}又“盛 不同制,实满宫些。”五臣云:“盛饰理鬓,其制不同。”洪兴祖补注:“ ,音翦,女鬓垂貌。言九侯之女,工巧妍雅,装饰两结垂鬓 下发,形貌奇异,不与众同,皆来实满,充后宫也。”{14}可见当时的妇女们也将鬓发理成各种各样的花式,以增其美感。
通过这些字所代表的含义,我们一方面可以一窥古人的审美心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如何梳理装饰头发的具体信息。

(二)发式的标识作用

1.年龄
《说文》:“ :‘ 堕也。 本发落之名,因以为存发不剪者之名。’”《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 。男角女羁。”,郑玄注:“ ,所遗发也。”孔颖达疏:“三月剪发,所留不剪者谓之 。”{15}古代婴儿出生后满三月要剪发,其具体做法是把四周的头发都剔去,只留下一撮在头顶,这撮头发就是“ ”,据说这样可以防病消灾。《梁书?武帝本纪》称东昏侯“挺虐于 剪之年论文导读:专用的,并且是在进行祭祀、谒庙、见天子这些重要的活动时的首饰。3.婚俗和丧俗《礼记?杂记下》:“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燕则鬈首。”这里的“燕则鬈首”就是指还没有许嫁的女子,虽然在行笄礼后已经梳髻插笄,但平时在家里仍要取下发笄,将头发恢复原状,以表示未许嫁。{21}:“丧结。”《仪礼?丧服
”,就是说他从小就心术不正,以“ 剪”代幼童,可见,在古代,特定的发式可以标识年龄。

2.身份地位

:“结也。”“”其实是一种假发。《诗? 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释名》:“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以覆首也,亦言‘副贰’也,兼用众物成其饰也。”{16}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广雅》:“,髻也,通作‘副’,假结谓之‘’。”{17}假发除了作装饰之用外,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为九嫔及外内命妇之首服,以待祭祀、宾客”,郑玄注:“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之步繇矣,服之以从王祭祀;编,编列发为之,其遗象若今之假 矣,服之以桑也;次,次第发长短为之,所谓,服之以见王。”{1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疑“‘次’即‘ ’”,“ ”乃“用梳比也”,王筠《句读》:“比,今作篦。用梳比次第之以成 ,因谓之 也。《周礼》作‘次’,盖古今字。”{19}“ ”就是假发,《诗? 风?君子偕老》“如云,不屑 也”,郑笺:“‘ ’,黑发也;‘如云’,言美长也;‘ ’, 也。”{20}就是说自己的头发已经又黑又长又密,不需要假发了。可见,副、编、次是三种不同形制的假发,是王后、君夫人专用的,并且是在进行祭祀、谒庙、见天子这些重要的活动时的首饰。

3.婚俗和丧俗

《礼记?杂记下》:“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燕则鬈首。”这里的“燕则鬈首”就是指还没有许嫁的女子,虽然在行笄礼后已经梳髻插笄,但平时在家里仍要取下发笄,将头发恢复原状,以表示未许嫁。{21}
:“丧结。”《仪礼?丧服》:“女子 衰,吊则不 。鲁臧武仲与齐战于狐鲐,鲁人迎丧者,始 。”古代以亲疏为差等分五种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麻。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妾为夫,均服斩衰。这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左右和下边不缝,服制三年,先秦诸侯为天子、臣为君亦服斩衰。“ ”是女子服斩衰时相应的发式。《仪礼?丧服》“女子在室,为父布 ,箭笄, ,衰三年。”郑玄注云:“ ,露 也,犹男子之括发,斩衰括发以麻,则 亦用麻。以麻者,自项而前,交于额上。”{22}又《仪礼?士丧礼》:“妇人 于室”,郑玄注曰:“ 者,去笄 而 也。 之异于者,既去 而以发为大 ,如今妇人露 。”{23}由此观之,“ ”应该是指女子在服斩衰期间,把头发盘成一个大髻,以 竹为笄加以固定,然后在脖子后上方至前额这一块地方裹上一条麻布来固定头发,有点类似于现在女孩子们洗脸时常用的束发带。

(三)古代与头发相关的刑罚

《说文》:“髡,‘ 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进一步解释:“大人曰髡,小儿曰 ,尽及身毛曰 。”{24}“髡”本义是剃发,而且是成人剃发,但随之发展为一种刑罚。这种刑罚在春秋战国时代应该已经存在,《周礼?秋官?掌戮》:“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25}“髡”与“墨”“劓”“宫”“刖”一样,都是古代刑罚之一。这种刑罚至秦汉时仍然存在,《太平御览》卷469引应劭《风俗通义》曰:“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士犯罪,亡依鲜卑山,后遂繁息。今皆髡头衣赭,亡徒之名效也。”{26}可见当时刑犯是要髡头的。又《汉书》卷89《循吏?龚遂传》:“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27}“城旦”是古代的一种筑摘自:7彩论文网学年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城四年的劳役。
“髡”作为剃发之刑,并非把头发剃光。《居延汉简》40?1简载:“望苑髡钳 左右止大奴冯宣,年廿七八岁,中壮,髡发五六寸,青黑色无须,衣 袍白布绔,履白革舄,持剑亡。”{28}《晋书?刑法志》载:“刘颂上书曰:‘诸重犯亡者,发过三寸辄重髡之。’”{29}由此观之,髡刑是将犯人的头发剪短,留下的头发长度一般是三寸左右。
剃发对今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古代却是一种刑罚,这与古人对头发的认知密切相关。许慎《说文解字》:“发,根也。”在古人,尤其是中原人民看来,人的头发就像草木的根一样,是承接雨露和恩泽的,是人身精华的所在。如《左传?昭公三年》:“齐侯田于莒,卢蒲 见,泣且请曰:‘余发如此种种,余奚能为?’”杜预注曰:“种种, 短也,自言衰老不能复为害。”{30}庆氏是齐国大族,庆封曾执掌国政,后被驱逐流放。其党羽卢蒲 以发短来说明自己精力衰竭,不能再作乱了。又《太平御览》卷469引《曹瞒别传》曰:“太祖尝行经麦中,令士卒犯麦者死,骑士皆下马持麦以相付。时太祖马腾入麦中,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率下?然孤为军帅,不可杀,请自刑。’因拔剑割发以置地。”{31}曹操以发代己身,割发自惩,可见古人认为头发能代本身。剃发对古人来说既是对人身精气乃至生命的伤害,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侮辱。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 楚受辱,其次 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32}由此观之,剃发在古人的观念里既是肉体上的伤害,又是精神上的侮辱,它能成为一种刑罚也就可以理解了。
结 语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本文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髟部”所收的与头发相关的35个汉字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表意上的区别,将其分为表头发的定义、表头发的质地、表头发的外观、表头发的梳理装饰四类,并通过对某些字的具体分析呈现出古人关于头发的文化面貌,主要表现在古人对于头发的审美观、古式的标识作用及古代与头发相关的刑罚三个方面。
①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6页。
② (晋)陆 :《邺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③ (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
④ (清)徐灏撰:《说文解字注笺》,上海古籍出版社论文导读:2002年版,第226页。⑤{24} (南唐)徐锴撰:《说文解字系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1页,第182页。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7ctime.com上一页123
2002年版,第226页。
⑤{24} (南唐)徐锴撰:《说文解字系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1页,第182页。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