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文化培育地方志文化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091 浏览:121662
论文导读:
摘 要:地方志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与地方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地方志文化,对于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培育地方志文化,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路径理念和具体实践进行探析。
关键词:地方志;文化;软实力;培育
Abstract: Local record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oc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Local chronicles and local cultural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is interaction, mutual influence, mutual promotion.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to promote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reg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history culture, is of significance for upgrading, reg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path concept and practice.
Key words: local history; culture; soft power; cultivating
2095-2104(20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地方志作为地区重要的基础文化事业,应当把培育地方志文化,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放在一个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加以重视和推进。

一、培育地方志文化,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太平撰史,盛世修志。作为一个地区优良文化传统的传承载体,地方志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一个地区而言,地方志文化是其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培育地方志文化是增强地区吸引力的客观要求

一个地区是否对外界有吸引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资源来源于挖掘,氛围依赖于营造,在这一点上,史志部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优秀的地方志作品可以通过引人入胜的地情文化的挖掘整理,使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吸引力。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软实力决定吸引力,培育地方志文化,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是增强一个地区吸引力的客观要求。

2.培育地方志文化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方面的满足以外,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追求。其中对自身所在地区的历史渊源、人文掌故、民俗风情的了解和探究成为人们追根溯源的新情感需求。在这个方面,地方志作品作为地情教育的现实教材,以真实资料和生动史实,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热情,在增强凝聚力、发挥创造力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3.培育地方志文化是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要求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很多地区采取的竞争模式,而且产生了积极的发展效应。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使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正逐渐演化为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而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正是地方志文化,因此,优秀的地方志作品已成为一个地区重要的文化名片。

二、培育地方志文化,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路径理念

地方志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培育地方志文化,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需要树立以下几个理念。

1.培育地方志文化必须树立品牌理念

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如果编修出来的志鉴不能准确、真实、全面地反映历史与现状,记录社会生活,将会丧失其经世致用的功能,甚至对后代读者留下论文导读:
误导的缺憾。因此,打造精品志鉴,是当代地方志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质量是地方志的生命,地方志品牌的创立离不开质量的提高。打造地方志品牌要把质量作为志鉴的生命所在、价值所在,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高标准、严要求,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管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7ctime.com
理规范,提高资料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要在求真、求精、求新上下功夫,使志鉴做到可信可用,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2.培育地方志文化必须树立创新理念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文化得以传承和繁荣发展的动力。地方志创新是树立地方志品牌的必然要求。志鉴编纂要注重新观点、新内容、新形式、新技术的运用。要突破传统修志编鉴思路的桎锢,抓住发展主题,接受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准确记录新时期出现的新内容、新情况,全面反映地区政治生活的开放、经济的昌盛、文化的繁荣;要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使用具有冲击力的图片文字展现地区独特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要积极采用数字化等新技术、新手段改造提升传统的编修和传播模式,使之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

3.培育地方志文化必须树立修以致用理念

修志编鉴的目的在于用志用鉴。用志用鉴是培育地方志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方志作品服务社会越广,服务层次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地方志文化的社会效益就越高,存在的价值也就越明显。要积极探索用志用鉴的新渠道、新方法、新形式,挖掘和推广多样化、高质量的地情编纂成果;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扩大志鉴的发行渠道;通过开展地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企业等活动,加大地方志资源和作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地方志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使地方志工作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表现出更大的影响和作为。

三、培育地方志文化,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实践

地方志文化是地区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深入推进地方志文化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社会文化大发展,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润州区注重挖掘整理文史资料,努力打造志鉴品牌,不断彰显地方文化,以《润州区志》、《润州年鉴》、《润州春秋》、《润州人物》为代表的地方志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润州的信息平台、形象窗口和文化名片,体现了地方志文化服务经济发展、优化投资环境的功能和作用。
1.坚持质量第

一、推进二轮修志

润州区首轮《润州区志》上限不限,下限止于1987年,1995年出版发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二轮修志工作启动于2006年,6年来,《润州区志(1983~2007)》编修工作历经了资料收集、资料长编、分纂、总纂和审查验收等各个环节。在每个编纂环节中,史志部门都遵循修志规律,坚持科学推进,把质量看作志书的生命,坚持质量第一,做到严把资料关、体例关、史实关、保密关、文字关,进度服从质量。同时,强调续志规范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结合,努力突出续修志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作为润州区地方文化建设的一大工程,《润州区志(1983~2007)》计划于2013年出版发行。

2.注重改革创新,打造精品良鉴

《润州年鉴》自2000年版首编以来,已出版发行9部,为积累地情资料,服务润州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近年来,润州史志部门树立创新创优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年鉴的整体质量。按照上档次、出精品的要求,在《润州年鉴》的框架结构、类目设置、条目选择、装帧设计等方面每年都做一定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如2008年版增设“名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2009年版增设“百万大拆迁”类目,2010年版增设“媒体中的润州”类目,2011年版增设“润州区革命历史遗址览”类目等,从不同角度,记载和反映润州时展的新特征、新气象、新面貌。同时,扩大年鉴信息量,增强年鉴的实用性;创新装帧设计,提高年鉴品位,彰显润州文化特色。《润州年鉴》先后获得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二等奖,江苏省第四次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二等奖,已成为宣传和推介润州的一个优秀文化平台。

3.开发资源优势,丰富地方志文化内涵

挖掘整理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宣传地区优秀文化财富,是培育地方志文化,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润州文史和史志部门大力开发润州文史资源,先后整理出版了《润州春秋》、《润州人论文导读:
物》,全面地介绍了润州的历史沿革、地理面貌、名胜景观、文物资源、历史名人等,兼具史料性和可读性,展示了润州的历史人文底蕴,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爱乡热情,有助于当代人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发掘润州精神的新内涵,让历史文化服务于当代的现代化建设。同时,润州史志部门注重地方志服务社会功能的开发,通过开展送地方志作品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对外交流等活动,加强宣传,扩大全社会读志用志、读鉴用鉴的途径。广泛接受区内外部门和投资者对润州地情资料的查询,充分发挥地方志文化在记载地情、传播文化、信息查询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全面融入并服务润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培育地方志文化,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命题,也是地区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大力培育和发展地方志文化,必将有力推动地区文化建设,丰富地区文化内涵,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实现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