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对联让对联走进语文教学课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73 浏览:8517
论文导读:
2095-3089(2013)20-0-01
我国的对联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佳作。在语文教学中,把对联引进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并积极鼓励学生学习与撰写对联,必定会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一、用对联介绍作者生平,导入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文章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生平的介绍,教师往往列出一系列资料供学生学习了解,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运用一副言简意赅的对联来引入作者的介绍,一定会激发学生的眼球和学习的兴趣,自然地导入新课。如教《廉颇蔺相如传》,在介绍作者司马迁时,我板书司马迁祠堂前一副对联:“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然后对这副对联具体解释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司马迁发愤著书不寻常经历。又借用鲁迅对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肯定《史记》这部皇皇巨著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司马迁人格的伟大,调动学生情感。
教《赤壁赋》,介绍作者苏轼,可以引用清杨庆远为三苏祠撰的对联:“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和楹联名家赞苏轼联:“身已无羁,撇下声名撇下谤;魂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第一副联介绍三苏父子在文学上无可比拟成就与地位,以及他们千磨百炼中保持节操人生态度,第二副联借用苏轼《定风波》名句“也无风雨晴”,是苏轼人生低潮的心境写照,也是他豁达人生的境界写照。通过分析介绍,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作者生平与思想境界,理解到苏轼在人生低谷中表现出来的豁达态度,为学生理解《赤壁赋》这一文章作者的深刻思想内涵做一个铺垫。

二、利用对联归纳分析作品,训练学生归纳内容与主旨

对联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在学习古文时,我采用“对联激趣法”。即让学生利用对联归纳古文的内容与主旨,把学生的对联佳作在全班展示,激发学生的写作对联热情。譬如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教师和学生分析与梳理文言文知识之后,在归纳课文的内容与主旨时,指导学生利用对联的形式来概括。先展示一副有关《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联,联曰:“凭智勇,完璧归赵,使不辱命,退而让颇,真乃英雄气概;能屈伸,袒肉负荆,谋则强国,戍则安邦,无愧丈夫品德。”让学生模仿,写出本文人物的对联。于是学生写出了“持璧叱秦王,凭智勇保家卫国;引车让廉颇,用宽仁先国后私”,“攻城拔寨,赢来威信强帝国;负荆请罪,留得美名耀青史”,“有智有谋,完赵璧战渑池显神勇;知羞知耻,破齐兵取阳晋见高风”等对联。这一副副对联从各个角度来赞美蔺相如、廉颇的形象,表明学生掌握人物性格,以及文章主题,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这比单纯整理某些词语翻译几个句子能更易于让学生更深入学习文章的内容与主题。
在学习《劝学》一文时,引入一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些言简意赅的对联贴切帮助学生消化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起到了以少胜多的作用。在“对联激趣法”,学生的古文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最大限度被激活与内化。

三、利用对联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语文教学中有人说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虽是戏言,却是事实。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只见“文字”不见“语言”,只见语法不见章法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文言词法和句法讲解与训练更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法的确可以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加强语感,从而具有更高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是,文言语法本身是枯燥的,让学生成篇整堂课在枯燥而又单调乏味的语法中学习文言知识,就如听天书,越听越怕文言文。
一副对联包含词性、词的结构、对仗、平仄等,有得还包含了词的活用句式倒装、被动、省略等,它几乎涵盖了古文基本的语法知识。实际上古人在学习古文中不讲语法,但他们的遣词造句以及语言感悟能力都很强,就是得益于他们在刚刚入学时上的“对课”。因而在古文的学习中,有意识的从一些简单的对联讲起,利用对联学习古代汉语知识,既学到对联里包含内涵深刻的主题思想,又学到高妙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如“玉阶朝橐笔,花县昼弹琴”,先可学习到“橐笔”与“弹琴”为偏正结构,“朝”与“昼”分别翻译为“在早上”和“在夜晚”,让学生明白为名词作状语等一系列古汉语语法知识。
又如“老农老圃悲冯妇,江北江南骂许行”中的“老”与“江”字面上是形论文导读:或写出一副精炼而意丰的对联,他一定也能写出一篇布局恰当,结构严谨,含蓄优美的好文章来。如学生欣赏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学到长联写作时总分结构,学到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内涵美质,外溢华彩,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意境。这些对我们学生写作引导无不裨益。
容词对名词,但因其处于主语位置,偏正结构,可活用与“农”组成整体名词。又“披坚执锐,折戟沉沙”这里的“坚”、“锐”在成语中代甲、兵器,可活用为名词。这些联或内涵丰富,或巧妙谐趣,学生在乐学中得到内容的熏陶,又掌握了古代汉语的知识,不失为一举两得。

四、利用对联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副对联往往只需几个字或者十几个字,言简义丰,是作者千锤百炼的结晶。它包含在创作中炼字的遣词造句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意境的创设能力等,这和学生写作要求基本一致。有时一副好联就是一篇小而精的好文章。学生能欣赏或写出一副精炼而意丰的对联,他一定也能写出一篇布局恰当,结构严谨,含蓄优美的好文章来。如学生欣赏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学到长联写作时总分结构,学到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内涵美质,外溢华彩,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意境。这些对我们学生写作引导无不裨益。
同时,很多对联里包含深含哲理。其中有许多用历史眼光和唯物观点撰写的人生哲理联,情真意切,字字珠玑,无疑是人生感受的真谛和劝世贤文。如“勤能补拙才偏敏;廉不沽名品益高。”“世事沧桑翻冷暖;人生坎坷逐高低。”“心向浮云知进退;名随野草任枯荣。”“百里长堤蝼蚁毁;千寻大树蛀虫枯。”“莫学灯笼千只眼;当效蜡烛一条心。”学生通过理解与记诵这些内涵深刻的哲理联,然后运用在写作的作文当中,必定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升华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内涵、更深刻、更具文采。
让对联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与对联一起飞翔,让我们的语文课更丰富,更精彩,让我们思接古人,陶冶情操。它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提高语文概括能力,写作水平等,更能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体文化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把对联引入语文教学中更是有积极的意义,它必定会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与对联事业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