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初探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对策探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49 浏览:156614
论文导读:足为E,CE=1寸,AB=10寸,求直径CD的长。”依题意,CD长为()A.寸B.13寸C.25寸D.26寸三、解决生活化数学问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从学生的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采取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来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们姑且称之为生活化数学问题。在新课程教材中、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及数学学习中,生活化数学问题总体反映出题量增多、题型多样、涉及面广的特点,这些问题强化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强化这类问题的教育功能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生活化数学问题的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运用生活化数学问题,促进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例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例:小明把一张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的四周各剪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再折合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
(1)如果要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为81cm2,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为多少?
(2)如果按下表列出的长方体底面面积的数据要求,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折合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没有以老式的应用题教学模式来处理它。我采用小组交流探索的模式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问:“在你观察到的变化中,你感到折合而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会不会有最大的情况?先在下面的表格中记录下你得到的数据,再以剪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自变量,折合而成的长方体体积为函数,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点,看看与你的感觉是否一致。”
从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注重了教学中的过程性目标,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在学生对探索过程的参与和体验中,学生观察、分析和合情推理的能力在逐步的提高,通过相互合作、估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在讲完本题后,不仿顺便指出,如果去掉长方体的底面积的限制,是否还可以折出体积更大的长方体?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待高中学习微积分后才能完成,为学生留下一个悬念。

二、利用数学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九章算术》最迟成书于公元1世纪至公元3世纪,刘徽为其注解,流传至今。古人就是对数学在应用中进行研究,在研究后加以应用的。今天的我们更应如此,通过这种事例,让学生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质与美. 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及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套用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缺少的是发现。”上好这堂课需要师生综合运用语文、历史与社会等多学科的知识。
在讲解垂径定理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时,我采用了“圆材埋壁”这一数学典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一个问题,“今有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这一实际问题我们可把它抽象成如下的数学模型,用现代的数学语言表述是:“如图CD为⊙O的直径,弦AB⊥CD,垂足为E, CE=1寸,AB=10寸,求直径 CD的长。”依题意,CD长为( )
A. 寸 B. 13寸 C. 25寸 D.26寸

三、解决生活化数学问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从学生的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单一学习方式已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了,要开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活动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例:握手问题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某某同学坐得真好,老师和你握握手(走下讲台和学生握手):“谢谢你,给同学们起了个表率的作用。刚才老师和他握了手,他也和我握了手,我们俩这叫握了一次手,你知道吗?握手和我们数学也有关系,那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论文导读:上一页12
来研究握手问题。

2.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1)探究三个人握手次数
演示说明,请三位同学来表演,请你说一说,他们谁和谁握手了?
(2)画图说明
三个人握手我们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能不能更直观的用图来说明刚才握手的情况呢?如果让你来画图,你打算怎样画?数字、字母既简洁又通用,他可以表示任何三个人。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图。
追问:三个人中,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呀?
(3)探究四个人握手情况
如果参加生日聚会的共有四个人呢?猜一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会握几次呢?小组合作亲自握手试一试验证你的猜想。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图来说明握手的情况吗?学生自己画图,教师巡视,指名二人板演。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其它同学认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第一种:定点发射法
第二种:基本线段法
如果参加聚会的有五个人呢?学生感悟出4+3+2+1=10次。说一说4、3、

2、1分别指什么?如果参加聚会的有n个人呢?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小熊要过生日,它邀请它的好朋友一起来庆祝——吃沙拉。它从苹果、香蕉、草莓、菠萝四种水果中选出2种做沙拉。它可以做多少盘沙拉和小朋友一起来庆祝?
(2)学校运动队举行一场乒乓球比赛,15人参加。如果每两个人都要打一场,一共要打多少场比赛?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把握手问题化归为我们熟知的线段条数问题,到高中等学生学习了排列组合之后,就会更深切的理解握手问题,也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好了基础,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
总之,新课标把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这体现了对传统数学教学弊端的革新,也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趋势。让我们的学生从这些生活化问题分析、求解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学有所用,并锻炼了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终身学习和服务于社会的打下更扎实的基础。这正是我们今后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