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806 浏览:36417
论文导读:业教育质量,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功能,即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实训基地投入力度;依托企业平台联动合作,即树立双赢意识,强化企业责任,发挥企业功能;发挥职业学校自身作用,即开展面向社会的培训活动,建立社会参与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积极进行实训教材开发
摘要: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其任务是为经济社会进展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技能型运用性人才,其特点是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平台,要进展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当前,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比较薄弱,其论述系统尚不改善;实训基地建设的近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由此,加强中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具有重要的论述和实践作用。论文以新余市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为切入口,以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为探讨对象。调查发现,新余市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但是,实训基地建设中有着的政府主导不充分、校企合作不紧密、基地建设不规范、学校管理不到位等不足依然有着。这些不足归结到观念认识、基地投入、管理协调等方面的理由。探讨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一般有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等三种类型,具有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为了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功能,即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实训基地投入力度;依托企业平台联动合作,即树立双赢意识,强化企业责任,发挥企业功能;发挥职业学校自身作用,即开展面向社会的培训活动,建立社会参与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积极进行实训教材开发,健全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理顺学校与政府及企业管理联系,即理顺学校与政府的联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健康进展。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中等职业教育论文实训基地建设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3-4
ABSTRACT4-8
第一章 绪论8-21
第一节 探讨背景8-9

一、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8

二、社会经济进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期待8-9

三、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有着困难9

第二节 探讨作用9-10

一、论述价值9-10

二、实践价值10

第三节 文献综述10-20

一、国内关于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探讨综述10-15

二、国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方式探讨综述15-19

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探讨述评19-20

第四节 探讨策略20-21

一、文献法20

二、案例法20

三、访谈法20-21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概述21-26
第一节 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类型与功能21-25

一、实训基地的概念21

二、实训基地的类型21-22

三、实训基地的功能22-25

第二节 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论述诠释25-26

一、情境学习论述25

二、人本原理25-26

第三章 新余市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近况浅析26-40
第一节 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情况26-33

一、实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27

二、基地建设逐步标准化27-30

三、运用效能逐步提升30-33

第二节 实训基地建设有着的不足及浅析33-40

一、政府主导不充分33-34

二、校企合作不紧密34-36

三、基地建设不规范36-38

四、学校管理不到位38-40

第四章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深思40-57
第一节 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功能40-45

一、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政策40-41

二、优化实训基地资源配置41-43

三、加大实训基地投入力度43-45

第二节 依托企业平台联动合作45-48

一、树立双赢意识45-46

二、强化企业责任46

三、发挥企业功能46-48

第三节 发挥职业学校自身作用48-53

一、开展面向社会的培训活动48-49

二、建立社会参与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制度49

三、积极进行实训教材开发49-51

四、健全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机制51-52

五、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52-53

第四节 协调学校与政府及企业管理联系53-57

一、理顺学校与政府的联系54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54-57

结语57-58
参考文献58-61
附录Ⅰ 访谈提纲61-62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63
后记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