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治国治国思想中儒家文化因素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940 浏览:143203
论文导读:
摘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关键的就是要使它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历史国情相结合;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国情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文化作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无疑是过时的东西,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还是有可取之处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张对儒家思想文化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作为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核心,对治国安邦作了积极的探讨,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外交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治国思想,治国思想具有开创性、民族性、探讨性。的治国思想吸收了儒家治国思想的精华,同时剔除了儒家治国思想的糟粕,实现了批判性的继承、革新、改造。在治国的终极目标上,深受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渴望实现社会公有、人人平等、自由进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治国的目标上,儒家推崇以“小康”到“大同”,把共产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都注重逐步实现;在治国的策略上,和儒家先哲们一样,主张以德治国,靠道德的力量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法制手段;儒家在对待贫富差距的不足上倾向于“调匀”,提出要缩小三大差别,尽量让每个国民有饭吃、有衣穿;儒家在对待个人私利和个人享乐上要求不争利、不独乐,提倡在利益面前发扬风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用人上,都强调德才兼备。同志在继承了儒家治国思想合理成分的同时,又对儒家治国思想有所进展和革新,同时,对儒家治国思想中的一些不适宜的成分进行了改造。儒家也讲富民,但这个富民是为了更好地御民,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照旧统治下去,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进而实现国家的富强;历代儒家都主张“以民为本”,但这个“本”首先是在巩固王权的前提下的“本”,把人民视为上帝,实行人民,他号召党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儒家重视教育,但脱离生产劳动,重文轻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德智体全面进展,更加注重国民身体的健康;在军事思想上,儒家主张慎战,不打不义之战,认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同时,也强调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只要是正义的战争,胜利是属于人民的;儒家外交讲究和而不同,进展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此为基础处理外事外交;儒家注重官员自省、自律,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发动群众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同志对儒家的专制主义、宗法主义、平均主义及教育流弊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继承和进展儒家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理由。治国思想中的儒家文化因素对、、的治国思想影响深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先驱作用,对文化进展与人的进展具有启发作用;的治国思想对当前处理国际联系、民族不足及党派合作也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关键词:论文治国思想论文儒家文化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7
ABSTRACT7-12
第一章 导言12-16

1.1 探讨的目的和作用12-13

1.1 探讨的目的12

1.2 探讨的作用12-13

1.2 探讨内容13

1.3 探讨概况13-16

1.3.1 国外探讨概况13-14

1.3.2 国内探讨概况14-15

1.3.3 探讨策略15

1.3.4 革新之处15-16

第二章 治国思想的形成与基本内容16-29

2.1 社会基础16-17

2.

1.1 中国革命的胜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6

2.

1.2 “冷战”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16-17

2.2 思想渊源17-18

2.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17

2.2 苏联和东欧国家治国的经验教训17-18

2.3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治国之道18

2.3 主要内容18-26

2.3.1 进展经济改善民生18-19

2.3.2 切合国情执政19-21

2.3.3 尊重人才繁荣文化21-23

2.3.4 质量建军科技强军23-24

2.3.5 反对霸权广交朋友24-25

2.3.6 多措并举以严治党25-26

2.4 基本特点26-27

2.4.论文导读:治国思想31-333.2.1德治:儒家治国的指导原则313.2.2仁政:儒家治国的基本案例31-323.2.3刑治:儒家治国的补充手段323.2.4正己:儒家治国的逻辑起点323.2.5明礼:儒家治国的阶级性32-333.2.6任贤:儒家治国的用人论述333.2.7大同:儒家治国的目标333.3儒家治国思想的地位及影响33-34第四章儒家文化对治国思想的影响
1 开创性26

2.4.2 民族性26-27

2.4.3 探讨性27

2.5 关于治国思想的反思27-29

第三章 儒家学说中的政治智慧29-34

3.1 概述29-31

3.

1.1 产生背景29

3.

1.2 儒家治国思想的论述基础29-31

3.2 儒家治国思想31-33
3.

2.1 德治:儒家治国的指导原则31

3.

2.2 仁政:儒家治国的基本案例31-32

3.

2.3 刑治:儒家治国的补充手段32

3.

2.4 正己:儒家治国的逻辑起点32

3.

2.5 明礼:儒家治国的阶级性32-33

3.

2.6 任贤:儒家治国的用人论述33

3.

2.7 大同:儒家治国的目标33

3.3 儒家治国思想的地位及影响33-34
第四章 儒家文化对治国思想的影响34-42

4.1 对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34-36

4.

1.1 治国目标上注重大同34

4.

1.2 治国步骤重视渐进34

4.

1.3 治国策略上强调德治34-35

4.

1.4 治国措施上观点相近35-36

4.2 对儒家治国思想的进展36-39
4.

2.1 儒家“民富论”与富民强国36

4.

2.2 儒家“民本思想”及为人民服务36-37

4.

2.3 儒家道德与教育观并三育全面进展37

4.

2.4 儒家军事思想同不打不义之战37-38

4.

2.5 儒家“和而不同”与和平共处38-39

4.

2.6 儒家思想和廉俭教育39

4.3 对儒家治国思想的改造39-42
4.

3.1 对专制主义的抨击39

4.

3.2 对宗法主义的批判39-40

4.

3.3 对儒家平均主义的批评40

4.

3.4 对传统道德和教育制度流弊的痛斥40-42

第五章 治国思想对当代的贡献42-46

5.1 对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论述与实践的指导作用42-44

5.

1.1 中国特点治国方略的思想渊源42

5.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驱作用42-43

5.

1.3 对文化进展与人的进展的启发43-44

5.2 对处理国际联系、民族不足和党派合作的价值44-46
5.

2.1 处理当代国际联系的标本作用44

5.

2.2 构建新型民族联系的重要借鉴44-45

5.

2.3 推动党派合作的主要依据45-46

参考文献46-49
致谢49-50
作者介绍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