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乡土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凝聚爱乡环保意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36 浏览:16375
论文导读:湖)、矿产资源及工业发展等状况,是全国知名的化工基地,有长寿化工总厂、四川维尼纶厂等。让学生学习有关长寿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知道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成就和问题,懂得一些建设的措施和政策,初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而让学生了解新长寿,认识新长寿,热爱新长寿,长大建设新长寿
【摘要】利用中学地理基础学科教学特点融入乡土地理内容,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生养自己的这片热土,激发学生爱家、爱校、爱国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不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且是具体落实“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举措。本文描述的只是自己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关键词】乡土;教学;凝聚;爱乡;意识
1326-3587(20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13)06-0045-01
乡土地理是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教材,它是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措施,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一、充分发挥乡土地理教材作用

长寿区位于重庆直辖市东部约50公里,区内教学资源丰富。我们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教学的要求和安排,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材,以人地关系为线索组织内容编写了乡土教材《长寿地理》。其内容涵盖了地形、气候、交通、河流、湖泊(长寿湖、长寿洪湖)、矿产资源及工业发展等状况,是全国知名的化工基地,有长寿化工总厂、四川维尼纶厂等。让学生学习有关长寿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知道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成就和问题,懂得一些建设的措施和政策,初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而让学生了解新长寿,认识新长寿,热爱新长寿,长大建设新长寿,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为此,我在教学中常常贯穿乡土地理的教学。

二、从身边河流的变迁激发爱乡情和环保意识

我校长寿中学位于长寿的母亲河桃花河(又名桃花溪)畔。桃花河(又名桃花溪),她纵横长寿腹心地带,其流域面积达350平方公里,哺育着45万长寿儿女。全国有名的长寿湖狮子滩电站位于其中段,上个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该电站的建设。勤劳善良的长寿人,祖祖辈辈在这里休养生息,因此她被长寿人誉为长寿的母亲河。
在儿时的记忆中,桃花河是多么美丽!她两岸杨柳飘飘,一河清水,竹木婆娑,鱼虾相戏。特别是每年夏天,青年们呼朋引伴来此游泳、纳凉,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对未来的桃花河,人们也给予几多美好的期许;清明上河坊依河而建;把三洞沟打造成滨江长寿谷,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
可如今,桃花河的美景已悄然离我们而去,葛兰以上几近断流,葛兰一下污水横流,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面上垃圾漂浮,蓝藻、浮萍(浮瓶)、水葫芦拥塞河道……,其惨状叫人目不忍睹。
从我校几个师生地理环保考察小组及区环保局数据显示,桃花河的主要污染属于点源污染,最严重的污染源有三:一是场镇生活污水,二是养殖污染,三是工业废水污染。众多的污染加上每年遇天旱少雨,让桃花河病势严重。用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话说:“桃花河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

三、引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美丽家乡而不懈努力

人们的爱乡热情及区内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对桃花河污染的整治问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予以高度关切。区委区府相关领导给予高度重视,他们分别在有关文件上批示,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改善桃花河的面貌,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
沿河的所有部门,镇街和负责任的企业已经行动起来,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治理的办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流域镇街添置设施,清运垃圾,组织人力清漂;相关企业知过即改,修补粪池,清理底泥……一场全流域的桃花河保卫战即将在全区打响。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大力宣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从身边做起,管住自己的口,不随地乱吐,关注自己的手,不随地乱丢,管住自己的脚,不随便乱践踏花草,建设绿色而美丽校园;从社区做起,为建设美丽的社区而努力。桃花河是校园的一部分,桃花河畔是我家,我不爱她谁爱他。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出主意想办法献力量,救救我们的母亲河,打一场母亲河保卫战!
实践证明,地理课中加强乡土地理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建设美丽家乡、美丽社会、美丽中国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长寿区教学研究室编,《长寿地理》修订本 2010年8月

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重庆地理》修论文导读:上一页12

订本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