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修辞手法在作文写作中运用-前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9-16
作者:用户投稿本站原创
点赞:26994
浏览:121333
论文导读: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高中生的普遍感受。究竟难在哪里?笔者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很容易得到提高;论据材料经过一定量的积累,也可以变得不断丰富。但是,语言平淡乏味、缺乏文采的问题却很难解决。而修辞手法就是“彩凤双飞翼”,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不失为增加文章文采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把引用、排比、比喻、对比、反问、衬托等修辞列为积极修辞,认为积极修辞不仅要使人理会,还要使人“感受”,要求语言不仅意思准确、明白,而且还要形象、生动、活泼。
修辞手法对高中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因为关于修辞知识点的考查,在高考中的诗词鉴赏、散文阅读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考点中都多有涉及,但是学生们大多仅仅从解题的角度出发,去熟练地背记修辞手法的定义和表达效果,而很少能在自己写作文时有意识地运用几种自己熟悉的修辞,结果失去了一次使自己文章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笔者从作文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自己对作文中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看法,希望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发。
(一)引用
“引用”是否修辞,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是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明确将“引用”列为修辞手法。引用是写文章时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通常是在文章中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词、成语俗语、寓言故事等,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学生写文章时一般写的都是自己的话,如果能够插入现成的经典话语,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中国的古典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蕴藉,文采飞扬,如果适当地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必将使自己的文章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谈“壮志”,可以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谈乐观豪迈的气概,可以引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引用古诗词的形式是自由活泼的: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引用的古诗词可以用来拟题,也可以用在文章开头、正文和结尾中。
又如一些名言警句,出自权威之口,短小精悍,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引用这些名言警句,自然能够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在议论的过程中,如果引用一些经典例子,则会使文章论据确凿,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如以“友谊”为话题,可以引用“高山流水”、“管鲍分金”的故事,可以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这些例子比我们举同学之间的例子要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说服力。
(二)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大致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
排比句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富于节奏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增强语势,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如“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如“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如“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书,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这些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强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排比句可以用在文章开头,先声夺人,也可用在议论文正文的举例中,即通常说的“排例”。如:“蓄势,要有长时间耐心的准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由弱转强,真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遂成《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王羲之废寝忘食,临池书写,就池洗砚,使水池变‘墨池’,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遂成一代‘书圣’。”同摘自:7彩论文网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样,排比也可用在结尾,增强议论抒情的力量。
(三)比喻
黄伯荣在《现代汉语》中说: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加深体味”、“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如写“愁”,“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李煜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比作春江水,可见愁之浓、愁之多。还如要表现一个女孩的美,光说很美很美,别人可能感觉不到美,但是用人们熟悉的美的事物打比方,就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小轩作词的《东方女孩》:“她的眉呀眉,像双雁飞过长江水;她的眼呀眼,好像西湖水含烟;她的唇呀唇,像栖霞山上枫如醉;她的心呀心,天山雪般晶莹。”相信只要听了这首歌的人,都会被“东方女孩”的美丽所陶醉。
有学生认为,写议论文不需要用比喻,这是个误区。如“母爱”和“父爱”本身是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可以通过比喻,使其具体形象化:“母爱似水,如涓涓细流,连绵不绝,缠绵柔顺;父爱如山,如层层高山,巍峨厚实,深沉凝重。”
比喻常见的形式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主要是根据本体和喻体是否同时出现、比喻词的有无划分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但是要提醒学生注意,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的、易懂的,比喻要贴切。
(四)对比
对比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经常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具体地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就是一篇成功运用对比论证的范文。该文将“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择师”教子与己之“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今之士大夫“群聚而笑”相对比,从而说明从师的论文导读:以保妻子”;将“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见齐宣王不行仁政,实不合理;将“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在对比说理中,我们见识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正反对比式的结构安排也比较灵活:既可以体现在某一段中,也可以体现在段与
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劝谏齐宣王实行王道时,就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对比——“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将“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见齐宣王不行仁政,实不合理;将“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在对比说理中,我们见识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安排也比较灵活:既可以体现在某一段中,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既可以先正面说再反面说,也可以先反面说再正面说,但一般正面角度论述着墨要多一些。对比论证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反问
反问也是一种修辞,它和设问一样,都是无疑而问。不同的是设问是自问自答,而反问是只源于:7彩论文网科技论文www.7ctime.com
问不答,含在问话中。
反问的语气比陈述语气要强烈得多,这一点使它很适合议论文。议论文要以理服人,就要有气势。如要表达“诚信的重要”,可以说:“诚信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诚信难道不重要吗?”比较之下,反问可以启发人思考,语气也强烈得多。
这一点也启发我们的学生,一篇文章不是只用逗号和句号,还可以用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不要仅仅会使用一般的陈述句,还可以用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有时也可用倒装句,使行文有变化,感情有波澜。
(六)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也叫映衬。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用类似事物作陪衬的叫正衬。如在鲁迅的《药》中,当华老栓买“药”回来后,“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用光明之景来衬托华老栓觉得儿子的病有救时的喜悦之情;而小说结尾关于坟场“死一般静”的环境的描写,则衬托了人物无尽的悲伤、绝望之情。
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叫反衬。如王维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来反衬山林的寂静。在《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与宝钗出嫁被安排在同一时刻,一边是热闹非凡的婚礼场面,一边是冷落凄凉的黛玉寂然死去的悲凉景况。这里,宝钗热闹的婚礼强烈地反衬了黛玉之死的凄惨,使人对黛玉报以深切的同情。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的效果,是平铺直叙手法不可能产生的。
学生们在写作文特别是记叙文时,可以很好地借鉴名著中的衬托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具感染力。
除了上述六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之外,还有比拟、对仗、夸张、通感、顶真、借代等修辞手法,熟练地掌握并自觉地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披上“彩凤双飞翼”,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收到“便引文采到碧霄”效果。
郑毅,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责任编校:老 猛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高中生的普遍感受。究竟难在哪里?笔者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很容易得到提高;论据材料经过一定量的积累,也可以变得不断丰富。但是,语言平淡乏味、缺乏文采的问题却很难解决。而修辞手法就是“彩凤双飞翼”,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不失为增加文章文采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把引用、排比、比喻、对比、反问、衬托等修辞列为积极修辞,认为积极修辞不仅要使人理会,还要使人“感受”,要求语言不仅意思准确、明白,而且还要形象、生动、活泼。
修辞手法对高中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因为关于修辞知识点的考查,在高考中的诗词鉴赏、散文阅读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考点中都多有涉及,但是学生们大多仅仅从解题的角度出发,去熟练地背记修辞手法的定义和表达效果,而很少能在自己写作文时有意识地运用几种自己熟悉的修辞,结果失去了一次使自己文章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笔者从作文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自己对作文中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看法,希望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发。
(一)引用
“引用”是否修辞,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是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明确将“引用”列为修辞手法。引用是写文章时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通常是在文章中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词、成语俗语、寓言故事等,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学生写文章时一般写的都是自己的话,如果能够插入现成的经典话语,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中国的古典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蕴藉,文采飞扬,如果适当地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必将使自己的文章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谈“壮志”,可以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谈乐观豪迈的气概,可以引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引用古诗词的形式是自由活泼的: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引用的古诗词可以用来拟题,也可以用在文章开头、正文和结尾中。
又如一些名言警句,出自权威之口,短小精悍,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引用这些名言警句,自然能够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在议论的过程中,如果引用一些经典例子,则会使文章论据确凿,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如以“友谊”为话题,可以引用“高山流水”、“管鲍分金”的故事,可以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这些例子比我们举同学之间的例子要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说服力。
(二)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大致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
排比句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富于节奏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增强语势,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如“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如“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如“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书,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这些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强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排比句可以用在文章开头,先声夺人,也可用在议论文正文的举例中,即通常说的“排例”。如:“蓄势,要有长时间耐心的准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由弱转强,真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遂成《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王羲之废寝忘食,临池书写,就池洗砚,使水池变‘墨池’,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遂成一代‘书圣’。”同摘自:7彩论文网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样,排比也可用在结尾,增强议论抒情的力量。
(三)比喻
黄伯荣在《现代汉语》中说: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加深体味”、“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如写“愁”,“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李煜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比作春江水,可见愁之浓、愁之多。还如要表现一个女孩的美,光说很美很美,别人可能感觉不到美,但是用人们熟悉的美的事物打比方,就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小轩作词的《东方女孩》:“她的眉呀眉,像双雁飞过长江水;她的眼呀眼,好像西湖水含烟;她的唇呀唇,像栖霞山上枫如醉;她的心呀心,天山雪般晶莹。”相信只要听了这首歌的人,都会被“东方女孩”的美丽所陶醉。
有学生认为,写议论文不需要用比喻,这是个误区。如“母爱”和“父爱”本身是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可以通过比喻,使其具体形象化:“母爱似水,如涓涓细流,连绵不绝,缠绵柔顺;父爱如山,如层层高山,巍峨厚实,深沉凝重。”
比喻常见的形式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主要是根据本体和喻体是否同时出现、比喻词的有无划分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但是要提醒学生注意,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的、易懂的,比喻要贴切。
(四)对比
对比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经常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具体地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就是一篇成功运用对比论证的范文。该文将“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择师”教子与己之“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今之士大夫“群聚而笑”相对比,从而说明从师的论文导读:以保妻子”;将“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见齐宣王不行仁政,实不合理;将“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在对比说理中,我们见识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正反对比式的结构安排也比较灵活:既可以体现在某一段中,也可以体现在段与
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劝谏齐宣王实行王道时,就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对比——“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将“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见齐宣王不行仁政,实不合理;将“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在对比说理中,我们见识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安排也比较灵活:既可以体现在某一段中,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既可以先正面说再反面说,也可以先反面说再正面说,但一般正面角度论述着墨要多一些。对比论证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反问
反问也是一种修辞,它和设问一样,都是无疑而问。不同的是设问是自问自答,而反问是只源于:7彩论文网科技论文www.7ctime.com
问不答,含在问话中。
反问的语气比陈述语气要强烈得多,这一点使它很适合议论文。议论文要以理服人,就要有气势。如要表达“诚信的重要”,可以说:“诚信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诚信难道不重要吗?”比较之下,反问可以启发人思考,语气也强烈得多。
这一点也启发我们的学生,一篇文章不是只用逗号和句号,还可以用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不要仅仅会使用一般的陈述句,还可以用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有时也可用倒装句,使行文有变化,感情有波澜。
(六)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也叫映衬。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用类似事物作陪衬的叫正衬。如在鲁迅的《药》中,当华老栓买“药”回来后,“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用光明之景来衬托华老栓觉得儿子的病有救时的喜悦之情;而小说结尾关于坟场“死一般静”的环境的描写,则衬托了人物无尽的悲伤、绝望之情。
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叫反衬。如王维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来反衬山林的寂静。在《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与宝钗出嫁被安排在同一时刻,一边是热闹非凡的婚礼场面,一边是冷落凄凉的黛玉寂然死去的悲凉景况。这里,宝钗热闹的婚礼强烈地反衬了黛玉之死的凄惨,使人对黛玉报以深切的同情。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的效果,是平铺直叙手法不可能产生的。
学生们在写作文特别是记叙文时,可以很好地借鉴名著中的衬托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具感染力。
除了上述六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之外,还有比拟、对仗、夸张、通感、顶真、借代等修辞手法,熟练地掌握并自觉地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披上“彩凤双飞翼”,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收到“便引文采到碧霄”效果。
郑毅,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责任编校:老 猛